新声博雅||浅谈杜鹃鸟与杜鹃花在诗词中的意象运用
在中国诗词的意象中有一种奇怪的现象,往往意念与物象脱节,重意轻象。比如“鹰”,本身是一种残暴的鸟类,但在诗词中往往被赋予成为自由、励志、甚至与恶势力作斗争的代表。唐人高越诗云:雪爪星眸世所稀,摩天专待振毛衣。虞人莫谩张罗网,未肯平原浅草飞。薛涛也有诗云:爪利如锋眼似铃,平原捉兔称高情。无端窜向青云外,不得君王臂上擎。现在我们第一个要说的杜鹃鸟也是如此。 杜鹃鸟的别名不少,杜宇、催归、子规、鶗鴃、布谷等。从杜鹃的本性上来说,它是残忍专横的,它不营巢,到了生殖季节把蛋下到柳莺等别的鸟巢里,通过其它鸟类进行孵化,小杜鹃破壳后, 会把别的雏鸟一个个挤出巢外,任它啼饥号寒而死。有个成语叫“鸠占鹊巢”,这“鸠”指的就是杜鹃。杜鹃从外表上看,并不算美丽,黑灰色,身体比莺、雀之类的要大一号,跟鸽子差不多。腹部有黑色的横纹,有点像岩鹞。就是这样一种鸟类,在古代文人的笔下,对其的尊重和礼遇,恐怕仅次于传说中的鸟中之王凤凰。 那么,为什么诗词中的杜鹃与动物世界中的杜鹃有这么大的颠覆性差别呢?大概与《华阳国志.蜀志》中的记载,以及民间的一些传说有关。《蜀志》中说:望帝称王于蜀,得荆州人鳖灵,便立以为相“后数岁,望帝以其功高,禅位于鳖灵,望帝修道,处西山而隐,化为杜鹃鸟,至春则啼,闻者凄惨”。当然,还有其它一些民间传说,但都万变不离其宗,即杜鹃鸟为望帝杜宇所化。至此,杜鹃成为文人笔下爱和忠诚的图腾也就不难理解了,杜鹃鸟就再也不是真实自然之鸟了,哀婉、凄美、怨愁、思念、冤曲等情绪表达,紧随其左右。 比如在思乡类的诗词中,唐崔涂《春夕》道:水流花谢两无情, 送尽东风过楚城。蝴蝶梦中家万里, 子规枝上月三更。故园书动经年绝, 华发春唯满镜生。自是不归归便得, 五湖烟景有谁争?其中“蝴蝶梦中家万里, 子规枝上月三更”是传诵名句。唐温庭筠《碧磵驿晓思》:香灯伴残梦,楚国在天涯。月落子规歇,满庭山杏花。 又如在送别、怀念类的诗词中,唐李商隐《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唐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唐白居易《江上送客》:江花已萎绝,江草已销歇。 远客何处归?孤舟今日发。杜鹃声似哭,湘竹斑如血。 共是多感人,仍为此中别! 再如表达忠贞类诗词中:南宋文天祥《金陵驿二首》其一,草合离宫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上面只是举了些例子,事实上远不止这些,据不完全统计,仅唐朝一代,与杜鹃有关的诗词就近四百首。纵观中国诗词文化中对杜鹃鸟印象的运用,虽然各有侧重,但总的来说就是一个字“愁”,已经完成了意象定型。 第二个我们来说说杜鹃花。杜鹃花的别名不比杜鹃鸟少,常见的有映山红、山石榴、山踯躅、红踯躅、山鹃。杜鹃花与杜鹃鸟一个是花,一个是鸟,毫不相干的品类,却在诗词中有着密切的关联。古时有个传说, 杜鹃鸟日夜哀鸣而咯血,染红遍山的花朵,这些花因而得名杜鹃花。 与杜鹃鸟只作“愁”的意象不同,杜鹃花在诗词中以两种截然相反的意象出现。 一是热烈美好的意象。“杜鹃花时夭艳然,所恨帝城人不识。丁宁莫遣春风吹,留与佳人比颜色”(唐施肩吾《杜鹃花词》)。在诗人眼中,杜鹃花夭艳堪比美人。“玉泉南涧花奇怪,不似花丛似火堆。今日多情唯我到,每年无故为谁开。宁辞辛苦行三里,更与留连饮两杯。犹有一般辜负事,不将歌舞管弦来” (唐白居易《咏杜鹃》)。白居易对杜鹃花的美丽十分钟爱,写过大量咏赞杜鹃花的诗,其另一首《山石榴十二韵》:哗哗夏煌煌,花中无此芳。艳秋宜小院,条短称低廊。本是山头物,今为砌下芳。千丛相面背,万朵百低昂。煦灼连朱槛,玲珑映粉墙。对杜鹃花极尽赞美之词,肯定其国色天香,“此时逢国色,何处觅天香”。 二是作为愁的意象与杜鹃鸟并用,强化杜鹃鸟“愁”的意象,两愁并一愁,增添诗作的艺术感染力。如唐李白《宣城见杜鹃花》就是此类作品中的典型: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杜鹃花与杜鹃鸟的关联相动,渲染了浓重思乡情绪,凄苦、强烈。唐韩偓《净兴寺杜鹃一枝繁艳无比》:一园红艳醉坡陀,自地连梢簇蒨罗。蜀魄未归长滴血,只应偏滴此丛多。唐吴融《送杜鹃花》:春红始谢又秋红,息国亡来入楚宫。应是蜀冤啼不尽,更凭颜色诉西风。唐雍陶《闻杜鹃》碧竿微露月玲珑,谢豹伤心独叫风。高处已应闻滴血,山榴一夜几枝红。还可以找到很多这样的例诗,在诗词当中,杜鹃花单独出现的时候,一般都象征着姣好、热情,而当它与杜鹃鸟一同出现的时候,则与杜鹃鸟相互呼应,一起表达哀愁,这是诗词爱好者和创作者需要把握住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