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观止 · 说三国】曹操血腥的屠城史
苏文生 说三国
曹操被人称为“奸贼”的原因之一就是他的残暴。曹操屠城的记载即便是在奉曹魏为正统的魏国和西晋史书中也俯拾皆是。
考证
初平四年(公元一九三年),徐州大屠城
1、三国志武帝纪:(193年)秋,太祖征陶谦........太祖击破之,遂攻拔襄贲,所过多所残戮......与布相守百馀日......
2、三国志陶谦传:初平四年,太祖征谦,攻拔十馀城,至彭城大战。.........过拔取虑、雎陵、夏丘,皆屠之。凡杀男女数十万人,鸡犬无余,泗水为之不流,自是五县城保,无复行迹
3、曹瞒传云:自京师遭董卓之乱,........太祖不得进。引军从泗南攻取虑、睢陵、夏丘诸县,皆屠之;鸡犬亦尽,墟邑无复行人。
4、《后汉书·刘虞公公孙瓒陶谦列传》记载:初,曹操父嵩避难琅邪,......过拔取虑、雎陵、夏丘,皆屠之。凡杀男女数十万人,鸡犬无余,泗水为之不流,自是五县城保,无复行迹。
徐州大屠杀是三国时期的历史事件之一。
发生在公元193年,是曹操因为其父曹嵩被徐州牧陶谦杀害(这是三国志的记载,曹嵩被杀,史书有三种记载。)产生了报复的行为。在攻下徐州之后,对徐州百姓大肆屠杀,造成数十万百姓遇难。
从后汉书可以看到,在攻下了徐州后,曹操在徐州大肆屠杀平民百姓,杀了徐州百姓共计数十万人,甚至连鸡犬也不剩下,而徐州的泗水因为尸体堆积的太多,都流不动了,徐州百姓几乎悉数遭到屠戮。
而《三国志·武帝纪》对徐州大屠杀的记载较为简略,没有非常直白地描述。但三国志也有暗示,隐隐地看出曹操在徐州大屠杀的凶残。《三国志·武帝纪》记载:“兴平元年春,.......太祖击破之,遂攻拔襄贲,所过多所残戮。 ”对于徐州大屠杀,《三国志》只有:“所过多所残戮”六个字。但是,仅仅这六个字,我们也可以隐隐约约地看出曹操屠戮百姓的凶残。
徐州大屠杀的争议
对于徐州大屠杀的死难人数,《后汉书》和《三国志》记载不尽相同。
后汉书记载是数十万百姓遇难,死于曹操屠刀之下。而且泗水为之不流,显示了曹操的极度凶残和暴虐。
而《三国志·二公孙陶四张传》记载:”初平四年,太祖征谦,攻拔十余城,至彭城大战。谦兵败走,死者万数,泗水为之不流。 “可见,三国志里说徐州大屠杀的遇难人数只有几万人,而不是《后汉书》的几十万人。
兴平二年(公元一九五年),曹操破张邈,屠雍城
《三国志·卷七·魏书七·吕布张邈臧洪传第七》:邈从布,留超将家属屯雍丘。太祖攻围数月,屠之,斩超及其家。邈诣袁术请救未至,自为其兵所杀。
曹操杀名士边让,后徐州大屠城,激起众怒。张邈,陈宫乘曹操攻打徐州之际,联合吕布乘机夺了曹操老巢兖州,曹操放弃攻打徐州,转而击打吕布并夺回兖州后,追打张邈。张邈投奔了吕布,吕布叫张超及其家属留守雍丘,曹操数月后攻下雍丘并屠城,杀了张超及其家属,张邈张超是二兄弟。张邈向袁术求救没有成功,张邈被部下杀害。
建安三年(公元一九八年),征吕布,屠彭城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记载“建安三年,吕布复为袁术使高顺攻刘备,公遣夏侯惇救之,不利。备为顺所败。九月,公东征布。冬十月,屠彭城,获其相侯谐。”
官渡之战,坑杀袁绍降兵
官渡之战,坑杀袁绍降兵七万(一说八万)。虽非屠城,但意思差不多。
1、《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建安五年坑官渡八万人”
2、张璠《汉纪》:“杀绍卒凡八万人。”
3、另《三国志‧武帝传》裴松之注:“诸书皆云公坑绍众八万,或云七万。
4、曹操自己给汉献帝的奏章里也承认:“凡斩首七万余级。”
官渡之战袁绍仓惶带八百骑兵退回河北,曹军先后歼灭和坑杀袁军七万余人,也有说是八万人。
当时曹操坑杀袁军的原因主要是:一是曹军粮食不够,二是袁军成建制投降,战斗力尚存,对曹军有威胁,三是袁军多是黄河以北的人,思乡心切,无心为曹操效力。
攻袁尚,屠邺城
1、《后汉书·袁绍传》“建安九年屠邺城”
2、《后汉书.孔融传》:初,曹操攻屠邺城,袁氏妇子多见侵略,而操子丕私纳袁熙妻甄氏。
征乌丸,屠柳城
六、建安十二年(公元二○七年),征乌丸,屠柳城。
1、《三国志.魏书.公孙度传》:「十二年,太祖征三郡乌丸,屠柳城。
2、曹魏文人缪袭曾作《屠柳城》曰:“屠柳城,功诚难。越度陇塞,路漫漫........”
屠兴国、枹罕
七、夏侯渊屠兴国、枹罕。
建安十九年(公元二一四年),夏侯渊屠兴国、枹罕。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记载“初,陇西宋建自称河首平汉王,聚众枹罕,改元,置百官,三十余年。遣夏侯渊自兴国讨之。冬十月,屠枹罕,斩建,凉州平。”最后一句翻译过来就是“冬十月,曹军屠城枹罕,斩杀宋建,凉州平定。”
这次屠城事件发生于上一次的同一年,建安十九年,仍然是夏侯渊指挥的,也就是说夏侯渊再兴国屠杀完以后,马不停蹄拿下枹罕,接着屠城,在夏侯渊传记里这一战仍然没有提屠城,这笔账陈寿指明是曹操派遣夏侯渊,很明确的是记在曹操头上。
曹仁屠宛城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记载“建安二十三年冬十月,宛守将侯音等反,执南阳太守,劫略吏民,保宛。初,曹仁讨关羽,屯樊城,是月使仁围宛。二十四年春正月,仁屠宛,斩音。”
翻译过来就是:“冬天,宛城守将侯音等人反叛,劫持南阳太守,抢劫官吏和百姓,据守宛城。当初,曹仁因讨伐关羽驻扎樊城,当月曹操就派曹仁兵围宛城,第二年正月,曹仁屠城,斩杀侯音”
不是曹操亲自所为,但是所属曹操军队。
《三国志诸夏侯曹传之曹仁传》记载:“河北既定,从围壶关。令曰:“城拔,皆坑之。”连月不下。仁言於曰:“围城必示之活门,所以开其生路也。今公告之必死,将人自为守。且城固而粮多,攻之则士卒伤,守之则引日久;今顿兵坚城之下,以攻必死之虏,非良计也。”从之,城降。於是录仁前后功,封都亭侯。”
讲的就是,曹操打败袁绍后兵围壶关,曹操下令:城破后,把城里人全部活埋了。结果连续数月没能攻下,曹仁说,围攻城池必须给城里的人一条逃生的出路,这样才能让对方有活下去的选择余地,而您登出告示说要将城里的人全部活埋,他们当然会人人全力守城……曹操采纳了曹仁的意见,取消了埋人的命令,壶关守军就投降了,马上封曹仁为都亭侯。从曹仁传的记载中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陈寿作传的时候要把屠城的暴行归于曹操的头上,实在是冤有头债有主。
如何界定“屠”的含义
在汉晋时代,“屠”字有时是攻占的含义。
但是,具体到曹操的“屠”,应多有残杀非战斗人员的情况出现。
范晔曾注解过“克城多所诛杀也,故称“屠”。以此观之,至少说明战斗中死伤非常惨烈。由于攻城战的特殊性,显然很可能有杀害平民的事件发生。
并非屠杀全城之人才叫屠城,在破城之时大肆杀戮也可叫屠。
在惜字如金,擅长微言大义的陈寿这里,“屠”的用法更加单一了,如果屠字仅指攻占,他不可能频繁在《武帝纪》中使用屠城一词,而《先主传》中没有一个屠字。记载孙权破江夏时,陈寿写道:“都尉吕蒙破其前锋,而凌统、董袭等尽锐攻之,遂屠其城。”显然,这里的“屠”是表示“攻”的结果,着重表现城破之后的情况,如果是简单的攻占,陈寿一般会使用“破”“拔”这样的字眼。
曹操屠城特点
1、疑点重重。
诸多史料对于曹操屠城记录甚为简略。
2、有目的。
曹操屠城非像有些暴君一样而是有目的的,多是为了安慰部将,震慑群雄。
3、有限度。
曹操有的屠城并没有把人杀得鸡犬不留,这是需要注意的 。但他的屠城并非简单的破城,是带有报复性的残杀大量无辜百姓的现象。
当然不能因为曹操的屠城历史而全面否定曹操,他统一北方的历史功绩是要肯定的,相比刘备“携民渡江”,曹操多次屠城杀降,他的暴虐不得民心。
文/苏文生
苏文生 :镇江市高级教师,全国三国协会会员,华美诗赋协会会员,中国诗歌报河南第二创作室成员,赣南诗联学会会员,江西宁都县诗联学会会员。
主编:王明芹 微信号wmq2046
投稿邮箱:wmq2046@163.com
往期回顾:
【诗文观止 · 说三国】历史上诸葛亮没有火烧博望坡,这把火是刘备烧的
【诗文观止 · 说三国】想不到,诸葛亮没有摆过空城计,赵云玩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