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w0521wrm2x1&width=500&height=375&auto=0惠州最后一位进士,清代诗人江逢辰曾写过一句经典名句:“一自坡公谪南海,天下不敢小惠州”。惠州是一个历史名城,尤其苏东坡之后,更是被天下人所熟知。惠州古称“鹅城”,最早见于苏轼在惠州所作的《上梁文》,其中有二句曰:“鹅城万室,错居二水之间。”南宋王象之所撰的《舆地纪胜》中:“仙人乘木鹅至此,古称鹅岭,在罗浮西北(“西北”应是“东南”之误),即惠阳也。”但苏轼和王象之都没有说明“仙人”的名字和“乘木鹅至此”的时间。据惠州以前老者说,惠州古称“鹅城”的传说,是从南北朝谢灵运“梦游罗浮”典故中演变而来。谢灵运,著名的山水诗人。宋文帝时,谢灵运为临川内史,流徒广州,又因谋反罪在广州被诛。谢灵运流广州期间,有一天夜梦罗浮,明旦感而作《罗浮山赋》,其中最后几句:“发潜梦于永夜,若愬波而乘桴;越扶屿之细涨,上增龙之合流;鼓兰枻而水宿,杖桂策以山游。” 意思是说,谢灵运梦境中乘着木鹅从广州出发,游完罗浮后来到古惠州。那时古惠州城区江、湖连成一片,水天茫茫,谢灵运爬上鹅岭游玩,并在那里升天,留下的那只木鹅变为一块陆地。入隋后,隋文帝在这块木鹅变成的陆地设立循州(惠州)总管府,开创了惠州成为州(府)治的历史。 客家先祖从秦始皇时期开始,为了躲避战乱从中原南迁,前后经历了两千多年。两千多年后的今天,客家人已经散居在中国和世界各地。 惠州是中国大陆客家人的聚居地之一。在这里,客家围屋随处可见,这些围屋记录着惠州客家人的生存轨迹和他们独特的生活习俗。客家人大都居住在山区和丘陵地带。为了防止野兽和外敌的侵袭,客家人多数都是聚族而居,所以就形成了自已独特的建筑风格,如围楼、土楼、碉楼、走马楼、五凤楼、四角楼、九厅十八井合院式民居等等,其中留下来的数量最多、最著名的就是围楼。围楼也称围屋,包含了以分布在广东梅州地区的围龙屋和闽西地区的围屋,还有赣南围屋和广东深圳、惠州的围屋,它们也基本上属于同一种类型。客家人秉承民族传统,讲究“耕读传家”。本期视频中的围屋,位于惠州市惠阳区秋长镇,观音禅寺脚下的古村落:木公幌世居。 这处村落,外观基本保存完好,典型的岭南围屋,村落合而围之,联合成一个整体建筑居住群,近几十年才逐渐衰败无人居住,村子里还是可以看到生活在这里的居民。 围屋前面半圆形池塘围堤的堤坝宽足有三米,还可见游鱼,池塘两边立均有石碑,两侧榕树依然茂盛。透过残败的院落,依稀可辨当年盛景。一个紧挨着一个的院落,每个院落就是一个大家庭,若干个家族组合成了围屋群。每个院落房间十几间不等,高处有两层的阁楼、碉楼。 此处不同于惠州的崇林世居、碧艳楼等出过达官显贵的围屋,没有雕梁画栋,就是普通的民居村落,也是原汁原味的岭南文化缩影。经询问,这里多为叶姓,离此不远处就是叶挺纪念园。现在,围屋的历史使命也在逐渐消失,它已经跟当地文化融合在一起。老围屋的功能已经满足不了人们生活的需求,很多人已经在围屋外面盖起了新房子。 三百年前,一户叶姓客家人最先在秋长镇上盖起了客家围屋。三百年后的今天,仍然是这个叶姓的后代,最先搬出了围屋,盖起了现代的新式洋房。 如今围屋已经人去楼空,一院繁花空留。【诗文观止】原创欣赏 七律 秋游岭南山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