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微课堂】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 《愚公移山》教学视频+知识点+图文解读

e学友 2023-02-12



大家好!为了帮助孩子们学好统编新教材,e学友推出全新栏目——“统编教材同步课文微课堂”(包括知识要点、课文朗读、视频教学和图文解读)。欢迎大家分享+收藏



教学视频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width=500&height=375&auto=0&vid=p3125e6g814

视频一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width=500&height=375&auto=0&vid=c0947gbi0c5

视频二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width=500&height=375&auto=0&vid=l3063ycfheq

视频三





课文朗读







电子课本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




知识点




一、作者简介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郑人,是道家代表人物之一。著有《列子》一书,有八篇:《天瑞》《黄帝》《周穆王》《仲尼》《汤问》《力命》《杨朱》《说符》。


二、故事背景

本文选自《列子》。《列子》成书于战国前期。当时生产力极不发达,人们在生活中会面临大自然的种种挑战,在与大自然斗争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这种情况下,人们只能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愚公移山》也正是在这种状况下完成的。


三、理解课文

1.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注释】

太行:太行山,在山西高原与河北平原之间。    

王屋:王屋山,在山西垣曲与河南济源之间。    

方:方圆,范围,指周围的长度。

仞:古代长度单位,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冀州:古地名,指今山西和陕西间黄河以东、河南和山西间黄河以北和山东西北部、河北东南部地区。

河阳:黄河的北岸。河,黄河。

【译文】

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它们本来在冀州的南面,黄河的北面。


2.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注释】

且:将要,快要。

面:面对。

惩:苦于。

迂:曲折,绕远。

塞:阻塞。

室:家人。

谋:谋划,商量办法。

汝:你,这里指你们。

指:直。

毕:尽,全。

险:险阻。这里指险峻的大山。

豫:豫州,古地名,在今河南黄河以南。

杂然:皆,共同。

许:赞同。 献疑:提出疑问。 

以:凭借。 

曾:竟,却。与“不”连用,起加强语气的作用。

损:削减。 

魁父:山名。 

焉:哪里。

置:安放。

诸:兼词,相当于“之于”。 

子孙:儿子和孙子。 

三夫:三个人。 

叩石垦壤:凿石头挖泥土。 

箕畚:簸箕和箩筐。这里是用簸箕和土筐装土石的意思。 

孀妻:寡妇。 

遗男:遗孤,孤儿。

龀:换牙。 

易:变换。

始:才。 

反:返回,现在写作“返”。

【译文】

北山有个叫愚公的老人,年纪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大山居住。他苦于山北的阻塞,出来进去都很绕远,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和你们尽全力铲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的南岸,可以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您的力量,竟不能削减魁父这座小土山,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土石放置到哪里呢?”大家纷纷说:“把土石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去。”于是愚公带领子孙中三个能挑担子的人,凿石头挖泥土,用簸箕和土筐装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遗孤,才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们。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


3.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 也,而山不加增 ,何苦而不平 ?”河曲智叟亡以应。 

【注释】

叟:老头。 

汝之不惠:你太不聪明了。甚,太,过分。惠,聪明,现在写作“慧”。

残年余力: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力气。 

毛:草。 其:放在“如……何”的句式前,加强反问语气。 

长息:长叹。 

固:固执,顽固。

彻:通,这里指思想的改变。 

若:像,比得过。

虽:即使。 

焉:用在句尾,表示肯定的语气,呢。 穷匮:穷尽。 

加增:增加(高度)。 

何苦而不平:担心什么铲不平?苦,愁,担心。

亡:没有,现在写作“无”。

【译文】

河曲智叟笑着劝阻愚公说:“你太不聪明了。凭你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力气,还不能毁掉山上的一根草,又能把土块、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不可改变的地步,还不如寡妇和弱小的孩子。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 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可是山不会再增高了,担心什么铲不平?”河曲智叟没有话来回答。


4.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注释】

操蛇之神:神话中的山神,因为拿着蛇,所以叫操蛇之神。操,持,拿。 

惧其不已:害怕他不停地做下去。 

帝:神话中的天帝。

感其诚:被他的诚心所感动。

夸娥氏:神话中力气很大的神。 

负:背。 厝:放置。 

朔:朔方,古地名。 

雍:雍州,古地名,在今陕西、甘肃一带。 

陇断:高大的山。

【译文】

拿蛇的山神听说愚公移山这件事,害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所感动,命令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起这两座大山,一座放置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置在雍州的南部。从此,冀州的南部,汉水的南岸,再没有高大的山了。


四、问题归纳

1. 愚公决心移山要克服哪些困难?

(l)两座山又高又大,移山很艰难: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2)移山的人少,且老的老、小的小:年且九十。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3)工具简陋,运土路程远: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2. 智叟对待愚公移山的态度如何?试结合其语言分析。 

持反对的态度。智叟出语句句都是讥笑与责难。例如:“甚矣,汝之不惠”是很严厉的责备口气:“残年余力”又显出十足的轻视;“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是有意挖苦;“其如土石何”语气很重,简直就是讥笑愚公无能了。 


3. 愚公是怎样驳斥智叟的?  

面对智叟的嘲笑,愚公驳斥了他的错误观点,阐述了人力无穷、自然能被征服的思想。愚公在“长息”之后,先是斥,接着是驳,用顶真的修辞格,显得气势宏大。


4. 操蛇之神的“惧”和天帝的“感”对于愚公形象的塑造起着怎样的作用?试分析。  

操蛇之神的“惧”和天帝的“感”,对于愚公形象的塑造起着衬托作用。更加突出了愚公移山的决心、信心、恒心。 


5. 如何理解本文的神话结尾?   

神话不同于迷信,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人们只能通过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有位名人说过: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想象的方式,所反映的是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它跟宣传轮回、报应等封建迷信思想有着本质的不同。


五、课文主题

本文通过愚公带领家人和邻人之遗男挖山不止,最后感动天帝移走山的故事,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坚定意志和必胜的信念。




课后思考探究







图文解读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

免责声明:本文所有图文、音视频均来自网络,仅供学习交流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除非无法确认,我们都会标明作者及出处,如有侵权烦请告知,我们会立即删除并表示歉意。谢谢!                           

知识要点+电子课本领取方式

▲扫描二维码关注

后台发送“微课

即可领取



更多7-9年级上册学习资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