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微课堂】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知识点、微课堂、图文解读

e学友 2023-02-12

大家好!为了帮助孩子们学好统编语文新教材,e学友推出全新栏目——“统编教材同步课文微课堂”(包括知识要点、课文朗读、微课视频和图文解读),希望对老师教学和孩子学习有帮助。欢迎大家分享+收藏哦~

课文朗读

电子教材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微课堂

微课视频一


微课视频二


课文知识点

一、作者简介

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是我国卓越的科学家。他一生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自然科学史等方面有很高造诣。重要作品有《中国之雨量及风暴说》《中国历史上气候的变迁》等。


二、故事背景

竺可桢长期坚持物候观测,掌握了翔实的资料,为我国物候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此文就改写自他的《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他当时写此文的目的在于普及物候知识,帮助困难时期的农业生产,以提高农作物产量。


三、理解词义

萌发:种子或者孢子发芽。次第:一个挨一个地。销声匿迹:原意是不公开讲话,不公开露面。文中指昆虫都无声无息、无影无踪了。衰草连天:形容荒草遍地、极其凋敝的样子。风雪载途:风雪满路,遍地都是。
四、课文结构第一部分(1-3):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第二部分(4-5):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第三部分(6-10):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第四部分(11-12):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五、问题归纳1.课文第一自然段,语言生动形象,哪些地方体现了这一点?写大地回春,用了拟人手法;写燕子归 来,用“翩然”形容,给人以轻快敏捷的感受; 写秋天植物叶枯落地,用“簌簌”一词;写昆虫用“活跃”和“销声匿迹”对比,令人仿佛置身于肃杀的秋天之中。这些生动的词语或状其具体情态,或概括其总体特征,给人以生动形  形象的感受。这几句话通过时间顺序勾勒出一幅诗意盎然的“四季图”,为下文说明“大自然的语言”作铺垫。
2.“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作者列举的这三个例子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样的效果?次序能否打乱? 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活了大自然中无比丰富的物候现象。不能打乱顺序。这三个例子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安排的。我国北方的同一地区,杏花二月开,桃花三月开。布谷鸟鸣叫之时,正是割麦种稻之时。同时也照应了后面一句“花香鸟语”。    
3. 课文第三自然段与一、二自然段是什么关系? 本题可运用说明顺序判断三法,第三自然段是对第一、二自然段所列现象的深入发掘和归纳总结,这是一种由表及里的逻辑关系。
4. “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到十天左右”,句中的“左右”一词能否删除?为什么?本题运用限制性词语能否删除四步法。 不能。“左右”对十天进行了限定,表示一个大概的数字,如果去掉就变成一个确切的数字,与事实不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5.“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这句话提出疑问,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引出下文对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的介绍说明。
6.本文在多数情况下只举一个例子,为什么在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时举了两个例子呢?因为一般人认为近海地区的气温都比内陆暖和,事实上却不是这样,此时举一个例子,存在偶然性,说服力不强,举两个例子增强了说服力。
7.课文7-10自然段中影响物候的四个因素能否颠倒顺序?为什么?不能颠倒,因为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对物候的影响度由大到小排列的,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次。体现了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另外前三个因素是空间因素,后一个是时间因素,这样安排条理清晰,不能打乱。
8.课文最后一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本段总结全文,点明主旨,又与课文第一部分照应,强调了研究物候学的最终目的。
9.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说明“大自然的语言”的?本题运用说明顺序判断三法。本文主要采用逻辑顺序进行说明,条理清晰,层次分明。从整体看,文章的思路是:自然现象——物候、物候学及其研究的对象——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研究物候学的意义。这样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由具体到抽象地进行说明,既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又使读者对物候学研究的对象及意义有了清楚的认识。
六、课文主题《大自然的语言》以形象生动的语言介绍了物候现象及其成因、意义等,告诉我们,物候学是关系到农业丰产的科学,我们要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懂得大自然的语言,争取农业更大的丰收。

教材课后习题

一、草木荣枯、候鸟去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等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其为物候。
二、1.作者先从一年四季物候的变化谈起,用短短百十来字,描写了春夏秋冬四季更迭的情况,既生动形象,又高度概括,使读者对物候学有了直观的认识。接着,作者再以具体现象作为例子,用“草木荣枯、候鸟去来”和“花香鸟语,草长莺飞”这样富有诗意的语言,告诉读者,这些都是“大自然的语言”。在此基础上,作者从古代到近代,从起源到发展,自然地引出什么是物候。由表及里,由浅入深。2.作者采用了逻辑顺序来说明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因为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对物候的影响程度由大到小、由主到次的顺序排列的,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的差异又次之,古今的差异最次,这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另外前三个因素是空间因素,后一个因素是时间因素,这样安排条理清楚。
三、举例子,如:“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介绍物候学的内容和目的,增强了内容的真实性和说服力。作比较,如:“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突出了物候观测仪器的复杂性、灵敏性。列数字,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真实、形象地说明了纬度对物候的影响。引用,如:“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运用引用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一些自然现象,在农业生产方面,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
四、第1段文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传语”“暗示”“唱歌”把大自然中无比丰富的物候写活了,它们似乎都有人的思想感情,似乎都在为农民操心,唯恐他们误了农事,这种手法大大加强了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第2段文字中“根据”“长期记录”“十年平均”“七种”“早九天”这些词语和数字,科学准确地说明了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这个因素,从而增强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说服力。
五、示例:我认同作者文中所说的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比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描绘出北方边塞之地八月就大雪纷飞,北风呼啸,白草断折的自然现象。这反映了物候现象与纬度有关。北方边塞纬度较高,天气寒冷,所以八月当中原大地尚处夏季时,边塞却大雪纷飞。

图文解读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声明:本文图文音频素材来源于网络,转自语文教材解读,转载出于传递信息和学习之目的。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 请立即联系我们删除。
知识要点+电子课本电子版领取方式

▲扫描二维码关注e学友

后台回复“微课堂

即可领取

7-9年级下册预习资料免费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