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微课堂】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5课《无言之美》知识点+微课堂+图文解读
大家好!为了帮助孩子们学好统编语文新教材,e学友推出全新栏目——“统编教材同步课文微课堂”(包括知识要点、课文朗读、微课视频和图文解读),希望对老师教学和孩子学习有帮助。欢迎大家分享+收藏哦~
课文朗读
微课视频一
微课视频二
来源:腾讯视频
课文知识点
一、作者简介朱光潜(1897—1986),安徽桐城人,美学家、翻译家。主要作品有《文艺心理学》《谈美》《西方美学史》等。他的《谈文学》《谈美书简》等理论读物,深入浅出,内容切实,文笔流畅,对提高青少年的写作能力与艺术鉴赏能力颇有启迪,有《朱光潜全集》。二、故事背景本文选自《朱光潜美学文集》,是朱光潜先生论美学的一篇文章,本文写于1924年,在这篇文章中,朱光潜先生首次提出了“无言之美”这一美学命题。《无言之美》是他发表的第一篇美学文章。
三、理解词义譬如:比如。附丽:附着,依附。姑且:表示暂时地。蛾眉:蚕蛾的须细长而弯曲,借指眉毛细而弯。寂寥:寂静;空旷。颦: 皱眉。怆然:悲伤的样子。惨戚:悲惨忧愁。缥缈:隐隐约约,若有若无的样子。心旷神怡:心情愉快 , 精神舒畅。轻描淡写:着力不多地描写或叙述;谈问题时把重要问题轻轻带过。目不忍睹:形容景象十分凄惨,使人不忍心看。信手拈来:随手拿来。形容写文章时词汇或材料丰富,不费思索,就能写出来。闲情逸致:闲适的情致。铢两悉称:形容两方面轻重相当或优劣相等。铢两,比喻微小之处。
四、课文分段第一部分:引出话题(第1~2段):孔子与学生的对话引出话题——“无言”。第二部分:分析问题(第3~12段)第三部分:总结全文,归纳观点(第13段):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
五、问题归纳1.文章开头作者是怎样引出“无言”这一话题的?有什么作用?首先,文章引述孔子和子贡的对话,引入“无言”这一话题,从而展开了对“无言之美”的论述;其次,以这一事例为引,故事性强,易于理解,也起到了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
2.请概括说明第3自然段中作者认为“意决不是完全可以言达的”的理由。①“言”是“达意”的手段,它固定,有迹象,散碎,有限;②“意”是“言达”的目的,它多变,无踪,混沌,无限;
③“言”不可能完全“达意”,只能述其大概。
3.第4自然段论说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这段文字论说了文学作品是“以言达意”的一种美术,只有“以言达意”才会引起美感。这一段为下面阐述“尽善尽美”的条件,并且表明作者的观点做了铺垫。
4.怎样理解“以言达意,好像用断续的虚线画实物,只能得其近似”这句话的含义?这句话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把“言达意”比作“虚线画实物”。这说明“言是不能完全达意”的。
5.作者认为“无言”的意蕴,应该从哪方面着手研究?作者认为要想明了“无言”的意蕴,应该从美术的观点去研究。
6.说一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将相片和图画进行对比分析的?其作用是什么?作者从两个方面进行对比,一是哪一个更“和自然逼真”,二是哪一个引起的美感更浓厚。通过对比,说明尽管相片能更逼真、完整地反映实物,而图画只是选择性的、理想化的表现,但图画比相片所引起的美感更浓厚,这就通过类比,说明了“言不必尽意”所带来的“无言之美”。
7.结合本文说说你对“言所以达意,然而意决不是完全可以言达的”一句话的理解。语言因为其固定、散碎的特点,往往难于充分表达人们混沌而多变的情绪意旨。语言是有限的,而人们要表达的意义是无限的。以言达意,总是无法充分完整。文学创作者用语言来表现意旨,而人们却往往在语言之外获得另外的一些信息。
8.课文最后一段,你觉得“无言之美”的内涵是什么?“无言之美” 指的是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无言”中包含着无限深远的情绪意旨;“无言”是一种含蓄艺术,简单的表述常常比冗长的演绎更值得玩味;“无言”留下广阔的艺术空间,让欣赏者获得美的体验。
六、课文主题本文以美术、文学、音乐、雕塑等各类艺术作品为例,分析了言不必尽意、无声胜有声、含蓄不露等所表现出来的“无言之美”,最后归纳自己的观点: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
图文解读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
声明:本文图文音频素材来源于网络,转载出于传递信息和学习之目的。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 请立即联系我们删除。知识要点+电子课本电子版领取方式
▲扫描二维码关注e学友
后台回复“微课堂”
即可领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