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学习:八年级下册语文22课《<礼记>二则》
22 《礼记》二则
知识积累
(一)通假字
①学学半(“学”同“敩(xiào)”,教导)
②选贤与能(“与”同“举”,推举)
③矜、寡、孤、独(“矜”同“鳏(guān)”,老而无妻)
(二)古今异义
1.不知其旨也
古义:味美;今义:意义。
2.虽有至道
古义:好到极点;今义:到。
3.教然后知困
古义:困惑;今义:困难。
4.教学相长也
古义:推动,促进;今义:增长。
5.大道之行也
古义: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今义:大路。
6.讲信修睦
古义:培养;今义:修理。
(三)词类活用
1.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名词作动词,以……为亲;以……为子)
2.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形容词作名次,老年人;中年人;幼童)
(四)重要虚词
1.之
①其此之谓乎(代词,复指前置的宾语“此”)
②大道之行也(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
2.其
①不知其旨也(代词,它的)
②其此之谓乎(副词,表推测,大概)
③故人不独亲其亲(代词,自己的)
④货恶其弃于地也(代词,财货)
(五)成语积累
①教学相长:教和学两方面互相影响和促进,都得到提高。
②天下为公:原意是天下是公众的,天子之位,传贤而不传子,后成为一种正确的社会政治理想。
③鳏寡孤独:泛指没有劳动力而又没有亲属供养、无依无靠的人。
课后习题解答
一、背诵《虽有嘉肴》,说说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述的。
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是“教学相长”,即“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教”是“学”的另一种形式,作者用类比的方法切入话题,先以“嘉肴”为喻,指出“弗食,不知其旨”,自然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的道理;然后,再对举“学”与“教”所产生的“知不足”和“知困”两种情境,并进一步解释,将论述引向深入,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最后引用《尚书》中的话印证观点。全文语言精练,逻辑严密。
二、背诵《大道之行也》,归纳一下儒家的大同社会理想包括哪些方面。
儒家大同社会理想的核心是“天下为公”,内容包括三个方面:①人人都能得到社会的关爱;②人人安居乐业;③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三、这两则短文多运用对偶句,造成铺排效果,增强了文章的气势。试从两篇中各举一例加以分析。
《虽有嘉肴》“故曰”之前,全都是对偶句。第一组,以“虽有……,弗……,不知……”的句式类比论证,导出议题;第二组,用两个“……然后知”的句式,构成对比,说明“学”与“教”的两种困境;第三组,用两个“知……然后能……”的句式,进一步论述“学”与“教”的情境。这种句式,两相对举,结构相同,用词相对,语气一致,相互辉映,明快有力,连用铺排,强化了比喻说理的效果。
《大道之行也》中的对偶句,如“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对偶精严,音韵(平仄)相对,简洁凝练;“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句式相同,表意相对,顺承自然;“男有分,女有归”,对举男女应该得到的“待遇”,简明有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出于身也,不必为己”,对比面对财货浪费和力气付出时两种无私的态度,加重了推理的意味;“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虽然不是严格的对偶,在语词上不一一相对,但句子结构、表意风仍具有对偶和铺排的特点。这些对偶句的铺排效果和气势,与《虽有嘉肴》略同。
四、解释下列标蓝的词语,注意古今意义的区别和联系。
1.故曰:教学相长也
2.不独子其子
3.男有分,女有归
4.货恶其弃于地也
5.盗窃乱贼而不作
1.教学:教与学。现代汉语中指“教书”或指教师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的过程,大致相当于古代汉语中的“教”。
2.子:子女。现代汉语中专指“儿子”,词义范围缩小。
3.归:女子出嫁。现代汉语中用作“返回”“归还”“由”“属于”等意思,均由“出嫁”这个本义引申而来。
4.货:财货。现代汉语中一般指货物或商品,词义范围缩小。
5.贼:伤害。现代汉语中一般指偷东西的人,词义发生了转移。
五、下面是《礼记·学记》中的一些格言警句,查阅工具书,结合自己的学习经验,谈谈你的理解。
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2.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
3.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4.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
1.玉不雕琢,就不能成为器物;人不学习,就不会明白道理。(强调学习的重要性)
2.学习年龄过了然后才去学习,那么就算劳苦也难有成就。(强调学习的时效性)
3.独自学习而没有学友(一起研讨),就会孤陋寡闻。(提倡共同探讨交流、相互启发、增广见闻的学习方法)
4.善于提问的人,如同砍伐坚硬的树,先砍伐纹理平顺的地方,最后砍伐(纹理不平顺)有疙瘩的地方。(提倡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学习方法)
文学常识
课文选自《礼记正义》。《礼记》,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全书共二十卷四十九篇,书中内容主要写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思想、美学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课文内容概括
《〈礼记〉二则》给我们揭示了“教学相长”的道理,展示了大同社会的特征。
参考译文
虽有 佳 肴
尽管有美味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味美;尽管有最好的学问,不学,就不知道它好。因此学习了之后才知道不足,教了别人之后才知道困惑。知道不足,然后能自我反思;知道困惑,然后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兑命》上说“教是学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大道 之 行 也
最好的制度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才能突出的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氛围。因此人们不只是把自己的父母当作父母,不只是把自己的孩子当作孩子,让老年人能安享晚年,让壮年人能为社会效力,让小孩子能茁壮成长,让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得到供养,男子有职守,女子有归宿。人们憎恶把财物扔在地上的行为,但并非自己想私藏;人们憎恨自己在公共事务中,不出力的行为,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劫掠、偷窃、作乱害人的事不会发生,所以大门不用关闭。这就叫作大同。
课文结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