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襄阳与宜昌:双城记的瑜亮之争与转型之路

刘胜 荆楚连线 2021-05-03

文/刘胜\龙文凤

(荆楚连线微信公共账号jclx831)

“双城记”

襄阳,屹立汉江南北两岸;宜昌,坐拥长江中上之界。前者是三国之乡,后者有巴楚文化。


进入新世纪,襄阳挺进汽车产业,宜昌开发三峡工程,两个城市各自抓住了时代赋予的机遇,既增强了自身实力,同时也似乎进入了并驾齐驱、你追我赶的状态。


论GDP,去年两城都是3700亿级别,且旗鼓相当了好多年;论发展机遇,两地都是湖北自贸区的片区之一;论交通区位,襄阳自古有七省通衢之称,宜昌则坐拥长江之利……一时瑜亮,难分伯仲。

在湖北,武汉作为省会城市,长期以来一直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全省城市发展格局中居于龙头地位。但湖北人多地广、地域上东窄西宽,武汉又偏于鄂东,客观上需要在西部地区有一两个城市担当武汉市的“二传手”,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2003年,为改变武汉“一城独大”局面,经国务院批准,湖北省委、省政府正式确立“一主两副”发展战略,襄阳、宜昌被列为“省域副中心城市”。


事实上,这是两个既有竞争、更多合作、共同发展的城市,他们毗邻而居,你追我赶,共同担起湖北经济“一主”“两副”“多极”三角支撑中重要“第二角”。


城市实力大PK


1、宏观GDP总量:诚实的数据,惊异的相近

直观的对比,更容易看清双方的真正实力。


近年来,两地的GDP总量在我国中部除省会外的城市中,一直名列前茅。以2016年为例,两地GDP总量仅次于中部第一名的河南洛阳(3782.9亿元),省域副中心名号当之无愧。而近6年的GDP对比发现,两地也是如影随形。


(▲图一 2011-2016年襄阳和宜昌GDP总量对比)


2003年之前,襄阳的GDP总量一直高于宜昌。之后,宜昌超越了襄阳并维持至今。2011-2016年间,宜昌GDP一直略高于襄阳,差距多则14亿元,少则3亿元。



如果用武林高手来形容两座城市的话,二者可以说是叶孤城对上西门吹雪:都是高手,谁对谁都没有必胜的把握。


在战斗力旗鼓相当的情况下,如一定要决出个胜负的话,也许就要看一招一式里的你来我往了。嗯,我们必须将宏观GDP指标解构,去看看两个城市的产业结构的差异——谁更合理,谁更有后劲?


2、产业结构:襄阳有工业之强,宜昌得三峡之利

襄阳和宜昌,都已经发展出具有一定竞争力的支柱产业。


襄阳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工业上,犹以重工业最为突出。早期,在国家汽车产业政策的支持下,襄阳培育出了以汽车制造为代表的支柱产业。近年来,在农产品加工、装备制造、医药化工、电子信息和新能源汽车等方面,也取得了可观的进展。



相比之下,宜昌在保障三峡工程、保护万里长江的历史使命下,产业结构呈现出轻重工业兼备、但以轻工业为主的特征,主要产业包括食品生物医药、精细化工、先进装备和新材料产业。


以2016年为例,两个城市规模以上工业分产业产值状况如下图:

(▲图二 2016年襄阳规模以上工业分产业产值)

(▲图三 2016年宜昌规模以上工业分产业产值)


2016年,襄阳和宜昌规模以上工业产业产值分别为7034.7亿元和6219.1亿元,差距为815.6亿元。因此,从工业结构角度看,尽管襄阳和宜昌虽各具特色,但襄阳的重工业更具竞争力。


襄阳的重工业占比较大,主要产业产值也略高。这与工业类型本身的特征有关:相比轻工业,重工业不仅能够获得更多的政府资金支持,在财政税收方面也更具有相当的优势。如果说汽车制造成就了襄阳,那么三峡工程则繁荣了宜昌。



宜昌正是利用了三峡翻坝运输带来的机遇,发挥其作为交通集散节点城市的区位优势,因地制宜地发展物流产业。如今,翻坝经济已成为宜昌第三产业重要组成部分,并孕育出以旅游、交通运输为代表的第三产业,使其拥有襄阳无法企及的天然优势。


(▲图四 2011-2016年襄阳与宜昌旅游总收入)


首先,依托长江和三峡工程,宜昌开发出具有特色的自然旅游资源,如三峡大坝旅游区、三峡人家风景区等,在湖北省内可谓“一枝独秀”,成为省内旅游产业的一大龙头,其对旅游品牌的宣传,也成为省内其他城市效仿的典范。



反观襄阳,则以历史人文旅游资源为主,最具代表性的是 “三国文化”,并有古隆中风景名胜区、襄阳古城墙等特色资源。尽管两个城市旅游资源都各具特色,但从旅游业的产值看,宜昌优势远胜襄阳。

小结通过以上对比不难发现,两个城市的现有主要产业呈现以下特征:第二产业方面,以重化工业为主的襄阳更具竞争力,轻重工业兼备、轻工业为主的宜昌略逊一筹;第三产业方面,宜昌的旅游和物流比襄阳更有优势。

3、 交通条件、城市规模等:各具优势

除了GDP总量和经济结构之外,交通条件、城市规模及规划管理、房地产行业投资等因素,也是城市实力比拼的参考内容。

(南船北马、七省通衢的襄阳)


从交通区位看,襄阳和宜昌仍然各具优势:襄阳的铁路运输优势明显,宜昌则水、陆运输方式共存。素有“南船北马、七省通衢”之称的襄阳,自古以来就是南北交通的要道,境内不仅早有汉丹、襄渝、焦柳等铁路,近年来又发展汉十高铁、郑万高铁和蒙华铁路。这使襄阳成为省内仅次于武汉的第二大铁路枢纽,也是全国重要的铁路交通要塞。


而宜昌,近几年动车得到发展。宜昌成为连接武汉、重庆等西南城市的枢纽,交通地位明显提升。当然,作为长江中上游的分界城市和三峡工程所在地,其最大的优势,当属航运


从城市规模看,襄阳常住人口数量比宜昌多。2011-2016年间,襄阳常住人口均高于宜昌,且差距逐年扩大。

(▲图五 2011-2016年襄阳与宜昌年末常住人口)


人口数量,也能反映一个城市的level——武汉入列超大城市,过千万的人口也是重要指标之一。仅以人口数量为参考,襄阳的城市规模更大。但是,宜昌在城市网格化、精细化管理上,成效较为显著。其中,宜昌的社区网格化管理模式,被当成样本,在全国推广。


人口多寡和城市管理水平,在较大程度上影响着房地产市场。但有意思的是, 2016年襄阳房地产投资总额较高,但销售总额低于宜昌,如下图:


(▲图六 2016年襄阳与宜昌房地产相关数据)

小结:从GDP指标、产业结构到交通条件、城市规模,襄阳和宜昌在各方面各具优势,难分高下。

如何继续齐头并进?

目前看,宜昌和襄阳正处于你追我赶、难分伯仲的阶段。


那么,两座城市如何继续齐头并进?有专家指出,一是各自实现产业转型,二是相互取长补短。


(一)产业转型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秦尊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从产业转型的角度,对两城市的未来发展提出中肯的建议——


不只是襄阳和宜昌,全国范围内的城市发展都面临着一个重要问题——产业转型。秦尊文认为,两个城市的产业转型都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具体而言,两个城市的产业转型方向如下:


1.襄阳:利用第二产业政策优势,开发第三产业潜力


襄阳的重化工业比重较大,产业转型升级成为限制其发展的最大问题,但是,问题一旦找到突破口,就会变成机遇。



襄阳汽车和装备制造发展现状不错,在此基础上,可开发新能源汽车、研发高新电池电极、充电设施等。但是,汽车产业转型应注重市场的变化。例如,新能源汽车看似前景广阔,但是短期内汽车市场需求难以变现,颇有点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另一方面,襄阳可以与周边城市协调,与十堰的商用车、卡车,随州的拖拉机、洒水车等专用性汽车,形成错位发展的格局,这或许是襄阳汽车产业发展的一个方向。



同时,襄阳建有专门的航空航天工业园,也是国家和湖北省批准的军民融合试点城市。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担任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主任背景下,襄阳应合理利用政策带来的机遇,开发军民融合产业的潜力。


第三产业中,襄阳的铁路运输优势明显,又是鄂豫陕渝毗邻地区最大的城市,可发挥铁路物流优势,发展商贸和物流。另外,襄阳的信息服务、云计算等高新技术服务业因为持续的人才引进也初见成效,应继续加强。



旅游产业方面,襄阳虽为省域副中心城市,2016年的旅游收入却不及十堰(襄阳297.2亿元,十堰361.2亿元),似乎有点对不起丰富的人文历史旅游资源。因此,襄阳应奋起直追,提高旅游品牌影响力。


如何把那些高污染、高耗能的重化工业转化成低污染、低耗能、高附加值的产业,襄阳已经开始在信息产业、航空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作出了探索,但转型之路漫长。


“开发绿色产品、创建绿色工厂、发展绿色园区、打造绿色供应链,构建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产业体系。”本次党代会报告里这段话,或许意味着襄阳迎来了新的机遇。


2.宜昌:巩固传统优势产业,加快重化工业转型


现阶段,宜昌现有产业中服务业、旅游、金融已占据重要位置,但从产值看,重化工业比例仍然较大。然而,在长江重化工业饱和的背景下,化工污染也成为长江污染的重要源头,因此,宜昌必须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走出产业转型的困境。


从第二产业看,过去,宜昌的化工、建材、水力为主的电力产业较多,但维护三峡生态环境的使命,需要宜昌做出一些“牺牲”。如今,宜昌开始尝试多元化发展,布局沿江高新技术产业园,工业向新材料、电子信息技术、节能环保等方向转型。



但是,宜昌现有的特色产业仍然需要加强,应注重农副产品加工、生物医药产业的转型升级,继续发挥安琪酵母、人福药业等传统产业的特色。此外,宜昌的卫星导航和航空产业也初具规模,可以分别与武汉、荆门联合,获得进一步发展。


从第三产业看,宜昌应继续发挥三峡自然旅游特色,巩固水电旅游名城品牌。另外,近年宜昌重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举办过钢琴节,并建成了钢琴文化产业园,两者之间可以形成联动效应,使旅游业与文化产业相互促进,增强旅游城市的竞争力。



另外,宜昌的翻坝产业一直争论比较大,重庆等上游城市积极要求兴建三峡第二航道,而湖北希望留住这个产业。


对此,秦尊文说:发达国家的经验说明,第二通道的必要性存在争议,随着经济的增长,水运到后期基本处于缓慢增长、不增长甚至负增长的下降状态,美国和德国都是这样。因为当经济增长以第三产业为主时,需要水运的大宗货物会减少。如果投入巨资修建第二通道,修好后因货物量下降又用不着了,岂不是大的浪费。



相比之下,宜昌的而翻坝产业已经不需要投资,就算国家决定修建三峡第二通道还要考虑到地质、生态、投资等多方因素。因此每年几百个亿的翻坝产业宜昌接着做,为经济转型争取时间。

小结由此看来,在这一轮的经济转型中,存在这样的可能:如果襄阳产业转型顺利,在高科技信息产业、新能源汽车方面取得突破将稳胜宜昌;如果宜昌沿江高新科技产业园成功,宜昌可胜襄阳。


两个城市发展前景如何,与外在的国家政策支持有很大的关系,但谁能突破体制机制束缚,让高科技人才来得了、留得下才是关键。谁能更好地利用时代赋予的机遇,谁就是时代的英雄。


(二)取长补短

宜昌经济之强,强在县域经济。夷陵区、枝江市、宜都市、当阳市4个县市区跻身湖北县域经济20强,稻花香、枝江、兴发都是从县里走出来的企业。


相比之下,襄阳经济强在大企业,过百亿的企业有三个,过千亿的产业有两个,但弱在县域经济。但襄阳发展县域经济、乡镇经济其实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天籁,楼兰,英菲尼迪三条汽车生产线在襄阳,每个汽车都有上万个零配件,延伸产业链,做好产品配套就够襄阳人吃的了。如能实行一镇一品,让每个乡镇都有一个产品与汽车配套,乡镇经济强了,何愁县域经济不好。关键是当地的干部要想办法,打入汽车供货商原有固化的圈子。



襄阳高新区的发展值得宜昌学习。襄阳从全国引进技术人才,与武汉合作着力打造信息产业、大数据和云计算产业,襄阳云谷已初具规模,新能源汽车越做越大,襄阳的航空航天产业让其成为军民融合试点城市。可以说,在高新技术产业的开发和利用,特别是“互联网+”的产业开发上,襄阳已走在宜昌前面


宜昌现在也布局沿江的高新技术开发区,但起步晚,步子慢,关键还在于人才引进方面落后了。宜昌是2015中国十佳宜居城市,学习襄阳经验,以合作、挂靠、办博士后流动点等多种方式引进高科技人才大有可为。



就城市风貌来说,宜昌作为旅游城市,干净,整洁,规划好。城市网格化管理走在全国前列。而襄阳的城市规划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展望:第二方阵,三足鼎立


综观全文,襄阳和宜昌两个城市的比拼,无论发展现状还是未来展望,都各具特色和优势,终难分高下。从湖北经济全局看,二者作为省域副中心城市,像两个“副班长”一样,兢兢业业,与“班长”武汉共同进步,为全省经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让我们用湖北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的内容作为本文的结尾——

“要以增强综合实力、提升城市功能、强化辐射带动为重点,加强襄阳、宜昌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进一步提升其在全省发展格局中的地位作用。要支持襄阳加快建设成为汉江流域中心城市和长江经济带重要绿色增长极;支持宜昌加快建设成为长江中上游区域性中心城市和世界水电旅游名城。”

有了武汉“老大哥”和两个兄弟般的“省域副中心城市”带动,湖北“中心带动、多极发展、协同并进、协调发展”的局面一定能够早日形成。

注:本文转自公众号“湖北日报”,经授权转载


关联阅读:

从泯然全省至备受瞩目,荆门究竟做对了什么?

武汉崛起,路在何方?

华科女的思考与探索:我们如何不再是武汉这座城市的异乡人?


荆楚连线:jclx831

投稿合作: 1458411091@qq.com

ps:欢迎关注,欢迎交流,欢迎投稿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