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满城挖”时代接近尾声,武汉后续持续发展的驱动力是什么?

荆楚连线 2021-05-03

进入到2020年,有一个很明显的感受,就是武汉市中心城区的大规模的施工,修建,工程车满街跑的现象,已经越来越少了。

似乎种种迹象都在表明——武汉“满城挖”的时代行将走到尾声。武汉市的城市发展,将逐步的向新的势能进行转轨。

那么,下一步武汉市城市发展新的驱动力到底是什么?

黄金发展时代,武汉创造了“满城挖”,也创造了新的城市面貌

城市的发展,离不开便捷的内外交通;离不开区域内的均衡发展,协调整合;也更离不开科学而长远的规划。

尤其是对于武汉这样一个居国之中心,定位于国家中心城市的千万人口级别的特大城市。上一个十年,武汉市在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黄金时代,以“大跨步”的姿态,追赶跨越,上演了“满城挖”的壮举。

曾经的武汉市,被誉为全国最大的县城。这一个印象是如何产生的。主要是因为身处内陆腹地的武汉市,三镇之间交通连接较弱。而且由于发展相对滞后,所以整个城市里,代表着现代化水平和发展程度的高楼,立体交通相对滞后。


因此,虽然城市面积大,但在客观的视觉上,觉得比较落后,城市无论是空中俯瞰还是内部细看,整个城市的面貌较为老旧。所以有了“全国最大的县城”这个外号。


从奥运会之后,武汉市明显加快了城市建设和城市升级的进程。三环线建设,二环线建设,高架桥建设,轨道交通建设,老居民区的拆迁,新的商务区,文化区,亮点街道的拆迁,建设,几乎是以井喷状态在进行。

一时间,武汉市遍地都是工程。一万多个工地,昼夜不停。全国最大的县城,变成了全国最大的工地。

在那一段时间内,武汉市民是感受深刻的。到处都是工程车,到处都是围挡。每天饱受出行之苦的我们,也曾经对武汉市拥堵的路网,不科学的交通,落后的城市规划破口大骂。


但是在我们的咒骂中,生气中,烦躁中,武汉的城市的确是在一步步的变化了。这些变化,我们是明显可以感受的。三环通了,二环通了,一条条的隧道也通了。地铁开通了十来条;高架与城市快速路一条条的通了,城市的面貌在变,出行的感受在变。

满城挖,的确是深刻的改变了武汉的城市面貌。

从0到1容易,从1到2呢?武汉如何再次驱动?

如果说武汉市大刀阔斧的推行城市建设,满城挖,这是从0到1。从0到1的过程,就是把老旧区域拆了再盖;天上架桥,地下修隧道,这些东西虽然投资大,费周折,但是一旦弄完之后,效果是比较显而易见的。
从0到1的过程。改变城市的街景,改变天际线,是属于第一步的硬建设。当城市该修的修了,该挖的挖了,该建的建了,下一步的潜力从哪里释放?驱动城市二次腾飞跃升的动力是什么?

武汉从1到2的变更迭代,驱动力是什么?

这里谈一个坊间流传的小插曲。说是 陈一新书记刚来武汉履新的时候,对工作人员说,想要去武汉最有代表性的地方去看看。工作人员面露难色,说:没有。

这不是谦虚,是真的没有。类似于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西咸新区、贵州贵安新区、大连金普新区、青岛西海岸新区、成都天府新区等既具有强烈的城市地标意义,又具有高度的新产业集聚和经济带动作用的区域,在武汉的确没有。

天津滨海新区

成都天府新区

陈一新来武汉时,王家墩中央商务区的概念喊了多年,但是始终没有成气候。光谷地区虽然高科技企业众多,但是分散很快,没有呈现出集中的新区概念;

于是,陈一新在武汉主政时,提出了建设“长江新城”的战略规划,就是旨在打造武汉城市发展新的驱动力。2020年的5月12日,武汉市长江新城起步区基础设施一期工程开工仪式举行。这标志着长江新城起步区的建设正式拉开序幕。

长江新城的建设虽然是必要的,但是它从根本上来讲,是属于升级版的从0到1,城市区域功能布局的优化,是属于城市亮点打造,展示武汉城市未来发展魅力的基点,总体还是硬件的建设。

在我个人看来,武汉市从1到2的跃迁,核心的还是城市软实力的建设和产业布局的升华,创新观念的提升,核心吸引力的提升。

从传统到创新,从1到2的过程,武汉要革自己的命

武汉未来城市经济的发展新动能的寻找,有三个问题一定要解决;

1、未来武汉市经济的核心支柱是什么,最大名片是什么?

2、武汉市要补充或者吸引什么样的经济和产业来武汉布局?

3、这些产业要布局在武汉的哪里?又将如何驱动武汉整体的发展?

提到武汉,我们的印象就是武汉市太大,太传统。经济布局传统,管理模式传统,人才观念传统。

经济布局上,作为共和国的老牌工业基地,长期以来,传统行业扎堆。武汉拿得出手的企业和产业,基本上都是传统制造业。武钢,二汽,长飞,然后就是传统各种武字头的工业企业。这些是基础,我们要承认。

但是关键是武汉在过去一二十年时间里,经济布局始终没有根本性革新和突破。

例如我们提到杭州,就会想到互联网;提到深圳,就会想到科技;提到上海,就会想到金融;而成都,目前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动漫传媒等方面也具有了较大的优势;

而武汉呢,貌似很难说出一个真正十分有代表性的产业。

光谷现在的确是非常成功的,但是光谷里面布局的产业太多,太杂。光谷的光电子现在算是比较有名气了。但是其他的产业仍然很杂。

早些年大力支持搞动漫产业,但是说实话,一些企业除了拿一些政府补贴的钱搞一搞作品,动漫产业在武汉仍然是初级阶段。因此,产业配套的服务和商业化的模式并没有起来。

其他虽然有一些大企业,例如腾讯,华为,小米,阿里巴巴等,在武汉设立了分部,研发中心等,但是核心还是考虑武汉的辐射作用,本质上对武汉的产业布局不会起到颠覆式的作用。

其实一个指标就能看出,除了传统的国字号企业,武汉基本上没有世界性影响力的企业和品牌。

再说管理模式上。武汉其实现在还是在还过去几十年管理模式相对滞后的债。当然这个不能怪政府。作为一个老牌工业城市,武汉长期以来的管理模式和习惯已经形成,换了哪个领导来,都是一样的。都是只能在现有的规矩下,谨慎的调整。因为一旦要大刀阔斧的搞,毕竟涉及到太多的利益。

例如产业布局调整,涉及到搞什么,在哪里搞。招商引资,吸引新产业等方方面面的问题。很多东西,往往是论证了很多年,始终得不到落实。不是政府不想变,而是变的成本太大。于是不如就在现有的框架下小修小补。因此,我们总体感觉,那种日新月异的,充满活力的感觉始终是少了点。

这些年,各种开发区搞了不少,摩天大楼盖了不少,但是里面的产业呢?你盖了大楼,人家不来啊。武汉现在各种高档的写字楼,各种CBD,空置率多有高?

问题在哪里,还是对武汉的总体的经济产业布局,营商环境人家心里有疑虑。例如一个创新的项目,放在沿海城市,可能从论证,到上马,到形成产能,到带动经济,很快就能推动。政府已经成为了一个很好的服务的角色。但是在武汉,可能就会遭遇到较长的时间。
还有,产业来了,配套的东西跟不上,别人也有疑虑。核心还是管理的模式落后。什么都想着要主导,要把关,还有一大堆的利益要去权衡。
最后就是人的问题。人才为什么往北上广深跑,往沿海跑,不光是工资的问题。还是一个城市创业环境,人才氛围的问题。
武汉,不得不说,传统思维太深刻。裙带关系,传统思维严重禁锢了人才的创新和创造力。很多企业不需要你人才有多少的创造力,需要你会搞关系,会钻营。这样真正对想要留住的人才就会很大的伤害。因为,大家觉得干事情不单纯,要考虑的事情太多,久而久之,就会磨灭掉人的欲望。

很多留在武汉的人,慢慢的就被这个环境给同化了。从最开始的希望靠硬实力打拼,到最后到处钻营,搞关系。慢慢的就会让更多希望留下来,希望来武汉的人望而却步。

从1到2很难,但是一步步来,武汉总还是会蝶变

说了这么多,其实核心还是因为我们对武汉这个城市充满了太多的期待。我们希望武汉更好,更有活力,让每个人提到武汉,就觉得武汉市一个现代,充满了个性特色,向往的城市。
我们希望武汉在现在的基础上,城市更加美好,经济布局更加科学,拥有更加合理的,充满未来的产业和经济。而不是现在这样传统产业雄厚,而新兴产业始终在夹缝中生存。
我们希望武汉的用人环境更加美好,希望大学生愿意留下来,外面的人愿意来武汉创业,投资,愿意在武汉打拼。而不是提到现在武汉的用人环境,就是摇头,苦笑;
我们希望越来越多的大公司从武汉崛起,我们希望武汉创造出在世界上知名,让城市骄傲的世界性的品牌。
我们希望武汉市除了摩天大楼之外,还有更多让我们觉得真正兴奋的东西,让我们觉得充满了希望的产业和潜能。
诚然,一步到位很难。诚然,从0到1只用满城挖,满城建。从1到2,则需要更加高瞻远瞩的眼光。城市发展和建设不是摊大饼,更不能刚开始拍脑袋决定,中间拍胸部,最后拍大腿。
武汉是个拥有着无比优势和潜力的城市,得天独厚的条件,不能在盲目的规划和建设中被浪费。武汉曾经失去了很多,但,目前也面临着很多的机遇。
在目前城市经济新一轮的发展和竞争中,武汉需要好好谋划、科学布局,要思考好武汉市到底要成为个什么样的城市!
20年后,我们回过头来再看武汉,希望都是惊喜,而不是感叹。

注:本文转自“花样武汉头条号”,排版采用“长江新城汇”的,特此致谢


关联阅读:

重磅!烽火科技被美列入实体清单,武汉肩负突破封锁的历史使命!

武汉崛起,路在何方?

重磅!500亿光谷金控集团即将成立,全方位覆盖光谷创新创业各阶段

欢迎转发、点击在看,入群及合作请按提示操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