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22年房企销售榜单来了!行业大洗牌背后,发展逻辑生变

闺蜜财经 2023-01-06

2022年,房地产行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深度调整。

过去一年,国际局势复杂,世界经济反复震荡,全球通胀压力攀升,宏观经济面临下行压力。国内叠加疫情反复袭扰,各行各业都深受影响。而房地产行业又处于市场下行周期,购房者们大多持观望态度,身处其中的房企们自然是压力山大,尤其是流动性持续承压。

这样异常艰难的市场环境,成为了检验房企真正底色的试金石。

01
行业深度调整,是谁挺到了柳暗花明?

在多重因素影响下,2022年房地产行业颇为艰难。尽管政策底已经显现,但需求端反响不佳,市场继续磨底。

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国房景气指数为例,2022年11月处于近一年内的低点。当然,不可否认的是下滑幅度在降低,越来越接近市场底。具体看销售和投资,2022年1—11月,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121250万平方米,同比下降23.3%;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123863亿元,同比下降9.8%。

如此市场环境下,房地产行业经历了自1998年房改以来,为数不多的几次行业周期深度调整。房企们也经历了大洗牌。典型表现就是“千亿房企俱乐部”的成员数量,由2020及2021年巅峰时期的43家,降至2022年的20家左右。

近期,克而瑞研究中心推出了《2022年中国房地产企业销售TOP200排行榜》,头部房企中,央企、国企占据了绝对主力。

从TOP10来看,国资及国资控股的房企达8家,仅碧桂园、龙湖集团、金地集团三家民营房企上榜。民企中,龙湖集团排名上升最快,2022年排名第9位。

02
失速与逆势增长背后

2022年房地产行业所经历的深度调整背后,是房企的优胜劣汰。全年百强房企销售业绩同比下降超4成,千亿房企的数量也大幅减少,降至20家。

消失在千亿俱乐部名单中的23家房企,多是曾经狂飙猛进的大黑马。

典型如恒大,尽管2021年其跌出了房企销售前三甲,但依然排名第5位,销售额约为4400亿元。但2022年,其业绩大幅下滑,销售额降至455.3亿元,排名跌至第42位。此外,还有融信、正荣、卓越、阳光城、美的置业、荣盛发展、龙光、新希望等房企也跌出了千亿房企阵营。

这些房企失速的背后,是整个行业以规模为王的时代终结。但依然有不少房企在本轮行业下行调整周期中逆势增长。

头部房企中,以招商蛇口、华润等为代表的央企国企排名稳步上升,而建发房产成为新的黑马,由2021年的第18位提升至2022年的第10位。

民企中,跻身TOP10的龙湖集团和金地集团,排名分别位于第9位和第8位。

反观这些稳步上升的头部房企们,无论是国企还是民企,都有一些共同点,比如稳健的财务运营、较强的抗周期韧性等。简单来说,“长期主义”发展观成房地产行业新的共识。

03
稳健财务,必打的安全牌

过去一年值得整个房地产行业反思。面对疫情反复,持续承压的流动性,以及市场信心不足等问题,真正能够在波动中经得起考验,展现韧性的企业并不多。

能稳居销售排行榜且排名逆势增长的房企,几乎都有稳健财务作为安全牌。以房企中表现优异的龙湖集团为例。

2022年,龙湖集团持续优化债务结构,相继提前偿还银团贷、美元债等,用充裕的流动性和强大的资金实力,维护其在境内外资本市场的健康形象及主体信用。截至目前,三大国际评级机构标普、穆迪、惠誉都给予龙湖集团投资级评级,成为少数获得境内外机构全投资级评级的优质房企。

财报显示,截至2022上半年末,龙湖集团平均融资成本仅3.99%,融资优势明显;对标“三道红线”要求,则连续六年保持绿档,现金短债比达4.07,平均账期为6.28年,这些数据在行业中均表现优异。而大约一个月前,龙湖集团发公告称,公司已经全部赎回于2023年到期的3亿美元优先票据,票面利率为3.9%。今年内,其已无到期美金债。

而龙湖集团稳健的经营和财务表现,也在不断的政策调控优化中受益。2022年11月,龙湖获得首笔200亿元中债增信债券额度;以及由六大行共同承销,成功发行首单20亿元的中期票据,利率仅3.0%。

04
第二增长曲线

从近几年房企销售排行榜的变化中,我们可以看到行业的趋势变化。比如,拿地从原来的下沉市场转变为聚焦一二线城市。比如,房企们普遍都在寻找新的出路,轻资产化、去地产化等。但能真正打造出第二增长曲线的是少数。

仍以龙湖为例,2022年,其经营性业务的增长不容小觑。公开数据显示,2022年1-11月,龙湖集团累计实现经营性收入212.4亿元,超过去年全年的188.3亿元,创历史新高,仅经营性收入每月约有20亿元现金进账。已经形成了稳定的第二增长曲线。具体来看,龙湖的经营性收入包括商超、物业服务、写字楼服务等。截至目前,其已开业商场超过70座,冠寓开业门店超过11万间。

2022年是房地产政策调控优化大年,相关支持政策出台密集且力度不断加大,对供需两端是共同发力。但因疫情反复、购房者信心不足等因素影响,市场表现还未显现。

2023年,政策大概率会延续宽松状态,房企融资链条有望进一步畅通,从而资金面得以改善。“保交楼”将依然是重点,市场信心及预期才有望逐渐修复。但房企的马太效应将更加明显,稳健经营和财务健康的房企,将继续上演强者愈强的大戏。

(本文仅代表作者看法,不构成投资建议)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