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金融业“挤水分”效果继续显现
文|杨帆 明明 肖斐斐 玛西高娃 章立聪
彭博 王希明 林楠 史雨洁
5月新增人民币贷款9500亿元,同比少增4100亿元。央行“挤水分”减少了“空转”的贷款,地产政策优化的效果也还没传导至融资需求端。信贷结构上来看,企业中长期贷款偏低、票据融资偏高。5月社融增速为8.4%,比上月回升0.1个百分点,主要是因为政府债发行速度加快。5月政府债净融资1.22万亿元,同比多增6682亿元,预计后续几个月政府债可以继续对社融形成支撑。5月M1增速为-4.2%,比上月下滑2.8个百分点。我们认为这不是因为企业经营活跃度大幅降低,而是严查“手工补息”后企业存款流向理财。
▍事项:
央行发布2024年5月份金融信贷数据。其中,新增信贷0.95万亿元(去年同期1.36万亿元);新增社会融资总额2.07万亿元(去年同期1.56万亿元);社融存量同比增长8.4%(上月8.3%);M2同比增长7.0%(上月7.2%)。对此,我们点评如下。
▍信贷“挤水分”下,人民币贷款增量同比走弱。
金融数据口径下,5月人民币贷款新增9,500亿元,同比少增4,100亿元。拆分来看:1)企业贷款:信贷“挤水分”延续,票据仍起支撑作用。5月企业短贷/中长贷/票据融资分别-1,200亿元/+5,000亿元/+3,572亿元,分别同比多减1,550亿元/少增2,698亿元/多增3,152亿元,除实体需求仍待修复外,5月“手工补息”规范治理对“空转”贷款投放的约束仍有延续,此外GDP核算方式优化后信贷冲量现象亦有所缓解。2)居民贷款:地产新政落地到贷款数据有所滞后,零售贷款增长仍然较弱。5月居民短贷/中长贷分别+243/+514亿元,同比分别少增1745/少增1170亿元,今年一季度多家银行大力进行消费贷和经营贷投放营销,前置满足了居民融资需求,在此背景下,5月居民融资需求仍较弱;此外当月按揭早偿有所回升亦拖累按揭净融资量。虽然5月监管推出多项房地产支持政策,但落地到贷款数据预计将有所滞后。
▍5月新增社融2.07万亿元,同比多增5132亿元,政府债融资为主要支撑,人民币贷款为主要拖累。
2024年5月,新增社融规模录得2.07万亿元;存量社融增速比上月回升0.1个百分点至8.4%,结束了连续3个月的下滑。政府债方面,5月新增政府债融资为1.22万亿元,同比多增6682亿元。政府债发行偏慢是今年1-4月社融增速下滑的重要原因之一,4月国债和地方政府债净融资额分别为-984亿元和549亿元。不过5月以来政府债发行进度加快,超长期特别国债启动发行,而且地方政府专项债发行也明显加速。企业债方面,5月企业债融资为313亿元,同比多增2457亿元。虽然5月是企业债券融资的季节性小月,但是相较于去年同期却有较多增加。具体而言,5月Wind口径下的城投债净融资为-445亿元,已连续5个月为负,说明当前城投公司融资仍处于收紧的状态,但产业债方面受益于偏低的利率表现尚可。信贷方面,受今年央行对资金“防空转”的诉求,社融口径下的新增人民币贷款为8157亿元,同比少增4062亿元并继续拖累社融的表现。股票方面,5月新增股票融资111亿元,同比少增642亿元,证监会继续控制IPO和再融资节奏。非标方面, 5月新增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1332亿元,而人民币贷款中的票据贴现增加3572亿元,两者此消彼长,说明是表内贴现量较大导致未贴现票据规模偏低;5月新增委托贷款和信托贷款分别为-486亿元和-8亿元,与前期趋势接近。
▍多方因素共振导致M1和M2同比增速继续下滑。
2024年5月M2同比增速降至7.0%,M1同比增速降至-4.2%,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不是企业预期大幅转弱。一方面,M1统计口径不包含居民活期存款等资金,统计口径较窄,导致其增速被低估,参考意义弱化;另一方面,存款“手工补息”的监管影响仍在发酵,部分活期存款向理财市场分流,这一点从居民和企业存款同比少增近8000亿元,而非银存款多增8400亿元中可以侧面印证。综合来看,货币供应增速放缓,是经济转型升级和金融服务实体质效提升的体现。虽然在存款产品“挤水分”以及财富管理方式多元化的背景下,未来货币供应增速很难快速回升,但金融支持实体的效率正在提高,建议科学认识金融数据和经济增长的关系,转变片面关注总量而忽视结构的传统思维。
本文节选自中信证券研究部已于2024年6月14日发布的《2024年5月金融数据点评—金融业“挤水分”效果继续显现》报告,具体分析内容(包括相关风险提示等)请详见报告。若因对报告的摘编而产生歧义,应以报告发布当日的完整内容为准。
本资料所载的证券市场研究信息是由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信证券”)的研究部编写。中信证券研究部定位为面向专业机构投资者的卖方研究团队。通过微信形式制作的本资料仅面向中信证券客户中的金融机构专业投资者,请勿对本资料进行任何形式的转发行为。中信证券不因任何订阅本公众号的行为而将订阅人视为中信证券的客户。若您并非中信证券客户中的金融机构专业投资者,为保证服务质量、控制投资风险,应首先联系中信证券机构销售服务部门或经纪业务系统的客户经理,完成投资者适当性匹配,并充分了解该项服务的性质、特点、使用的注意事项以及若不当使用可能会带来的风险或损失,在此之前,请勿订阅、接收或使用本订阅号中的信息。本资料难以设置访问权限,若给您造成不便,还请见谅!感谢您给予的理解和配合。若有任何疑问,敬请发送邮件至信箱kehu@citics.com。
重要声明:
本资料定位为“投资信息参考服务”,而非具体的“投资决策服务”,并不涉及对具体证券或金融工具在具体价位、具体时点、具体市场表现的判断。需特别关注的是(1)本资料的接收者应当仔细阅读所附的各项声明、信息披露事项及风险提示,关注相关的分析、预测能够成立的关键假设条件,关注投资评级和证券目标价格的预测时间周期,并准确理解投资评级的含义。(2)本资料所载的信息来源被认为是可靠的,但是中信证券不保证其准确性或完整,同时其相关的分析意见及推测可能会根据中信证券研究部后续发布的证券研究报告在不发出通知的情形下做出更改,也可能会因为使用不同的假设和标准、采用不同观点和分析方法而与中信证券其它业务部门、单位或附属机构在制作类似的其他材料时所给出的意见不同或者相反。(3)投资者在进行具体投资决策前,还须结合自身风险偏好、资金特点等具体情况并配合包括“选股”、“择时”分析在内的各种其它辅助分析手段形成自主决策。为避免对本资料所涉及的研究方法、投资评级、目标价格等内容产生理解上的歧义,进而造成投资损失,在必要时应寻求专业投资顾问的指导。(4)上述列示的风险事项并未囊括不当使用本资料所涉及的全部风险。投资者不应单纯依靠所接收的相关信息而取代自身的独立判断,须充分了解各类投资风险,自主作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
本订阅号中的所有资料版权均属中信证券。不得以任何方式修改、发送或复制本订阅号中的内容。除经中信证券认可的情况外,其他一切转载行为均属违法。版权所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