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Product-Led Growth直播复盘】超级干货的听众笔记:一个infra产品的PLG思考

天舟 M小姐研习录 2023-03-14
上周末的Product-Led Growth中美连线,我们跟来自Atlassian, Postman, Asana的一线产品经理畅谈了接近两个小时,十分酣畅淋漓,覆盖了从产品设计、运营分析、团队管理等最核心的问题。

“好看,好玩,好用” 这是直播中Atlassian的嘉宾Lingbo开宗明义指出的PLG产品的特点。这在2C产品中默认的标准,以前在传统企业服务软件中,大概是没有被考虑的。

出差中的M小姐还在磨蹭着没有贡献出总结稿,天舟同学作为听众的“听后感”就已经出炉,而且超级干货,加上这位创业者自己的思考,非常推荐大家一起学习!

更难得的是,这样一位有产品思考的创业者,在做的是一个开源的比较底层的数据库schema管理工具。M小姐一直觉得,开源本身也跟PLG有很多异曲同工之处。PLG的思路,同样值得很多做infra产品的技术牛人思考。

这是这位同学的公众号和公司公众号,M小姐也必须要(有私心地)推荐一下。
硅谷创业公司一直有transparent operation的传统,比如Gitlab把自己所有的管理文档和所有all hands meeting都公开在网上。跟随文章的脚步,看着一位产品人、创业者一路成长的历程,是一种奇妙的体验。

文章最后是非常有诚意的招聘稿,如果你对产品和技术有执念,如果你身边有小伙伴对开源、数据库、工具产品有兴趣,绝对值得驻足看看。


周末上午听了一场有关PLG的直播。听完来自Atlassian, Asana, Postman等一流SaaS公司嘉宾的分享,也有一些共鸣和思考。

顺便说一句,感谢这次直播的组织者和主持人M小姐,组织得非常给力。她的公众号也有SaaS和开源相关的很多干货,欢迎关注。

PLG历史

PLG(Product-Led Growth)中文翻译过来叫产品驱动增长,随着采用PLG策略的SaaS公司市值/估值屡创新高,也终于看到他的热度从国外飘到了国内。

PLG本身并不是什么新事物,Atlassian从2002年诞生伊始就是这个策略。而在SaaS流行之前,那些独立软件开发商其实也都是PLG模式。尤其是在Mac社区,像
Sofa,Panic,Realmac这些开发工作室的作品都是依靠良好的品质口碑传播。而这其中比较经典的实践应该算是1Password,从最初Mac上的精品软件开始,一路演进到了现在的SaaS服务。

PLG的三好 - 好用,好玩,好看

正好今天有嘉宾多次提到这3个词,也就稍微谈谈自己的看法。

好用

绝大多数的软件本质上还是工具,比如微信就是一个工具,我们会说微信好用(不包括公众号编辑器),而说某某软件不好用。这很像我们说一个人是否靠谱一样,好用既是工具的本分,又是工具能得到的最高褒奖。

好玩

好用之后再是好玩,好玩对于游戏来说就是他的游戏性,而对于其他软件产品来说有点像所谓的调性。

就像Atlassian刚出Jira, Confluence那会,用他们的团队自己都会觉得酷酷的。我记得自己09/10年的时候接触到Confluence,立马就能感受到比公司当时在用的MediaWiki要有意思。Slack出来的时候大家也觉得很好玩,而现在大家会觉得Discord更有意思。元宇宙,Creator Economy这些概念冒出来后,也有了像mew.fun这样比Discord更好玩的IM了。


好看

好看这个相对更加主观一些,因为每个人的审美不同。对于某些人来说是酷炫的特效,对于某些人来说却是简约的设计。

好看的东西有时能增加娱乐性,也就是更好玩,但也并非完全如此。游戏里的俄罗斯方块,贪食蛇都是好玩的,但他们未必称得上好看,而且事实上增加了各种好看的特效后反而会影响到游戏性。所以说有时候好玩和好看其实还是冲突的。

相比于「好玩」来说,「好看」的东西也更加经不起时间的考验。

好用 > 好玩 >> 好看

这是我自己给这3者的重要性排序。许多软件其实这3条都不及格,就是我们吐槽的所谓垃圾软件。

但也有不少软件,比如在大厂里有设计师资源加持的软件,大家关注的点都很遗憾的放在了「好看」上,尤其是随着Design System的流行,字体,字号,间距,调色板这些都是规规矩矩的,看上去都还行,但一用就各种不舒服,典型的例子就像是Google的图标。
当然最优秀的软件是3样都占,比如文档的Notion,项管的Linear,但这对研发团队的要求真的非常高。

其实光做到「好用」和「好玩」就挺不容易,有些软件比如CLI都没有界面,你很难把他做得特别好玩。当然如果努力去想,我们通常总是有办法给软件注入一些有趣的元素。比如像balsamiq,绝对称不上「好看」,但因为他本身就是个原型设计工具,所以把涂鸦风格融入到了产品中,就也能产生「好玩」的效果。


还比如Bytebase,虽然管理的是连后端开发工程师都觉得乏味的数据库,但我们也会通过插画设计,来注入一些有趣的品牌元素。


再比如我们会在Bytebase程序启动成功后在命令行上打出ASCII art


PLG的组织架构

今天也有嘉宾稍微提了他们公司在实践过程中的组织架构变化,但没有太深入聊,这其实也是一个非常核心的话题。


在微软CEO Satya的自传里,他用了「Impossible to ignore」来评价微软的插画。其实所有公司到了一定规模,多多少少都有图中微软的影子,因为员工间的协作是逃脱不了永恒的康威定律:
设计系统的架构受制于产生这些设计的组织的沟通结构
公司产研链路上最核心的有这么几个大部门,研发,产品,销售,市场/运营。今天嘉宾也提到PLG的公司应该由产品团队来主导。主导权可以体现在对应部门负责人的职级(比如负责产品的是CPO,负责销售的只是VP),汇报关系(市场负责人汇报给产品负责人),甚至更激进一点是完全取消某些职能,比如说销售。

PLG的公司,其实是可以选择最后的方案,没有或者只有极少的销售人员,Atlassian就是这样的例子。

雇佣销售确实能潜在带来更多的收入,但是引入销售组织架构也是会大大地增加企业的管理成本。即使在研发工种里,前端和后端的差异性已经相当明显,至于研发和销售之间,那估计还隔着10个产品经理吧。从双方本身的做事风格,到公司的激励机制,方方面面都不一样,所以会形成相当的摩擦。尤其对于早期公司来说,公司自身的文化也正在形成中,这时又有两股完全不一样的理念,还是相当挑战的。

今天嘉宾聊到的另一个组织架构问题更加的微妙一些,是业务部门和中台部门,地方和中央之间的关系。

比如说设计师,究竟是把他们放在各自的业务部门,还是收拢在中台部门提供统一支持。从业务部门角度,肯定是希望能有自己单独完整的建制,能够更快地往前跑。但从公司整体的角度,往往又希望可以收拢在中台,车同轨,书同文。

从我的角度看,这个问题并没有统一的答案,但可以说几个建立起有效中台部门的前提:

  1. 找到强人,能一边压住各方诸侯搭烟囱,一边能造出让各方诸侯都能满意共用的轮子。

  2. 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因为业务部门往往更容易出成绩,如何激励那些业务能力优秀但甘愿镇守后方的大将是一个问题。


当前的现状是中低职级中后台部门容易晋升,但是高职级基本都是业务部门晋升。公司里能力相似的情况下,主管的职级天花板决定了业务的高度,所以绝大多数中台部门一开始都是建的风风火火,到后来都是半死不活,即便是一开始能够找到强人坐镇。我能看到的唯一破局方法还是要把中台部门也变成业务部门。

如果找不到强人,那建立中台直接就是个大大的NO,因为建了最好也是个摆设,更多时候则是徒增扯皮。即使有强人,也要看是否能提供合适的激励机制,这块中台业务未来有没有发展成业务部门的可能,不然也还是很可能变成一块尴尬的鸡肋业务。

这里说的强人也是一个相对概念,通常中台负责人的职级要比业务部门高1级,业务能力要高至少1.5级才有可能把中台战略执行下去。

订阅和分发(Subscription/Distribution)

PLG为什么变得越来越可行,首先是有了SaaS的付费订阅制,不仅让续费容易,也让产品研发和收入之间有了长期的利益绑定。其次是Distribution的门槛大大降低了,从互联网到社交网络再到SaaS本身都大大降低了分发的门槛,当下火热的元宇宙(Metaverse),创造者经济(Creator Economy)这些还会把门槛进一步地拉低。因为更多的话语权和资源会转移到个体手中,口碑传播的能力会越来越强。

最后

我个人是坚定的PLG支持者,我们在做的Bytebase也是PLG打法的践行者,作为一款开发者工具从day 1就面向全球市场。写这篇文章一方面是受到周末PLG直播会嘉宾的启发,一方面也是在这个当口,看到国内对于PLG的态度还有些犹疑不定,犹如7,8前对于云的态度一样,毕竟国内绝大多数成功的公司还是销售驱动,运营驱动,而能靠产品驱动做出来的公司寥寥无几。

但在我看来,PLG天生自带长期的产品激励机制,又能形成更简单的组织架构,也更顺应当下的社会趋势发展。如果一个公司的业务可以走PLG,我觉得是应该毫不犹豫地选择这条路线的。

销售驱动之利2倍,运营驱动之利5倍, PLG之利无数。

最后的招聘贴


我们正在做的Bytebase.com,是一款面向研发工程师和DBA的开源数据库Schema变更管理工具。

我们的创始团队曾在Google云数据库团队担任技术负责人,也在蚂蚁集团负责过整个数据库/研发工具/协同工具部门。我们也已经拿到了国内这条赛道上最棒的VC融资,目前正在寻找有产品力的前端和全栈工程师加入我们。

JD: bytebase.com/jobs

GitHub: https://github.com/bytebase/bytebase

社招: 30K-70K/15薪,可远程办公,入职后还会提供补贴装修办公环境。

实习: 500/天,如果确定实习后入职,入职前实习 800/天,在上海办公室办公。校招 package 会保证国内 Top。

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发送简历至: hr@bytebase.com。也欢迎推荐转发,推荐入职成功者,最新版iPhone Pro奉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