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案例】“济源模式” 加工制造型地区工业绿色发展样板

济源市是河南省18个省辖市之一,位于河南省西北部,是中原经济区充满活力的新兴中心城市,曾经是“全国五小工业”(小煤矿、小冶炼、小电力、小建材、小化肥)的典型,现在济源市成为全国最大的铅冶炼加工基地、亚洲最大的铅冶炼生产基地,铅冶炼技术代表了国际先进水平,资源综合利用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形成了极富特色的“济源模式”,有力地推动了济源市工业绿色转型发展。


来源:《中国工业报》     作者: 顾成奎 王煦


济源市是河南省18个省辖市之一,位于河南省西北部,是中原经济区充满活力的新兴中心城市,曾经是“全国五小工业”(小煤矿、小冶炼、小电力、小建材、小化肥)的典型,现在济源市成为全国最大的铅冶炼加工基地、亚洲最大的铅冶炼生产基地,铅冶炼技术代表了国际先进水平,资源综合利用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形成了极富特色的“济源模式”,有力地推动了济源市工业绿色转型发展。


加工制造型区域典型


济源市先天资源贫乏,主要能源资源自给率不高。全市土地总面积284万亩,其中耕地面积62万亩。人均水资源量是全国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矿产资源整体储量偏低,煤炭、天然气自给率严重不足,需从外省市购入。经济发展主要依赖重化工业驱动,经济结构以工业为主,第三产业占比较小,生产的工业产品也大都销往外地市场,是典型“两头在外”加工制造型区域。这种经济结构一方面给能源资源消耗和环境保护带来巨大压力,另一方面,在进入新常态的经济形势下,现有的经济增长模式难以为继,迫切需要形成新的模式促进工业绿色转型。

特征之一:以有色金属资源循环利用为突破口


有色金属产业是济源市的战略支撑产业。2013年全市有色金属行业总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高达31.76%。主要产品为电解铅、电解锌、黄金、白银等,2013年铅、锌产量分别占全国总量的20%和5%左右,白银产量居全国之首,电解铅产量占全国的17.2%。有色金属行业产业集中度高,2013年豫光集团、万洋冶炼、金利冶炼3家企业的工业总产值占全市有色金属行业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76.9%。
  

济源市将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综合利用融入有色金属行业的生产过程中,不断增加有色金属行业清洁生产强制审核企业的数量,推动企业采用先进工艺技术和装备,进一步探索循环利用方式,不断提高有色金属的资源利用效率,构建了“铅锌冶炼—精深加工—废物综合利用—再生铅”的循环产业链,对金属矿进行了综合利用。
  

铅锌矿是复合矿,重金属由于性质相近,在成矿过程中往往伴随在一起,不仅含有铅、锌等金属,还伴生着铜、金、银、锑、铋等稀有金属。铅精矿经过冶炼后得到粗铅,伴生浮铜渣和冶炼废气。从粗铅的链条看,粗铅经过冶炼提取得到电解铅,进而形成电解铅—合金铅—极板—铅蓄电池—电动车—废旧铅蓄电池回收—再生铅的闭合循环产业链,提取电解铅过程中得到的阳极泥冶炼渣进一步加工提取金银锑铋等稀贵金属,再进行金银制品和稀贵金属材料制造,生产的金银饰品、金银纪念制品等新型材料提高了金银附加值。从浮铜渣的链条看,冶炼粗铅过程中的浮铜渣,形成粗铜—电解铜—铜管带箔线材制造—再生铜的产业链,再生铜可以重新回到电解铜—铜管带箔线材制造—再生铜的生产循环中,形成闭环。从冶炼废气的链条看,粗铜冶炼的冶炼废气中可以提纯二氧化硫,形成硫酸—化肥—磷石膏渣—石膏板的产业链,在此过程中,化肥生产时提取二氧化硫可以重新制成硫酸,又形成闭合循环,而硫酸可以用作铅蓄电池的生产,为粗铅链条中铅蓄电池生产环节提供原料。
  

特征之二:以技术创新作为产业发展引擎
  

技术进步成为有色金属产业进一步发展的战略方向。
  

一是龙头企业具有核心技术优势。豫光集团拥有的非定态SO2转化技术、全湿法金银生产技术、富氧底吹氧化——鼓风炉还原熔炼技术、液态高铅渣直接还原技术和废旧蓄电池回收技术等5项核心技术,在技术、装备、规模总量和运营质量上都处于国内同行业领先地位,有力推动了全国铅冶炼行业的技术进步。
  

二是关键技术不断被突破。企业立足技术创新,不断突破有色金属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改变了有色金属产业生产污染严重、金属回收率低、资源浪费的现状。豫光集团率先在烧结系统运用了二氧化硫非定态转化技术,通过对延期除尘净化,每年可生产硫酸3万吨,成为国内第一家铅冶炼回收二氧化硫的企业,也开创了我国铅冶炼清洁生产的先河。
  

三是行业整体技术水平不断提升。“十二五”期间铅冶炼企业基本都采用了液态高铅渣直接还原炼铅新技术。为了大幅度提高银、铜、镉、锢、铟等有价金属的回收率,吸收采纳了国际最先进的锌生产工艺装备,创新使用了针铁矿法湿法炼锌工艺。
  

近两年,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铅、锌主产品并不盈利,济源市铅锌冶炼企业依托技术优势,形成了以生产电解铅、电解锌等为主,以回收生产黄金、白银、硫酸、氧化锌、纳米氧化锌、铜、锑、铋、镉、铟为辅的综合利用产业链,金银铜锑铋等副产品成为新的盈利点。有色金属新产品逐渐向具有更为优异性能的复合材料发展,产品档次不断提升。
  

特征之三:以产业集聚区作为绿色发展载体
  

不同于全国其他地区有色金属冶炼企业的分散布局,济源市有色金属企业基本都集中在玉川,玉川产业集聚区依托豫光铅锌、豫光锌业等重点企业,围绕有色金属及深加工产业、新能源等主导产业发展。
  

济源市政府正在进一步扩展和优化有色金属产业的空间结构,规划了有色金属循环经济1000亿元级产业集群,以玉川产业集聚区为重点,合并承留循环经济产业园区、思礼循环经济产业园区,最终形成玉川、承留和思礼一体的有色金属循环经济产业集群,打造全国重要的有色金属循环经济发展产业基地,形成有色金属、蓄电池、电动汽车等专业化生产、区域内协作、社会化配套的产业格局。
  

同时,推进有色金属、化工废弃物与建材等相关产业衔接,企业延链补链,促进产业链条的完整和上下游关联产业协同发展,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集聚区里的运输、供水、供电、照明、通讯等基础设施进行绿色化、循环化建设,企业共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等公共资源,实现资源的减量投入、集聚生产、循环利用和废物“零排放”。
  

特征之四:以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
  

济源市电解铅、锌的生产、供应优势明显,为了充分发挥有色金属主导产业这一优势,除了生产铅酸蓄电池,还积极发展汽车、建筑等领域的镀锌产品,通过从上游向下游、从低端向高端的转型升级,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一是做优“铅锌—铅锌合金加工—机械加工”产业链,大力发展蓄电池、矿用照明设备和锌基合金零部件。
  

二是充分利用冶金资源整合优势,大力发展镀锌管材、板材、建材,积极培育“铅锌—镀锌钢板—汽车工业”产业链,生产具有成型性能好、抗腐蚀性高、涂料吸附能力高的镀锌钢板和汽车制造业。
  

三是加快铅锌产品的深度开发工作,改善现阶段产品结构中深加工、高附加值产品比重低的状况,替代进口产品,在铅金属加工方面,加快全封闭蓄电池用的铅板栅合金、新型不溶阳极铅合金的开发速度;在锌金属加工方面,加大无汞锌粉、活性氧化锌、电子工业用氯化锌、光敏氧化锌、针状氧化锌、医用氧化锌等多种高附加值产品的开发力度。以亚太有色金属期货交易场所、有色金属循环经济产业集群为载体,打造生产加工、商贸交易、物流仓储、电子商务“四位一体”的全产业链模式,促进了有色金属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特征之五:以发展再生铅缓解资源环境约束
  

铅锌冶炼是高能耗高污染的行业,“血铅”事件让公众谈铅色变,因对公众的健康威胁大而引发更多的社会关注。济源市自身资源保障不足,又将有色金属产业发展成为主导产业,面临的资源和环境约束与日俱增。
  

为了进一步缓解资源环境压力,济源市有色金属行业龙头企业凭借技术优势在原生铅基础上大力发展再生铅。2014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了第一批符合《再生铅行业准入条件》的企业名单,共有2家企业符合,其中一家就是豫光金铅股份有限公司。在豫光的再生铅工艺过程中,铅膏与原生矿配比进行冶炼,铅栅制成合金,塑料分色回收,硫酸也入炉重新制酸,回收的废旧铅酸蓄电池做到了完全再利用,而且整个系统全密闭,机械化程度高,环保效果也极佳。
  

目前,济源市已经实施了豫光集团36万吨废旧蓄电池综合利用等一批有色金属回收利用工程,进一步提高了资源利用率。


推广“济源模式”的建议

  

济源模式,体现了工业发展要集约发展、循环发展、集聚发展的趋势,是推动工业实现绿色发展的关键路径。建议对济源模式进行深入调研,系统总结其做法、成效和经验,在全国有色金属行业中对济源模式进行宣传,以召开现场会的方式组织交流学习,提高我国有色金属行业资源利用整体水平。
  

济源是一个典型的原料、市场“两头在外”的加工制造型城市,其发展模式在同类区域中具有推广价值,建议将这一模式在全国其他加工制造型城市中推广。推广过程中,学习济源模式,要紧紧抓住企业和园区两个层面。企业要重视循环利用的关键技术研发和应用,实施清洁生产,实现污染物最小化和经济效益最大化;园区规划建设和运营过程中,要加快资源整合,提高产业集中度,培育延伸产业链,集中建设污水处理、中水回用、固体废物处理、热电联供等项目,形成产业集聚发展、企业集中布局、污染集中处理和废弃物循环利用的新格局。 
  

将济源市作为工业绿色转型发展试点城市,进行区域工业绿色发展试点示范。按照工业绿色转型发展试点城市定位,部署包括大力发展绿色产业、提高资源综合循环利用水平、优化工业用能结构等在内的工作任务,不断提升济源市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大副降低污染物排放、改善区域环境质量,在全国率先实现工业绿色转型发展。以济源及与济源具有类似情况的城市为突破口,打造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工业绿色发展样板。


 顾成奎 王煦赛迪智库工业节能与环保研究所



 


中国工业节能与清洁生产协会绿色工厂专业委员会,是工信部指导下的国家级行业协会——中国工业节能与清洁生产协会的二级机构,致力于凝聚有绿色情怀的工业企业、科研院所及相关机构,打造专业化服务平台,推动国家绿色制造体系和绿色工厂标准化建设。充分挖掘大企业的示范引领作用,清晰中小企业的绿色发展路径,为企业提供咨询、培训、传播、金融、大数据、绿色品牌建设等精细化服务。



近期热文

案例 | 这家钢铁民企曾“捧红”环保局长,下一步他们要打造“无烟工厂”

【案例】清河经济开发区:以资源节约、循环经济激发绿色活力

【案例】沃尔玛:绿色就是金钱

【案例】一文读懂佳能集团绿色供应链构建




责编 | 汪茵         统筹 | 谷林


“工业绿色化”公号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为“工业绿色化“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联系授权。违者视为侵权,本公号将保留对侵权者追究版权责任的权利。申请授权可联系汪女士:18813070911。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