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南最大钢铁企业的“绿色”转型之路
柳钢坚信“不搞好环保连生存的权利都没有”,因而深入推进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柳钢累计投资近80亿元对“三废”实施全面治理,建成节能减排设施500多台套,年环保运行费超17亿元,绿色发展已成为企业发展的新动力。
来源:新华社 作者:刘伟、覃星星、陈露缘
柳钢冷轧厂内,在无人天车的操作下钢卷有序排列。新华社记者陈露缘摄
“港珠澳大桥近八分之一的钢材来自柳钢,鸟巢、三峡等诸多超级工程都使用了柳钢钢材。”广西柳州钢铁集团(以下简称“柳钢”)总经理甘贵平说。
去年,柳钢成为广西首家年度利润超百亿国企。从建厂之初的地方小企业,成长为全球钢铁企业50强、中国钢铁“第一方阵”企业,并在新时代焕发勃勃生机。这个中国西南最大钢铁企业是如何在新时代实现“绿色”转型的?
“成绩单背后是柳钢转型不断加力和持续深化。”柳钢集团董事长潘世庆说。
近年来,在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推进、全面取缔“地条钢”等积极因素下,柳钢抓住机遇,优化生产组织模式,创新提升产品档次,开足马力释放优势产能,企业生产经营效益明显提升,创下历史最好水平。
“柳钢在行业内具有轧材能力远大于炼钢能力的独特优势,这使柳钢可根据市场需求灵活调整生产,市场需求什么,就生产什么,最大限度缩短生产期限和交货周期,避免无效供给。” 甘贵平介绍说,近年来柳钢产销率均保持在100%以上。
包装精美的柳钢冷轧产品。柳钢供图
“过去,柳钢产品的附加值较低,高档次产品比例偏低。”甘贵平介绍说,柳钢积极推动产品档次提升,如今平均每年研发新产品10个以上,产品种类高达500多种,被广泛应用于汽车、石油化工、机械制造等行业。
“去年,柳钢全面接管广西钢铁集团,主导防城港钢铁基地项目建设,并购重组一家不锈钢公司,形成了‘一体两翼’的钢铁新版图。”甘贵平说,下一步柳钢的规模将会翻一番,公司产值、利润、税收将大幅提升。
走进防城港钢铁基地,一派热火朝天的建设场面,上百台塔吊、强夯机等各式机械马力全开。公司副总经理李美亮说,他们建有连接铁路的20万吨级码头,海外的原料通过海运直抵工厂,产品可以通过铁路、水路运往全国。
“除加快新版图的布局,柳钢加快科技创新助推工厂自动化、信息化建设。”甘贵平告诉记者。
在柳钢冷轧厂,随着操作室内工作人员电子指令的下达,两台无人天车开始了作业。“无人天车具有多项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去年投用以来便成为冷轧厂‘智慧工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冷轧厂厂长吴春平介绍说。
在柳钢转炉厂内,经过一道道冶炼工序,火红的钢坯顺流而出。新华社记者覃星星摄
记者在冷轧厂看到,各工序间钢卷全流程智能化流转,钢卷信息自动识别。原来需要4名工人的高强度工作,如今只需2人在操作室内即可完成。吴春平表示,智能化提升了效率,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精准度。
走在柳钢厂区内,智能化的生产线有序运行,厂区内环境干净整洁,道路两旁绿树葱翠,车辆驶过厂区道路也没有扬尘,很难让人联想到,这里昔日曾粉尘四起、黄烟弥漫。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柳钢顶着能耗高、污染重的帽子,引发了一场“要柳州,还是要柳钢”的争论。“那时候很多生产岗位又脏又黑,职工衣服上难有一块干净的地方,自行车放在外面很容易生锈。”柳钢集团运营改善部部长高云英回忆说。
正在吊装发运的柳钢热轧产品。柳钢供图
“柳钢坚信‘不搞好环保连生存的权利都没有’,因而深入推进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甘贵平介绍,柳钢累计投资近80亿元对“三废”实施全面治理,建成节能减排设施500多台套,年环保运行费超17亿元,绿色发展已成为企业发展的新动力。
作为千万吨级钢企,柳钢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矿渣、钢渣,不但未造成固体废弃物污染,还变成了宝贵资源。记者在柳州市强实科技有限公司的矿渣立磨生产线看到,矿渣和废渣通过立磨机研磨处理,转化成为细微的粉末。公司副经理周永新介绍,矿渣微粉可广泛应用于混凝土及部分水泥生产中,配制高标号、高性能混凝土,成为市场上广受欢迎的绿色建材。
自2010年起,作为柳钢子公司的强实公司累计将1530万吨废渣转化为矿渣粉产品,解决了千万吨工业固体废物无处堆放的问题。周永新说:“得益于循环经济,公司目前资产总额达到7.5亿元,产品供不应求。”
中国工业节能与清洁生产协会绿色工厂专业委员会,是工信部指导下的国家级行业协会——中国工业节能与清洁生产协会的二级机构,致力于凝聚有绿色情怀的工业企业、科研院所及相关机构,打造专业化服务平台,推动国家绿色制造体系和绿色工厂标准化建设。充分挖掘大企业的示范引领作用,清晰中小企业的绿色发展路径,为企业提供咨询、培训、传播、金融、大数据、绿色品牌建设等精细化服务。
责编 | 汪茵 统筹 | 谷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