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港中文申请指南 |在一座24小时开放的城市画一张24小时完不成的图
- 2019 -
香港留学读研条件揭秘
香港学校
香港大学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香港中文大学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香港大学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景观方向
香港中文大学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建筑方向
RAC在今年推出了
“我在海外学设计”系列Lecture
请来了三十多位来自世界顶尖高校的嘉宾
就学校的教学风格、专业特色和学习生活作一个详细介绍
带你深入走进高校课堂
前辈们还将分享自己的申请经历
解答你的各种疑惑
详情登陆腾讯课堂观看哦~
学长学姐说
范隽仪
香港大学景观硕士
高密度的城市中同时存在着许多开阔空间的香港果然不负我的选择,美不胜收。
港大的项目以及师资官网上都介绍的很详细,每年也会有类似于GSD platform的册子进行课程体系、课程内容、studio流程结果等情况介绍。今天我主要和大家分享自己在港大的这一年里都经历了什么又学到了什么。
HKU
港大位于香港南边的一座岛上,建筑学院名为Knowles Building,建院紧挨着学校的图书馆,且很多的地铁站都可以直接进入院楼,非常方便,景观专业位于建院的六楼。学校利用各种错层、连廊使得空间利用率极高,各种基础及教学设施也非常齐全。
Source:Junyi Fan
studio内部既独立又连接,整个studio的环境自带一种可以激发人工作,做模型的状态。且studio里有24小时售卖机,为刷夜提供所需。(真是感人)
Studio Environment
Source:Junyi Fan
Courses
港大景观建筑都是以两年项目为主,而两学年中studio占12学分,其他technology、history课程占6学分,所以大体来说课程还是以studio为核心来进行展开的。
[1] Planting
这门课是由一名英国老师给我们讲授,这个学期的主要内容是讲解一些植物的使用方法以及亲身体验真实环境下、实际施工过程当中植物的状态。其目的不在于认识树种,而在于了解植物的生长条件,所以最终的assignment要求以section的方式手绘一张树的外形,不用刻意标注树种类型,而更侧重于表现自然环境下植物是如何生长的。上个学期的planting课是结合studio进行的,即针对自己的studio方案做植栽配置表,比较practical和实际。
Source:Junyi Fan
[2] History
这是我来港大之后印象最深刻的一门理论课,主要是将landscape history,讲景观是怎样一步步演化而来的,将现代主义对景观产生的影响等等,理论课每周都会有大量的reading任务,对阅读量有很高的要求。上这门课我得到了很多感触,比如很多同学在学landscape architecture这样一门课的时候,过重的把自己看成一个designer,而不是researcher。这个课有时候就会让你去思考作为一个researcher如何运用这些理论,designer又怎样把这些理论应用到实际或者怎样研发出新的方向之类。了解history,设计思潮的来源以及行业发展的process,对我自己来说是非常有益处的。
[3] Techonology
这门课主要是考虑一些工程性的问题,比如台阶、坡道的坡度,防水设计等等,且需要进行现场测量,最后assignment的任务量也很大,需要考虑材料、施工,最终也要呈现出detail的drawing,总言之是一门特别practical的课程。
[4] GIS
这门课的内容很难,因为涉及了很多编程的内容。老师不仅仅是教怎么使用软件,更多的是从历史根源开始,讲设计师、researcher们是怎么想到开始用GIS,GIS是怎么一步步进化到现在的使用情况,包括设计、哲学上的思潮是怎么影响GIS的发展等。因为每节课上课都会花很大的部分来讲理论和history,所以每节课之前都有很多晦涩的书目需要我们去阅读,所以这门课真的相当难,但他真的是很有价值。
基本上上课前要求我们把一些必读的书目看完之后,老师会从中挑选一些词语以python代码形式进行解释,目的就是为了让大家去学习python这样一个编程语言怎么运用。这些东西的话都是作为一种media辅助表达landscape,所以这个课叫landscape media。
最后的assignment任务量非常重。无论是图量还是文字量都很多,包括过程种怎样去处理data,怎样去分析问题都要放到最后的assignment里。所以assignment里面大概有一千字关于topic如何运行的论述,这个课的收获很大。
Design Studios & Studio Works
港大在八月有一个名为pecha kucha的precourse studio,第一天主要是针对presentation的一个训练,让大家认识到presentation的重要性。之后两天会让大家对香港的各种public space进行观察以更好的理解香港这座城市。接下来就是分组对地块进行analyze,用三种不同媒介对地块上的landscape进行表达。比如我们组第一部分用section对场地空间以及活动进行表达;第二部分用conceptual model对场地上感性事物如气味、颜色等进行表达;第三部分为视频呈现场地故事。但precourse更倾向于一场调研,而没有太多设计内容。
视频链接:
https://v.qq.com/x/page/w0544khm7k7.html
By the way,港大第一学期授课都是女老师,第二学期全是男老师。
1
这个studio也是偏research类型的,且更多的是在进行一种设计思维及设计能力的训练。其主要内容是每个同学会针对某个sitting out area进行空间组成分析并成图表示,这个过程中会得出许多sitting out area的typology,将36个同学的typology用不同的形式重新组合、transform形成一个新的地块。最终的成果也在香港进行了展览。
2
这个studio也很像是边界景观这个主题,选址位于香港跑马地墓地,墓地分属三个教派,每一大块墓地之间存在着边界,场地现存高程变化大。studio设置的逻辑性极强,步骤设计清晰,比如一开始会分配做各种不同主题的case study,比如建成墓地、优秀高差处理、优秀地形设计等等,再结合场地进行自己主题的分析,最终形成一个场地分析的database以供后期设计使用。
针对这个场地,学院有一个可切割重组的大模型,这样你自己的方案模型制作完成后可以放入下图所示的模型中,体会方案与周边环境的关系。
最终的任务量很重,需要出很多模型。总言之,第二个studio特别强调过程。
3
进行该studio时我们全班都去印度尼西亚进行site visit,在进行实地调研之前先进行了大量的reading从而找出自己要研究的issue、topic,比如drinking water issue、disaster issue等。现场根据研究主题调研并进行以mapping的形式阐述topic。回校后用video以及section的形式对场地调研情况做总结。
Tips
港大录取前会有三道关卡,第一轮是笔试,做一个阅读理解,之后用画的形式表达照片中的landscape,可以选择不同的形式。之后是两轮面试,第一轮面试基本上问你本科的情况以及作品集里面的内容。第二轮是跟院长直接面对面,讲一些对设计的看法,对景观的看法。
刘欣
香港大学建筑硕士
四季如“冬”的香港以及性价比超高的香港大学,且听刘学长娓娓道来。
Environment
港大设施齐全,建院配备有供24小时绘图的电脑室,一台主机搭配两个显示器(港大真心非常喜欢熬夜画图了...),还有着据称为全中国还是全亚洲最好的自习室,你都值得拥有。
Elective Courses
建筑系主要分为两大课程系统,一部分是选修课,一部分是核心设计课,选修课包含着建筑理论、实际设计的知识以及技巧三个方面。于我而言,这三方面可以使人成为比较职业的建筑师,因为理论支撑会改变对设计的看法,其次一些实际的经验和技能有助于更好的融入工作之中。以下是我自己在港大所上课程的讲解。
1
这门课程为现代建筑历史课,旨在批判性的思考现代建筑历史,不仅仅要考虑纵向时间线,同时也要兼顾横向同时期不同案例及不同区域,从横向纵向两个方面对建筑师进行批判性的思考。
2
该课程主要是针对工具及数字化思维逻辑的训练,即如何运用工具展现出最终的设计。
3
该课程主要讲结构的选型和结构力学基础技术知识,教我们用到关于测力方法、结构合不合理、力如何传导的软件。从分析一个感兴趣的结构开始,再用力学的软件去分析它力的传达过程,最后重新利用这个结构做一些拓普关系的变形从而形成一个新的结构。
4
该课程主要是讲香港建筑的法律法规和关于实际建造和设计的一些知识,让你对相关职业建筑师考试内容有一个基本认知。
5
该选修课讲的是sustainable,即建筑可持续。从分析场地开始,SWOT分析,比如在香港,阳光充足、湿度较高、通风性较好,但阳光导致辐射太强,对整个建筑舒适度影响很大,如何利用环保的手法调节应对建筑的气候,做一些适应性的设计变化。
Core Studio
港大建筑的core studio主要分为五个方向:
GLI:geographic Landscape infrastructure,偏城市景观,从城市角度去研究问题,从城市尺度上去研究建筑。
MTR:主要偏向于making的方面,偏向于做建筑的意思。用快速制作的方法去实现你的建筑设计,例如机械臂。以及用Prefabricate等预设件做设计,主要偏向于用技术的手法作为起始点探讨建筑。
ESR:比较关注于社会问题,比如说homeless这些社会弱势群体怎么生存,城市要提供什么。
PAM:偏政治化,去年设计的对象是位于中环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驻港部队,思考和改造怎么处理这样一个隔绝状态的场地。
LCR:同样也是偏城市角度的研究,场地在东莞长安镇。旨在通过各种研究引出长安镇的新使命,以及粤港澳大湾区建起来之后如何做新城市的方向探讨。
A City of ‘interior’
分为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mapping,通过对香港海岸线的调研记录以及香港城市历史的研究发现香港城市肌理随着城市建设而被割裂。一部分地区可以达到视觉延续性,即可从城市内部直接望向海岸线;而大部分地区都无法达到这种视觉的延续性。从而引出如何使城市肌理延续的研究兴趣点。
第二阶段对第一阶段的mapping进行转移,提出一个策略性方针,即通过针灸的方式刺破对原有肌理造成破坏的三道墙从而连接城市最里层与最外层,达到视觉延续性。
第三阶段为具体化设计,针对中环归政府所有的8个收费码头进行设计。首先设计改造的目的是使人能够方便到达码头,其次是到达之后如何通过设计使人与码头产生更多的联系。
Volumetric Precst for Individualized Living IN hK
该studio是对于香港公屋的预制化研究,为了使结构元素与视觉元素结合展示,设计将剪力墙用自成立楼板进行替代。通过楼板折叠创造不同的空间,在Y轴面上进行推拉从而形成有趣的空间,并保证结构的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