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经验谈【06】 | 勇闯哈佛-不放弃思考的挑战者:王逸凡
王逸凡 -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 风景园林
托福:105 GRE:318+3.5 GPA:3.1/5
OFFER(截止发稿前)
(最终去向)哈佛大学Harvard MLA1AP
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LSU MLA1
宾夕法尼亚大学UPENN MLA2
弗吉尼亚大学UVA MLAPath2.5
德克萨斯A&M大学TAMU MLA1
自我 ▎LIFE
选的直接 更愿意折腾
在家人的推荐下,他走进设计的世界。与其说是前辈给予的幸运,不如说是他善于把握机会。
「进入这个专业很直接,我也确实想做一些“大一统”的东西。现在看来其实有很大变化,最近的设计方向上反而会更注重情感和背后的含义。在这个转变过程中有许多磕磕绊绊,好在我也比较愿意折腾,对于之后的发展,也希望在遵从内心的前提下去追寻更有深度的设计作品。」
接触设计,让这个成长于大压力环境下的男生反而愈加轻松自由。摆脱了机械的获取之后,更享受于学习和领悟的过程。这种转变并不容易,但是幸运的是在设计的维度里,他能够重新审视自己,这弥补了他至关重要的一段人生经历。
极简的纯粹性更能体现精神内涵
简单形态的直接,反复的探索本质。他欣赏的人和事都体现了他看待世界的方式。
「最欣赏的艺术家是奥拉维尔·埃利亚松,现在已经是举世瞩目的艺术家了,很遗憾我没有亲自到场看18年3月红砖美术馆的展览。」
▲ The weather project,2003
「初识埃利亚松的设计,源自阅读深泽直人《设计的生态学》,两人的设计似乎在灵感上相通:都注重对人体感知,简单形态的塑造。最著名的应该就是天气计划『The weather project』这张图了吧,巨大的人工太阳充斥着整个空间,透过照片都能感受到强烈的升腾感。」
▲ Fog assembly,2016
「在他的作品里很强调对自然元素的运用,简单外表下往往隐藏着巨大的工作量。这些装置带有“风景”的纯粹感,在带给人美的体验的同时也有一定科学性。有时会借鉴使用一些有机形态,诸如晶体、水流、气流、生物结构等因素都是他研究和创作的参考、灵感的来源。」
▲ Waterfall,2016
「我想埃利亚松给我最大的启发就是对于简单形态,对于空间与人体关系的升华,着力突出一种纪念性,纯粹性。而且他对于自然材料本身的思考,很容易能找到和景观设计契合的部分。在不知不觉中我也会受到他的作品的影响,很喜欢做纪念性景观。但要把作品做到极简的同时又体现出精神内涵真的很难,我也只能是做小小的尝试。」
▲ 独角兽岛总平面 © OMA
「最欣赏的设计师是库哈斯,其实这也有个变化的过程:初入这一行时觉得他就是个不够专业的记者,才做出来央视大楼那种作品。然而随着不断了解城市设计的思路和建筑学的发展脉络,发现他的工作完美中又隐含着强烈的批判性,始于现代主义,而又着力于荒诞的“大都会”营造……看过《癫狂的纽约》,《S,M,L,XL》之后更是佩服到五体投地。」
享受从找“风景”到变成照片
我想摄影给我带来的意义就是在做画面、色彩、构图的过程中完成空间氛围的再造。
「摄影,虽说是一个很常见的爱好,不过我坚持的时间算是比较长的,至少从初中时候开始我就喜欢带着相机满街按快门。最近的作品多来源于手机。拍的东西也从一开始的花花草草风景照片转而向偏人文。」
「都说摄影师的眼睛要先于镜头捕捉到画面,实际上就是在利用照片表述当时的心态。在这里就放一些拙作,其实水平真的不算很高,但我很享受从找“风景”到变成照片的过程。」
▲ Photo credit to Wang Yifan
▲ Photo credit to Wang Yifan
前进的过程不能忘记思考
申请季已经过去,对于王逸凡来说,近一阶段目标的完成也意味着未来规划的开始。
「最近刚刚从忙碌的申请季中恢复过来,除了每天下午固定时间的健身训练之外,就是找大量的影视作品来看,正在看的剧有《真探第三季》,也有电影《绿皮书》。像是我很喜欢的电影《路边野餐》,毕赣的叙事也很破碎,从来不跟你讲前后关系,看不看得懂随缘。可越是这种混乱的分镜越像“梦”本身这个议题。」
▲ Photo credit to Kaili Blues
「虽然新作有向营销、市场化转变的趋势,但不可否认的是他讲这些山里面的故事的能力十分独到,也善于运用衣物、摩托车等要素营造氛围。他的电影就适合看完以后全忘掉,说不定在未来某个时间点能够达到个人经验与剧本内容的强烈共鸣。从这些选择中也能看到我就是个对故事风格有着奇怪执着的人。」
▲ Photo credit to Kaili Blues
「书的话喜欢贾行家的《尘土》,可能算是选了个激进的阅读对象,又是旧工业文化又是伤痛文学,这段时间“一席”这个节目也喜欢找这些作家过来讲。一开始在《单读》上读到过对他的评论,没曾想搜索后看了看一发不可收拾。对我来说,我从小成长于厂区,巨大的热力管道,上下班时的广播与成群的自行车能够引起我强烈的共鸣。我读过后也在反思,这么多悲剧与无奈,像极了生活本身带给我的体验——琐碎而又反复,终究会错过许多,但也终究要走在自己的路上。许许多多的人聚在一起,恍若一抹尘土。这是一种很高的境界,能够通过自己的作品让人们认识到巨大的时代舞台。这一点,对于写作和设计都应该是相通的。」
▲ Hiroji Kubota,CHINA,1979-1984
「选一句我喜欢的话吧『我们这块大陆,被命运的激流所车裂,彼此间的距离从没这么远过,相遇也从没这么容易过,一日里由南而北,由都会而城市,再回到村镇乡下,瞬间就闪回许多年头和人世,只有坚强的人还敢继续做判断。』希望我们都能找到自己的方向。」
「对未来的规划目前考虑的仍不够完善,我希望能够利用更多的新技术介入我的设计,例如仿生、编程等。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会着重再提高一些这方面的知识,希望新的技术手段能够为我打开设计中全新的境界」
「总之,就是利用这段时间打下身体基础,再补一补知识漏洞,少掉头发多出图哈哈哈。」
作品 ▎PROJECT
▍作品主线
主要来自于对设计背景的思考。我本身就喜欢研究社会文化、时代这些东西,于是把landscape定义为context---一种足够有秩序的背景系统。再把context细分为空间逻辑和活动场所,最终构成一个完整的项目。
▍作品特质
看上去比较清晰,而在选题上我也偏向于这几年的热点内容。思考的点就是来源于“景观能对空间做什么?”有的项目变成纪念碑,有的项目变成城市最显眼的空间,也有的最终融入到当地居民的生活。
▍项目简介
福岛核电站的纪念性景观空间设计。该项目就在核电站发生事故的场地上,由于复杂的后期处理,场地内产生了大量工业核废料,被装入一个个集装箱和储水罐内。我的设计就是让这些痛苦而漫长的“灾难后果”进入地下,整个场地成为纪念事故发生的地形。
▲ Photo credit to Wang Yifan
前期研究上主要是在东京电力公司的官网获取了大量资料,阅读过程十分漫长,好在季老师在帮我确定题目之后也在一直鼓励我把这个难题进行下去。可以看到场地内被玫红和草绿的废料堆满,俨然成为一座“废弃的核垃圾厂”。
设计的推导过程比较简单,一开始就确定了用大地掩埋这片废墟的想法,只是在形态推敲过程中要不断利用简单几何形态进行再构成,尝试了很多但总算是确定了三角形作为基本空间单元。
而后就是紧张而迅速的出图阶段,每天都在对着任务清单算图量和今天的内容,也在老师的不断敦促之下反复修改,最终才有一个清晰、可以阅读的图面与方案逻辑。
▲ Photo credit to Wang Yifan
▲ Photo credit to Wang Yifan
▲ Photo credit to Wang Yifan
故事发展与设计步骤,主要是从分镜到具体空间再到完整的流线的变化,总平面图与建设阶段,从一开始的用土覆盖到成为大地的一部分,场景图主要表现灾后地上的宁静与地下伤痕的强烈对比。
申请 ▎OFFER
▍文书主题
主要是表达自己因为常常旅行在外,希望参与到大地的改造与建设中去,所以选择了景观设计。而后的课程中,一开始会很喜欢城市空间,但也在不断反思景观的内涵。在一系列的事件之后转而探索生态、可持续、有弹性的设计,也同时注重景观设计的纪念意义与社会影响,并希望在之后的学习过程中用更专业的知识解决目前自然与城市空间割裂的现状。
▍留学动机
阅读到很多理论书籍之后,确实很想到景观设计最前沿的学校去试试看。自己在实习过程中,在学校已经见到了很多标准化、同质化的样板设计,很想改善这种现状。我认为留学是一个好方向,而在RAC准备的这段时间个人的设计能力与思考能力也确实有提升,整体设计逻辑变得更为清晰。希望在之后的学习生涯中能够做到更好。
▍申请回顾
我的作品集开始时间比较晚,虽然英语在之前就达到了目标分数,但暑假才做到第一个项目导致了之后的日程表十分紧张,在此一定要提醒各位学弟学妹早准备真的是可以为所欲为!而后的十月开始到一月结束一直在上海线下,其中也经历了各种反复、熬夜、生病困扰,不过都在ddl之前完成了相应的材料,算是有惊无险地度过了申请季。
因为开始较晚所以工作强度和压力特别大,好在我还是稳住了性子一点点做下去。这么多目标的催促下,我个人的工作方式就是化整为零——把一个个大项目拆成图纸,再把图纸绘制的步骤编成任务清单每天确认,这种工作方式让我能暂时不去看那个高高在上的最终成品,只专注于眼下要做的事。事实证明也足够有效,最终帮助我走出了连续工作的困境。
最后的冲刺时更是强制要求自己每天的工作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才能有更高的效率,至少我自己最高效的画图阶段都在白天,熬夜之后一天的浑浑噩噩都是对时间的极大浪费。
▍ 申请季难忘的事
全家的便利店员都认识我了,每次去都知道我要美式加三明治。到后来最忙碌的出图阶段,寒冷的冬夜里回到公寓泡上一杯泡面,在温热的蒸汽中忘记一天画图的艰辛,别有一番滋味。
线下的三个月我每天的饭馆换了很多,我也特别喜欢和老板们交谈,看到他们在收银台和厨房忙前忙后的状态,我自己都很受用——别人都在生活的重担下努力前行,我也不能辜负老师和家人的期待,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
其实要特别感谢RAC的各位老师,因为设计工作往往需要很多梳理和目标的确定,我在画图中迷失过很多次,但老师们总能通过抽丝剥茧,确定最核心的设计理念来帮我再调整作品集、图纸顺序。我在之前的学习生涯中很少有这种短时间出高质量图的训练,在线下的日子里也见证了自己从一开始需要反复推敲到最后的迅速出方案的转变。线下老师们的指引,针对设计本身的教导与敦促才是我能完成这么多工作的最强大的力量源泉。
还感谢RAC的文书老师和其他许许多多的工作人员,为我在做作品集时扫清了很多障碍,也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最后就是可爱的线下小伙伴了,一堆人一起赶图可以说是寒冷的冬季里最温暖的回忆,每当我想偷
懒的时候看看周边认真点鼠标敲键盘的眼神,就能再鼓起干劲画下去。而且在圣诞等节日里一起庆祝,天台火锅等活动真的是难忘的经历。
文章作者:王逸凡
图文编辑:June、初一
有惊喜
2019经验谈任意文章[在看],保留两天并截图发送RAC干货宝宝(微信racstudio_05),即可参与抽奖(每月12号抽奖一次),奖品包括:
1. RAC课程优惠券2000元(每月1名)
2. RAC课程优惠券1000元(每月2名)
3. 500现金(每月2名)
PS:优惠券有效期:2个月,仅可转让未报名的同学,已经报名的同学可以按现金返还
人物 | 从哈佛到模袋,他说,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过去的2018,看看你都错过了什么
上海建筑景观地图 | 建筑篇
从川农到哈佛-在设计的道路上极目前瞻:陈颀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