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20经验谈【04】| 充满哲思的运动男孩-常宽

点击关注☛ RAC设计课堂 2022-04-21




常宽
本科浙江大学城市学院 环境设计GPA: 3.2/4
OFFER(截止发稿前):

谢菲尔德大学-The University of Sheffield)

米兰理工大学-Politecnico di Milano

墨尔本皇家理工大学-Royal Melbourne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University

曼彻斯特大学-The University of Manchester


获奖经历:

亚洲学年奖优秀奖 农信杯三等奖 园冶杯荣誉奖 国青杯一等奖






01.

自我/LIFE


我属于不喜欢手头上同时处理好几件事情那种,我可能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会比较来劲,并且在短时间内就会想得到很大的提升,所以在这段时间内就会全身心的干这一件事情,另外的事情就会放一放。


△ From 常宽


动静皆宜


兴趣驱动型的我,既喜欢一个人静静地做些事情,也喜欢在球场上奔跑驰骋。


安静的一面是由于我从小很喜欢画画,就走了艺术生的路,我对画画始终是保有一定兴趣的,即使是现在,虽然没有走纯艺的道路,也很久没有拿起画笔,但我依然很愿意之后在手绘上再下一点功夫。


另外我很喜欢看书看电影,最爱看的书是张唐的《参与性景观》,这本书主要体现的一个观点是时间在空间里流逝,里面有一句话我很喜欢:“在我们观察一个场地的这个瞬间,它反应的是场地过去的历史的总合,但这些过去并不发生在同一个时间点里。


电影就比较喜欢经典类的,比如《教父》、《了不起的盖茨比》、《指环王》等等。


△ From 网络


运动的一面则表现在从小到大一直没有变过的爱好——篮球,从小学就开始打一直到现在几乎没有断过。曾经高中疯狂到什么程度,几乎每节课下课十分钟都不会放过,用两分钟时间冲到球场,就为打那么几分钟时间。运动过程中的快感,竞技的感觉,是最让我享受的。 


△ From 

 




02.

自我回顾


偶然的正确


真正深入景观设计是上大学之后接触到的,一开始就是看到那些参考图很好看,想模仿,如果自己也能够画出来,就很有成就感。


当时选景观没有很仔细想的其实,可能只是略微的偏向于景观这个专业,就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它,那时候考虑更多的是能去哪个学校。但现在回过头来再想,当时选择了景观还是值得庆幸的。选择景观设计,无疑是比较累的,但是我认为景观设计对于磨练自己的回报,也还是不错的。锻炼了各种软件技巧,平面的审美,三维空间的想象力,逻辑的推理,以及团队的合作。


大三之后开始喜欢上设计的过程,尤其是面对小尺度项目,在自己还能够比较好把控的范围内做出经得起推敲的又有特点设计。这样子做,无论是过程还是结果都是令人享受的。



  01 初步接触

我比较喜欢整体比较统一和简单,细看有细节的设计。


像戴安娜王妃纪念园和高线公园。把造型和设计本身历史的缘由联系在一起,把形体表现到极致,同时也把细节表现到了极致,人们在行走间,休憩的时候不经意发觉的细节,才是设计的亮点所在。


高线公园


还有因为看过电影《霍比特人》,当时觉得霍比特人居住的小村庄非常的美,充满了古灵精怪的感觉,所以印象深刻。


霍比特人的家


正式进入景观学习之后做的一个室内设计里,就用到了其中的很多的元素。

最终效果图


  02 专业入门 

我是从大二下开始正式学习景观设计的,之前有中外建筑史和一个建筑的基础设计课。要临摹一些建筑大师的作品,我选的是藤本壮介的house na,那个建筑看起来有着极其复杂的结构,但很有意思,像一棵树,有着无数的枝桠,给我的感觉就好像是人居住在树上的感觉,空间错落,看似没有什么规则,但是却很舒适。学习的过程很痛苦,要画建筑平面图和建筑立面,并且最终将整一个建筑复原出来。


因此,在之后开始景观课程之后,就很喜欢去做一些结构在设计里。景观课程里,我最喜欢设计课,我愿意去花时间反反复复去推敲一个设计。因为思考设计的过程自己才像是一个设计师,而后续的画图,其实更像是画图机器,但是图面也还是需要追求的一个方面,尤其是对于作品集来说。另外空余时间会看一些关于景观的书,我觉得对我的设计还是有很大的帮助。有一些策略,一些研究的方法,一些想法,都会在书里讲的很清楚。然后,另外我有选修一些建筑理论课程和室内设计的课程,看看类似专业的老师对于各自学科设计的看法和设计手法。


竞赛都是课程作业直接投的,在大二下,参加的是园冶杯。第一次得奖,当时也很兴奋,然后可能对后续继续努力的探索景观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所以可以多参加竞赛,在竞赛中收获学习景观的动力。只要用心投入到设计里去,那都至少会有一个令自己满意的成果。



  03 出国or保研

因为我想更近一步的学习景观建筑。当时也有考虑过考研,但是要学政治,就选择了出国。选择学校的话,然后我申的基本都是专业排名靠前的学校。我也想选ucl和nus,但是因为绩点和英语的问题,就没有选择。



 


03.

作品集



  01 主线

 

作品集的主线是兜兜转转定了好几个,最终在我的ps老师的引导下定为“场所记忆”,因为四个项目都有挖掘关于场地历史的部分和为场地注入新的活力。在我看来,人与社会在成长,场地在成长,在时间的流逝以及社会的发展中,不同场地慢慢拥有了或好或坏的历史要素且不得不在设计以及重新设计中去考虑。而随意或者粗暴的忽略历史,会导致场所精神的断裂。那么同样的过分的去追求还原场地的历史我觉得同样也不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如何去权衡这之间的关系我觉得在景观中是非常重要的。 

 


 ▍ 02 作品集的点特质

 

选择了四个大的主题,分别是应对海平面上升和飓风的大尺度项目,可持续景观建筑,唐山大地震纪念性景观和矿坑覆绿感觉都蛮有代表性的,涉及到了生态,灾难,可持续和纪念性。表达风格也主要是用了四种不同的主色调强调每个项目的不同的特质。

 

另外,我思考设计的过程,好像更多的是先从平面跟模型这一块着手的。当然也是要先了解场地,搜集一些资料。然后前期的图纸我觉得可以先放一放,先去推平面,想尽办法的让这个设计有特点,这里会考虑一些场地本身具有的特点和历史,像是场地的形状,场地原有材质,场地所要营造的功能等等。然后有了大致的平面之后,一边建模一边再画平面,推敲人和空间之间的关系(小尺度特别好用)。再把前期的逻辑再顺一下,把图再补上。

 

 

 ▍ 03 项目简介

 

第一个项目,应对GALVESTON海平面上升和频繁飓风的城市规划设计,比较综合的考虑了前者带来的水位上升,水污染等对经济,生态,等方面的影响,想出来一系列的应对措施。

 

 


SEED BANK是第二个项目,景观建筑项目,当时是魏琳老师发的竞赛选题,看到了一个叫做SEED BANK的这个竞赛,当时看到名字就被吸引,但是出于是一个建筑项目,就没定下来要做。但最后兜兜转转,最终还是选择做这个项目。

设计的目标是面对全球种子危机,和香港食物危机,将昔日用于蔬菜贩卖但由于城市发展而逐渐废弃的中环街市注入新的活力,重新调动摆摊的功能,同时增加人们参与种植,种子储存的功能。设计过程中找了很多的蔬菜水果的类型和栽培方式,以及种子储存的温度和种子的类型。把建筑和景观融合在一起,是一个蛮综合的设计。

 

爆炸图和平面图


种子储存库及效果图

 

效果图

 

第三个项目是LIFE STREAM,这一个项目是唐山大地震纪念性景观,主要考虑用水的不同种形态,代表地震前后不同阶段的人们的心里状态。用石条和地形来实现这一种变化,然后考虑了不同季节的不同水位状况,从而满足场地内人们不同的活动。





04.

关于留学



 申请的总结回顾

总的来说还是蛮顺利的,就是在作品集上一开始做的studio 01因为不太熟悉作品集的套路,所以感觉走了一些弯路,实际上图面看的清楚是最重要的,把要表达的表达清楚,能炫酷一点当然更好。另外在后面的几个studio里,我都用了大量的时间去推平面。“一个好的设计一定会有一张好看的平面,但是好看的平面不一定是一个好的设计。”所以对平面把控的同时,还要空间上的进行推敲。所以在作品集上有一个重要的方向是很重要的,只有方向对了,后续才能好好的展开创作。

 


 ▍感谢


感谢城院给予的视觉上和设计能力上的培养。


感谢老季那时候来我们学校做讲座,让我初步了解了RAC,并且最终选择了RAC。


感谢魏琳老师,真的非常细心,最后检查作品集,真的逐字逐句看的感觉,有用词不恰当,都会标注出来。还有向胡老师请教gh,发给我的gh电池。还有带过我项目的吴若昊老师,我觉得吴若昊老师的逻辑真的非常的清晰,很会引导和梳理,即使在我整一个逻辑混乱的过程中,也可以挑选出几点方向,把思维理顺。李浩然老师也很好,他会综合我们小组成员的不同的想法,给出比较好的建议,像唐山大地震纪念景观,就是比较好的融合了我和我组员的一些想法在平面上。刘佩仪老师非常的温柔,而且给建议的时候她是以引导为主,也是第一次学习当景观和建筑放在一起需要如何处理。当然还有乔老师,很耐心,我找她改了好几次我的项目,并且当有需要看案例的时候,她都会立刻发很多的资料给我参考。另外还要感谢ALICE,我的申请老师,一遍一遍检查我的申请资料,给我纠错。还要感谢文书老师和RAC合作过的伙伴,从大家身上也学到很多。



 





图文信息来源常宽
编辑:张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