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期叶酸别乱吃!吃多了会得高血压……
叶酸也不是越多越好!
叶酸可以预防胎儿神经管畸形
叶酸可以预防先天性心脏畸形
叶酸可以减少早期自然流产的发生率
叶酸还可以预防孕期贫血
……
(图片来源于Hypertension官网截图)
该研究的作者表示,目前很少有研究关注叶酸的潜在不良后果,我们更应该关注叶酸补充剂对妊娠和长期健康的影响,尤其探索最佳剂量和补充时机。
这项研究共纳入4853名中国女性的数据,评估了叶酸补充剂和高血压/先兆子痫诊断的相关性。其中有1161人(23.9%)诊断为妊娠期高血压,161人(3.3%)出现先兆子痫。
在调整了年龄、生殖、生活方式、高血压家族史、其他补充剂服用和妊娠期体重等多种影响因素后,研究团队观察到,与未服用叶酸的女性相比, 从孕前到孕中期服用高剂量叶酸补充剂(≥ 0.8 mg/天)的女性发生妊娠期高血压的风险高32%。
进一步分析显示,即便在体重正常,没有妊娠期糖尿病且没有高血压家族史的女性中,高剂量补充叶酸后妊娠期高血压的风险“仍然很强”。
因此作者建议,大部分备孕女性或孕妇应注意避免长期服用高剂量叶酸而引起高血压潜在风险。
这篇研究的小思考
文中提到的高剂量叶酸是指≥ 0.8 mg/天,相信有不少孕妈都中招了,毕竟指南中有推荐叶酸可给到0.8mg的剂量,这样一来岂不是很危险?
我们能想到的科学家更能想到,一个合适的剂量都是通过千千万万的临床试验总结得出,当然不能凭借一项研究就决定什么。
正如意大利的一位博士研究员所说,这项研究非常重要,因为这是第一个假设大剂量叶酸在孕期对心血管有负面影响的研究,但仍然需要足够的证据来阐明叶酸摄入量与妊娠心血管结局之间的关系以及机制。
而我们能做的就是尽可能地遵从现有的指南以及医嘱合理地补充叶酸,避免过量造成不必要的后果。
下面我们就来讲讲如何合理地补充叶酸。
叶酸何时开始补?
怀孕前3个月就应该开始补充。
这是因为,正常情况下,宝宝的脑部发育最早,神经管在受孕后第3周开始闭合,第4周完全闭合,如果此时母亲体内的叶酸水平不足,胎儿的神经管闭合就可能出现障碍,从而导致神经管缺陷。
而往往那个阶段,许多女性并不知道自己怀孕,当意识到自己怀孕后再服用叶酸,已经错过了预防神经管缺陷的时间。
所以建议备孕时就开始做好准备,连续口服叶酸至少3个月左右。
叶酸应该补多少?吃多久?
一般来说,孕妈每天需要补充0.4mg或0.8mg的叶酸,但由于每个人的身体状况不同,指南建议应个性化补充,具体补充方案见下表 [2]:
认真看完表格,我们会发现推荐的叶酸补充疗程都是到妊娠满3个月,相信不少孕妈就想问啦,那3个月之后还需要补吗?
其实对于预防神经管缺陷而言,补充叶酸至妊娠满3个月已经足够。但由于叶酸对孕妇或胎儿有其他益处(如预防贫血、早产等疾病),所以一般建议,无高危因素的妇女可每日增补0.4mg叶酸至妊娠结束;对具有高危因素的妇女,可每日增补0.8-1.0mg叶酸,直至妊娠结束 [2-3]。
当然在补充叶酸的同时,也可以适当地多吃一些富含叶酸的食物,如白菜、菠菜、西兰花等绿叶蔬菜;猪肝、鸡肝等动物内脏;鸡蛋、鸭蛋等蛋类还有各种水果、坚果等。
需注意食补叶酸是远远不够的,切不可单靠饮食来补充。
叶酸怎么吃比较好?
药应该什么时候吃?饭前还是饭后?这真的是一个实际又困扰人的问题。
不过,叶酸属于水溶性维生素,副作用相对较小,所以对服用时间没有特殊要求,一般来说,尽量在每天的同一时间段服用比较好,如果服药后有恶心呕吐等不舒服的感觉,可以与食物同服减轻胃肠道的反应。
叶酸怎么选?
目前市面上的叶酸通常有0.4mg、5mg两种规格,对于普通孕妈来说,0.4mg的就合适,而5mg的适用于有神经管缺陷生育史或者其他特殊情况的妇女,所以购买时一定要特别注意叶酸的含量和适宜人群,千万别盲目购买,造成对自己和胎儿的不良影响。
另外,叶酸的价格和有效性不成正比,选择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普通的叶酸片并不贵,而贵的一般都是保健品,建议选择有国药准字批准文号的产品,因为这类叶酸是按照严格的药品批准上市程序审批的,比较安全可靠。
当然,我国有免费的叶酸可以领,育龄妇女可以带着自己的身份证,去当地妇幼保健院或者社区卫生服务站等进行领取。
总之,怀孕补叶酸,补之有道,多多益善不如循规蹈矩。
用正确的姿势服用正确的药物,才能避免掉坑哦。
参考文献:
[1]Qian Li.et al.Folic Acid Supplement Use and Increased Risk of Gestational Hypertension.Hypertension.2020.
[2]围受孕期增补叶酸预防神经管缺陷指南工作组.围受孕期增补叶酸预防神经管缺陷指南(2017)[J].中国生育健康杂志,2017,28(5):401-410.
[3]中国营养学会膳食指南修订专家委员会妇幼人群膳食指南修订专家工作组.孕期妇女膳食指南[J].临床儿科杂志,2016,34(11):877-880.
本文首发:医学界妇产科频道
本文作者:小风扇
责任编辑:唐颖
点击“阅读原文”,为医生加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