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孩子出生身上有“淤青”,是不是被坏人掐的?

曹公子 医学界妇产科频道 2021-05-01

是不是有坏人掐我的宝宝?

可怜天下父母心,孩子从出生的那天起,父母就开始担心,担心孩子是否安睡,担心孩子是否吃饱……

突然有一天在孩子身上发现像瘀青或蓝色是印记,通常还出现在臀部,第一反应就是,孩子是不是摔了或是有人虐打了孩子?

图1:青苔印

其实,有部分新生儿刚出生身上就会自带一种呈蓝色,或是像瘀青一样的胎记,这种胎记通常会出现在臀部。

在民间也有很多关于这种胎记的传说,有人说是在喝孟婆汤的时候,被孟婆拍了一下臀部所留下来的印记;还有人说这是成吉思汗留给子子孙孙的印记,成吉思汗的子孙,出生必带此印记……

好像整个亚洲都有关于这种胎记的记载,日本有俗语“青色的屁股”来形容办事不牢靠的人;韩国也有传说是因为被三神奶奶拍了屁股。

有那么多传说的青胎印到底是什么呢?

其实,医学上我们把这种青胎印称之为蒙古斑,也叫骶部色素斑,是一种无规则形状,大小不一,数量不等的皮肤色素斑,大多分布在新生儿的尾骶和臀部,少见于背部,更少见于四肢或面部,颜色深浅不一,大多呈青紫色或蓝色。[1]

蒙古斑到底会不会对孩子造成伤害?


很多家长一听说这个瘀青一样的东西是胎记,就开始担心会不会是某种恶性病变,会不会对孩子造成什么伤害,会不会跟随孩子一辈子?那么蒙古斑会对孩子造成影响吗?是良性还是恶性的?如果发现了蒙古斑我们要做一些什么?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看下去。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蒙古斑都被认为是一种良性的先天性胎记,但现在已经证实了蒙古斑与先天性代谢疾病可能共同存在,最常见的是GM1神经节苷脂病和Hurler综合症(IH型粘多糖病),其次是Hunter综合症(黏多糖贮积症2型)Niemann-Pick病和甘露糖苷过多症。[2]不单单是与代谢疾病可能共同存在,蒙古斑与神经脊病变(neurocristopathy,是指神经脊迁移生长和分化时发生异常所导致的疾病)也有可能同时发生。[3]

也就是说,蒙古斑虽然本身是无害的,但新生儿发现有蒙古斑时可能是同时患有代谢疾病或神经脊病变,尽管不是百分之一百,但是如果孩子真患有相关疾病,那么越早发现,越早治疗,对孩子的今后恢复还是有极大的帮助。所以妈妈们在发现自己孩子有蒙古斑时,带孩子去医院做相关方面的筛查还是很有必要的。

那么又有家长会问了,是不是所有蒙古斑的孩子都要进行筛查?

其实在这一点上医学界没有统一的标准,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广泛性蒙古斑一定要接受筛查[4],如果蒙古斑只单一存在于臀部,则可以根据孩子自身情况选择是否需要筛查,最好是询问皮肤科或内分泌科的医生来确认是否要做相关方面的筛查。

图2:普通蒙古斑和广泛性蒙古斑

如果在排除可能发生的相关疾病后,家长又会开始担心,这个胎记会不会跟随孩子一辈子啊?

通常来说,蒙古斑会随着年龄增长慢慢地淡化消退,但个别孩子的胎记可能终身存在。虽然可能会终身存在,但一般蒙古斑多见于臀部,所以可以等孩子成年后让他自行选择是否要通过医疗手段去除。

图3:一位日本的妈妈画了她女儿刚出生时蒙古斑和现在的区别

有哪些胎记需要家长格外注意?
    
  • 咖啡牛奶斑  


它是一种色素痣胎记,英文名字Cafe au lait 来自于法语,意思是「咖啡牛奶」,指的是其淡褐色的外观。

这种胎记大部分都是良性的,但如果斑块数量大于6个,且每个直径大于15毫米时,那么家长就需要引起注意了,可能是神经纤维瘤,最好尽早地去做相关的筛查。[5]

由于咖啡牛奶斑和蒙古斑有时特别相似,所以家长要注意区分,如果自己不能分辨二者的区别,最好去找皮肤科医生来确认。

图4:咖啡牛奶斑

  • 太田斑(太田痣)  


这种斑一般呈暗黑色,多见于脸部和眼周,甚至有可能见于眼内眼白处,虽然它是良性斑,就算是长于眼内,也不会影响眼睛的正常功能,但由于它不会自行消失,可能会影响孩子的样貌,可以考虑通过正规的医疗手段将其去除。[6]太田斑虽然颜色上有些与蒙古斑相似,但因为好发的部位不同,所以还是比较好进行区分的。

图5:太田斑

  • 鲜红斑痣  


这是一种良性胎记,呈红色,类似于鲑鱼的颜色,边缘不规则,发生在新生儿的脸面部或后脑勺。

民间对这种斑痣有一种有趣的叫法,如果长在脸上,被称为「天使之吻」,在后颈部的话是「送子鹤的叼痕」。

鲜红斑痣特别常见,一般不需要治疗,在1~3岁之间会慢慢自行消退,但如果在三岁以后没有消退就需要就医了。[7]

图6:鲜红斑痣

除了以上这些胎记还有一些胎记需要特别注意,如草莓状血管瘤(草莓痣),是一种常见在初生婴儿皮肤上的扁平红斑,虽然这些红斑可能随着年龄增长而消失,但它如果过大或长在眼周、口鼻耳周围的话就需要注意,这可能妨碍孩子的视力、呼吸和进食。[8]最好尽早带孩子就医。

还有如恶性黑色素瘤这种,虽然患病率在新生儿身上较低,但我们还是要做好区分,如发现原有的黑色素痣突然变大,变不规则,孩子精神不振,那么一定要带孩子去医院做出专业诊断。

图7:血管瘤






上面说了一些其它的常见胎记,我们回到蒙古斑,看看蒙古斑的发生率到底是多少?

蒙古斑好发于亚洲人和非洲人,白人婴儿的发生率约为10%,西班牙裔为50%,亚洲人和非洲人为90%~100%。[9]

迄今为止,关于中国儿童蒙古斑发生率的相关研究资料还是比较匮乏的,只有在1999年发表的《 蒙古族和汉族新生儿及幼儿蒙古斑的研究》和2015年发表的《新疆维吾尔族婴幼儿蒙古斑发生率及消退时间》中可以查到。

在1999年的研究中发现“蒙汉族新生儿的蒙古斑出现率较高,蒙族为82.17%,汉族为70.43%。”[10]

而在2015年的研究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儿童的研究中发现“不同地区维吾尔族新生儿蒙古斑发生率不同,各地区之间差异显著,从东部到西部呈逐渐减少趋势,平均发生率为46.12%。从东部到西部,蒙古斑面积占体表面积比率逐渐减少,平均比率为0.69%。1岁内蒙古斑消退78.08%,5岁内消退98.71%”。[11]

虽然由于相关文献资料不足,但从以上二组研究可以看出,中国蒙古斑的发生率还是相对较高的,家长们在自家孩子身上发现蒙古斑时也不用过度惊慌,做好代谢性疾病和神经脊病变的筛查,与其它胎记做出正确的区分就可以了。

如果确诊了无其它疾病,那么在幼年时期并不需要对蒙古斑进行治疗,更加不要听信民间偏方。我们只需要经常观察胎记是否有变化,可以拍照做记录,方便家长查看胎记是否变淡或是出现其他变化。

如孩子长大后蒙古斑还是没有消退,家长可以和孩子沟通讨论是否通过医疗手段去除,一切以孩子身心健康为前提。

参考文献:

1.Silva C, Mendes C, Sousa L, Machado HS (2016) A Blue Spotted Baby: A Case Report. J Preg Child Health 3:273. doi:10.4172/2376-127X.10002732.Leung AK, Robson WL. Mongolian spots and GM1 gangliosidosis type one. J R Soc Med. 1993;86:120–1213.Hanson M, Lupski JR, Hicks J, Metry D. Association of dermal melanocytosis with lysosomal storage disease: clinical features and hypotheses regarding pathogenesis. Arch Dermatol. 2003;139:916–9204.Gupta D, Thappa DM. Mongolian spots: How important are they? World Journal of Clinical Cases : WJCC. 2013;1(8):230-232. doi:10.12998/wjcc.v1.i8.230.5.Freedberg, Irwin M., ed. Fitzpatrick's Dermatology in General Medicine. 6th ed. pp.772, 864-867, 2505. New York: McGraw-Hill, 20036.James, William D.; Berger, Timothy G.; et al. (2006). Andrews' Diseases of the Skin: clinical Dermatology. Saunders Elsevier.7.A. K. Leung, “Salmon patches,” in The EncyclopEdia of Molecular Mechanisms of Disease, F. Lang, Ed., pp. 1880–1881, Springer, Berlin, Germany, 20098.Mulliken JB, Enjolras O.Congenital hemangiomas and infantile hemangioma: missing links J Am Acad Dermatol. 2004 Jun;50(6):875-829.Cordova A. The Mongolian spot: a study of ethnic differences and a literature review. Clin Pediatr (Phila) 1981;20:714–719.10.陆舜华等“蒙古族和汉族新生儿及幼儿蒙古斑的研究”199911. 王斌 ,杨圣敏“新疆维吾尔族婴幼儿蒙古斑发生率及消退时间王斌 ”;2015

本文来源:医学界儿科频道
责任编辑:唐颖

版权申明
 本文转载 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

- End -

点击“阅读原文”,为医生加加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