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蔡际洲|音乐论文特点探析——音乐论文写作研究之一

蔡际洲 音乐名师大讲堂 2022-05-02

点击上方“音乐名师大讲堂”即可关注

★ 名师讲堂 助梦飞翔 ★

作者简介:蔡际洲,音乐学家、音乐编辑家,武汉音乐学院教授,音乐名师大讲堂主讲名师。


内容摘要


音乐论文的特点有四:创造性、学术性、科学性、平易性。作者结合音乐学术研究的 实际,从这4个方面对音乐论文的特点进行了论证和阐释。


关键词:论文;写作;特点;创造性;学术性;科学性;平易性



作者题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音乐理论事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然而,若透过这繁荣的表象进行 一番冷静思考,便可发现,除了大量高质量的学术 成果外,也有不少滥竽充数的所谓论文充斥于我们 的学术刊物,更有抄袭、剽窃、模仿、复制等现象在 腐蚀着我们的学术队伍。诚如有人所指出的:“缺 乏尊重他人成果的学术意识、缺乏健全的学术评价 机制、缺乏学术积累和问题意识、中国学术与国际 学术的脱轨、低水平重复与学术‘泡沫化’、学术道德败坏等。” {1}这些问题几乎成为近年来学术界对上一世纪以来的学术研究进行反思的共识。尽管 是对中国学术界而言,但音乐学术界也概莫能外。因此,强化学术规范意识,提高论文写作质量,已是当下中国音乐学术发展的重要选择。以笔者所见,基础研究的不足,课程设置的缺失,应是导致学术 研究“失范”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强化学术规范 意识,提高论文写作质量,已是当下中国音乐学术 发展的重要选择。有鉴于此,笔者拟将自己在教学 和编辑工作中的若干思考整理成系列专题,作为引 玉之砖聊供各位同行参考并希望引起大家对这一 领域的关注。


 序

 言


音乐论文有何特点,音乐学界对此探讨的文章 不多。伍国栋先生曾在对民族音乐学的学术论文 特点的探讨中提出过“思辨性、创见性”的看法{2}。此外还有郭声健先生在〈琴歌舞笔——音乐教师写论文》一书中提出了音乐论文“必须具备独创性、科 学性、理论性、学术性等几个特点”[3]的见解。其实,音乐论文的特点从某种意义上讲与普通学术论 文的特点并无二致。在笔者所接触的其他学界的相关文献中,人文社科界有人提出学术论文应有 “学术性、独创性、科学性、理论性、思想性”5种特点[4];自然科学界则有人认为论文的特点有四:“学术性、科学性、创造性、平易性”[5]。


对此问题,国家标准局早就对学术论文有一个 比较明确的定义:“学术论文是某一学术课题在实验性、理论性或观测性上具有新的科学研究成果或创新见解和知识的科学记录;或是某种已知原理应 用于实际中取得新进展的科学总结,用以提供学术会议上宣读、交流或讨论;或在学术刊物上发表,或作其他用途的书面文件。学术论文应提供新的科 技信息,其内容应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 有所前进,而不是重复、模仿、抄袭前人的工作。”[6]


由此可见,上述的各家之言均为对国家标准定义的具体化。这些说法从字面上看是大同小异且 基本为学界的共识,但从其内涵来看各自的阐释又不尽相同。特别是对于音乐论文而言,其学术性、 创造性以及科学性等等究竟应如何理解的确是值得思考的问题。笔者以为,“思辨性”、“思想性”对有些音乐论文来说却未必适合。比如一篇旨在解 决某一个音乐技术问题的音乐形态学论文或音乐表演艺术论文,一般不可能具有思辨性、思想性。同时,“学术性”与“理论性”这二者的并列也似乎不妥。尽管二者不是完全同义的概念,但在其内涵上也有相容的一面①。因此笔者拟在此基础上结合音乐学术研究的实际,从“创造性、学术性、科学性、 平易性”4个方面再作进一步的论证和阐释。

一.创造性

创造性应是音乐论文最重要的特点^如果一 篇论文没有创造性,即使在其他方面都合乎要求,也是没有价值的。从严格意义上讲,没有创造性的文章根本不能算作学术论文,人们将创造性看作科学研究活动的最终目的和学术论文的生命是不无道理的。


所谓创造性,指音乐论文反映的科研成果,是新知识的积累。因此,在论文中必须作到:或提岀 新问题,或得出新结论,或发现新材料,或运用新方法,等等,言前人所未言,发前人所未发”。如果 是重复、承袭前人的看法或已成为共识的东西,则是没有创造性的表现。因为学术论文不是一般的教科书,不能重复已有知识。


以下,我们以这个“新”字为中心,来谈谈音乐论文中的创造性问题。


1.新观点。这是指学术见解上的创新,也就说 住论文中能提出不同于前人的独特的见解。其中可以分为3种类型:第一,无论该课题所涉及的领域、材料和方法如何,只要能有新的见解,论文就有价值。如黄翔鹏先生的《均钟考——曾侯乙墓五弦器研究》[7]即是均钟是曾侯乙墓出土的一种五弦器,出士10年一直没有人能识别为何物。黄翔鹏先生经严密考证,提出该五弦器为编钟调律的音高标准器,亦属中国古代的一种声学仪器的新见解。这是曾侯乙墓古乐器出土多年来对这五弦器的第 一种也是目前为止唯一的一种解释。第二,所研究课题是前人涉及过的,但能深化前人的看法使读者得到新的启示,也应视为新见解。如童忠良先生的 《从十五调到一百八十调的理论框架——黄翔鹏 “同均三宫”学习札记>[8]。该文原本是为纪念黄翔鹏先生而作,作者对10多年前黄翔鹏先生提出的 “同均三宫”理论进行了重新解释,并结合对这一理论的不同意见提出自己的见解。作者选择的这 一课题并不是新的领域,但文章深化了黄翔鹏先生 的理论,因而也是具有新意的。第三,能够纠正前人的谬误,澄清有关音乐事项的本来面貌或提出与前人在此问题上的不同见解。其中还有两层含义:一是前人的说法明显属于学术性“硬伤”,作者能予以纠正;二是对于一时难以定论的问题提岀不同看法,作为一家之言。比如孟文涛先生的〈“tonos(tonic)”是“主和弦”吗?——对一篇所谓“国际轰动” 的论文正本清源》[9]、《“言有易,言无难”——有感 于音乐论文中作中西比较时的“言无”>[10]等,均属于对前人的“硬伤”进行匡谬的论文。


而像王宁一先生的 < 简论音乐的内容与形式的相互关系——兼对某些成说的质疑〉[11]等,则属于音乐美学中长期有争议的问题。虽然作者的看法不一定能获得学界的普遍认同,但至少该文对某些成说提出的质疑无疑应视为新的见解。


2. 新材料。指音乐材料(乐谱、文字、图片)上的新发现。乐谱方面的新材料一般有民族音乐学研究中收集记录的乐谱及其分析;音乐史学研究中 关于古谱的发现与解读;作曲理论研究中对作品的分析等。文字材料有音乐史学研究中新发现的史料;民族音乐学、音乐社会学研究中通过实地考察 获得的一手资料;作曲理论研究、音乐表演研究中 对音乐家的访谈记录;音乐心理学、音乐教育学等通过科学实验获得的资料、数据和结果等等。图片材料主要指音乐考古学研究中所收集的音乐文物的图片,音乐表演艺术研究中关于演奏和歌唱的状态、姿势等方面的图片等。


论文中新材料的发现和运用也可分为3种类型:第一,论文中的材料是由作者发现、收集、获取的,或者虽不是第一手材料但首次在作者的论文中出现。第二,材料是在别人的论文中用过的,但作者能对其作出新的解释,或从中发现不同于前人的东西。如刘正维先生关于戏曲腔式的研究[12]。以大家最为熟悉的京剧《苏三起解》中的西皮流水板为例,从中发现唱词在与曲调的不同结合状态中形成的各种腔句形式,于是提出音乐形态学上的一个新概念——腔式,然后对其各种形态进行详尽的分析。第三,材料也是前人用过的,但作者能对其中的谬误进行辨伪,因而也属有所发现。如孟文涛先生关于贝多芬《月光奏鸣曲》第一乐章的分析[13]。关于这一作品的曲式结构,前人早已作过不少研究,可谓众说纷纭。但孟文涛先生通过自己的分析,认为既不是“自由曲式”,也不是“三段式”,而是 比较规范的、典型的奏鸣曲式。


3. 新问题。即在论文中提出新的研究课题, 这也是体现音乐论文“创造性”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尽管论文并未对所提问题进行论证或使问题得到 解决,但提出问题本身就需要创造性的劳动。因为 学术研究的动力就在于我们研究思维中的“问题意识”,没有问题,学术研究无法进步,因而这类文章也是具有学术价值的。提出新问题的论文可分为 两种类型:第一,提出关于某一新领域的研究构想, 也可以说是关于某一领域的研究提纲。这类新问题的提出对某一领域来说具有开创性的意义。比如中国民间音乐的研究,在20世纪初就已有人涉足这一领域,但运用什么方法,研究些什么等等,一直不甚明确。吕骥先生的<中国民间音乐研究提纲》[14] 一文即为解决这一问题而作,该文最早发表于20世纪40年代,但其中所提出的9个一般理论问题和6个专门技术问题迄今仍有参考价值。

①理论是指,人们由实践概括出来的关于自然界和社会的 知识的有系统的结论。”学术则是:“有系统的、较专门的学问。”详 参(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774页 和第1429页。

再如旋律学的研究也是一个亟待开拓的领域,赵宋光先生的<旋律学学科建设刍议〉即为这方面的代表作[15]。其中既有宏观上关于旋律学研究方法论的思考,也有微观上关于各种旋律要素的研究构想。第二,在综述某一领域或某一研究课题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再提出需要继续研究的新问题。这类问题 不一定具有开创性,但对某一领域或某一课题而言却提出了继续研究的种种可能性,因而也是有价值的。比如黄翔鹏先生的《乐问——中国传统音乐历代疑案百题》[16],以仿屈原《天问 >的方式提出了中国音乐史研究中100个问题。这篇《乐问)可谓关于中国音乐史研究的纲领性文件。其中有作者对所提问题的分析,也有关于该问题的古代文献和当代人的研究成果用作参考。蔡际洲的〈关于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地理学研究的思考>[17],也属这种类型。作者在对该领域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回顾之后, 还提出了值得思考的15个问题。


4. 新方法。音乐研究中方法的新旧问题是具有相对性的,即同一方法在不同领域或分支学科中其新旧的内涵不尽一致。同时,从历史的角度看,同一方法在学术研究的不同发展阶段亦有新旧之别。据此笔者以为,对中国的音乐学术研究而言,方法的新旧问题可有3种不同的类型:


第一种,若将上一世纪80年代以来的成果看作是中国音乐学术研究的新发展的话,那么传统的 音乐学科①诸如音乐基础理论、音乐创作理论、音乐表演理论等所运用的分析、描述等等便可看作是传统的方法。因此,凡将传统音乐学科与其他非音乐学科的方法相结合,便可视为新方法的运用。如将传统音乐学科与历史学结合而形成的音乐史学、 与美学结合形成的音乐美学、与民族学结合形成的民族音乐学等等。这里特别需要提及的是改革开放以来音乐创作理论、音乐表演理论对其他学科方法的借鉴,如借助计算机运用数学的方法研究作曲 理论的{和声统一场及其数学模型与分析软件 包》[18]、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声乐艺术和演奏艺术 的《歌唱者心理状态初探>[19]、〈演奏技能形成的心理基础等等,这些传统学科也都具有与上述音乐史学、音乐美学等学科一样的新方法的内涵。


第二种,在上述的音乐史学、音乐美学等学科之间相互借鉴,用以解决本学科的问题,也属新方法的运用。如音乐史学原本以研究历史文献的方法为主,但借鉴民族音乐学实地考察的方法则可补充历史文献的不足[21];在民族音乐学的研究中,也 102 可结合音乐史学、音乐考古学的方法从而使得研究课题得以深化[22]等等。


第三种,即借鉴这些学科之外的其他人文社会科学乃至自然科学的新理论、新方法。比如杜亚雄先生的〈裕固族西部民歌与有关民族民歌的比较研究>[23],不仅运用民族音乐学的方法,还运用了历史地理学、语言学等学科的方法。再如戴嘉枋先生的<从系统论看中国传统音乐单声体系的长期延续>[24],就是音乐史学论文.中借鉴系统论方法的例子等等。


以上3种类型一般而言应具有广义的新方法、新理论的内涵;但根据目前音乐学界的现状来看,这三者在方法的新旧程度上还存在着一定差异相比较而言,第二种是在第一种基础上的发展,第三种又更新于第二种。在这3种不同内涵的新方法中,实际上也隐含了中国音乐学界在新方法运用 上大体的发展时序。


倘若一篇论文既有新观点、新材料,又有新问题、新方法,无疑应为最具创造性的上乘论文。不过一般认为,新观点应是音乐论文创造性的核心。只要有了新观点,无论有否新材料、新方法,论文便 具有创造性。当然,若能运用新材料、新方法对已有观点进行不同角度的重新阐释、重新论证,也是具有一定创造性的。

二.学术性

所谓“学术”,即专门的、有系统的学问,学术性也是音乐论文的另一种特点。这是从音乐论文的 研究对象、研究特点等方面而言的。学术论文与一 般意义上的议论文的主要区别就在于学术论文的 学术性,即专门性、系统性和理论性。只有把专门 的知识积累起来,加以系统研究并完成由个别到一 般的飞跃,使研究上升到一定之理论高度,才能达 到学术性的要求。


1. 专门性。亦即音乐论文的专业性,同时这种 专业性往往是以某一学科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如 上述音乐学的各种分支:音乐美学、音乐史学、民族音乐学等等,均显示出音乐理论学科发展中的专门 化倾向。诚然,随着学科的分工越来越细,综合性也越来越强。这一特点反映在音乐论文的写作上, 就是研究的往往是很具体、很专门性的问题。从读者的角度来看,音乐论文的读者对象均为该专业的 专家、同行、音乐(艺术)院校的学生等等,其内容不是一般音乐爱好者和其他读者均能读得懂的。

①伍国栋先生将曾音乐理论诸学科作了一个大体分类,即 音乐基础理论、音乐表演理论、音乐创作理论和音乐学。他将前三 者看作是“技术性理论学科”,而将音乐学(特指目前音乐脘校中音 乐学系的各专业一笔者)看作“非技术理论学科”。并指出音乐 学虽不从属于“技术性理论学科”,但是在这些“技术性理论学科” 的基础之上与其他非音乐理论学科相结合,才逐渐发展形成的。详参〈民族音乐学概论〉,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年版,第20 - 22页。根据中国当代音乐学术发展的实际——先有“技术性理论学科”, 后有“非技术性理论学科”,故此笔者将音乐基础理论、音乐表演理 论、音乐创作理论这三者称为“传统音乐学科”。不过随着近年来 国家对专业目录的调整,“音乐学”作为二级学科又有了新的内涵, 即在原来的基础上将原来的“技术理论学科”也囊括在其中。

比如上述黄翔鹏先生、孟文涛先生的论文,从标题上 就显示出很强的专业性。从这个意义上讲,音乐论 文的读者面是不可与音乐通俗读物同日而语的,因 此音乐学术性刊物的发行量也就大大小于以普及 音乐知识为己任的通俗刊物了。


2.系统性系统性是指音乐论文的内容和写 作要求方面的特点。由于论文中提出的新观点或 发现的新材料等都是新知识的积累,而人们对音乐 的认识必然遵循着一个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不断深化的基本规律,因此这项工作是有连续性的。由此可见,从系统性的角度对论文写作者提出的要求 有二:一是必须r解该学科或领域的理论体系、研究方法、研究现状等,方能提出学术性的问题,方能 进人学术研究。二是自己的研究必须与前人的(包 括作者自己的)已有成果“接轨”。也就是说必须将 自己的研究置于目前学术界研究现状的背景之下, 必须在论文的引言部分中明确声明前人(亦包括作 者自己)在这一领域已经做过些什么,自己的这篇 论文准备做些什么等等。如果有些论文属于填补空白性质的研究,也应明确交代。正因为这种“系统性”的要求,凡涉及前人的研究均要详细注明出处。这实际上也是一个论文撰写上的学术规范问 题,遗憾的是目前音乐学界在这方面做得较好的并 心多见。值得参考的例子有张振涛[25]和王子初{26}的硕士论文,而更多的则是在这一问题上形 成“各自为政”的局面[27]。


3. 理论性。音乐论文在学术性方面还体现为 -定的理论高度。音乐论文要引述各种实事和理论来论证自己的新见解、新观点,必须具有浓厚的 理论色彩和理论深度,因此既不是“经验总结”,也 F是“心得体会”。理论性在论文中有3方面的体 现:第一,运用专门的理论术语。音乐论文既然研 究的是专门性的、系统的学问,就不可避免许多理 论术语的运用。理论术语的运用有两种情况:一是 同行专家都认同(理解其内涵)的理论术语,诸如上 述若干文献中出现的“均”、“宫”、“奏鸣曲式”、“主 和弦”、“煞声”、“三分损益律”等等。因特定的读者 对象,故此这类术语一般无须在行文过程中进行解 释。二是较为生僻的、作者自己提出的或引用其他 学科的新的理论术语,如上述黄翔鹏先生文中的 “均钟”、刘正维先生文中的“腔式”等,为了便于读 者理解,均应给出一个明确的定义。第二,论文的 表现形态为概念、判断所组成的推理体系。在实证 性研究的论文中,无论是对乐谱材料,还是对文字 材料的分析研究,都具有高度的抽象性:或为图表、 数据,或为理论性总结。在思辨性研究中,往往引经据典,使论文的论证过程显得持之有故,言之成理。总之,论文的基本框架由严密的逻辑体系所构 成:音乐诸事项中的一般与个别、整体与部分、原因与结果、现象与本质等等,均反映着作者的理论思维。第三,在论文中建构某一学科或领域的理论框架。这种情况多为学科建设方面的论文,上述吕骥先生、赵宋光先生的论文即属于此类。论文写作、 学术研究本身就是理论思维的过程,但这一活动亦需要有理论来指导。没有理论指导的论文写作不 仅是缺乏学科意识的表现,也是缺乏学术性的表现。

三.科学性

关于“科学”这一概念的内涵,中西方学术界的 看法不一致,作为人文科学的音乐能否具有科学性 也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但一般而言,对“科学”的 看法有两种理解还是共同的:一是把科学看作是通过分门别类的研究所获得的知识体系;二是认为科学的本质在于获得对事物的本质与规律性的认 识[ 28 ]。本文的所谓“科学”即为第二种理解,


根据上述定义,音乐论文的科学性就是指在音乐研究中能客观、准确地反映各种音乐事项的本质 及其规律。论文写作本身就是一种科研活动,是利研成果的表述和记录。如果说一篇论文既有创造 性又有学术性,但缺乏科学性也是不合乎要求的。论文中的创造性见解、专门而系统的理论是依据什 么得出的,论文写作中的思维是否严谨、表达是否准确、材料的运用是否真实可靠等等,都是由科学性所引发的问题。音乐论文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 如下3个方面:


1. 科学的思想。首先要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 法论为指导,即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去 进行科学论证;其次是要具有“三严”的作风,即严 肃的态度、严谨的学风、严密的方法[5]。音乐论文 的写作就是为了正确认识音乐及其相关的诸种文 化事项,是以探求科学真理为目的的。由此可见, 坚持论文写作中科学思想方法的实质就是要求作 者必须具有实事求是的精神,这是使论文的创造性 得以保证的基本前提。从这个意义上讲,论文写作 不能感情用事,不能主观想象,更不能投机取巧、故 弄玄虚;而必须老老实实、勤勤恳恳、脚踏实地地研 究问题。论文的结论必须建立在分析、研究了全部 材料的基础之上,而不是其他。


2. 科学的材料。从论文的内容上看,要真实、 准确地反映各类音乐事项的本质,还必须对所运用 的材料提出科学性的要求。材料的运用科学与否, 大抵有这几个方面:一是材料的真实性,其中还包 含有材料的辨伪、鉴别,以及材料的来源等内容。如有人认为,之所以在中国古代音乐史研究中关于 “引商刻羽”有多种不同看法,其中有一重要原因就在于对史料没有认真鉴别,由于文献征引的失误从 而直接导致研究结论的正确性[29]。二是材料的代 表性,这也是在音乐研究中常见的问题。如对某一 音乐品种或对某一作家作品的研究,其中无论从历 时的角度也好,还是从共时的角度也好,均涉及材 料的“面”的问题。唯有在材料的选择上具有代表 性,才有可能获得科学的结论。比如有一篇关于论 “中国钢琴音乐的形成和发展”的文章[30],所涉及 的材料仅为6首中国钢琴作品,这样所得出的结论 无疑是缺乏科学性的。


3.科学的表达。从论文的形式上看,要结构严整、推理严密、措辞严谨。首先,表达方式的科学性体现在学术概念的运用上。一般情况下,论文的主要学术概念都应给出一个清晰、准确的定义。如沈 洽先生在<音腔论〉中对“汉民族传统音乐体系”下 的定义:“汉民族的传统音乐,就是在汉民族的特定文化背景中(当然包括历史上种种外来文化的影 响)历史地形成的一切音乐……较为纯正地保存着 20世纪以前形成的特征,并至今还活着的那一部 分。……用汉民族来限定我们的这个音乐体系,实 际上也并不确切。因为它的基本特征并不只是汉 民族才有,只是对汉民族来说,有着特别典型的意 义。因此,用‘汉民族’这个定语仅是为了审慎,是 权宜的。[31] ”这是音乐论文中运用清晰、准确的定 义,且措辞科学、严谨的代表例子。其次,论文的论 证过程也应具有科学的逻辑力量。在文字表述上 必须是“因为什么”,才能是“所以什么”,缺乏论据 或证据不足,以及前后矛盾等等,都是论证不科学 的体现。上述黄翔鹏先生的<均钟考——曾侯乙墓 五弦器研究》,就是以音乐文物为中心,并结合历史文献进行详细考证的范例。笔者曾见过一篇研究 《战地新歌》的论文,文章除了对其中的歌曲进行研 究外,还用了相当的篇幅来表述“文革”中民族管弦乐的创作情况,特别提出乐队编制的“独到之处”。但是,这乐队“编制”的独特与否不知与(战地新歌〉 有何逻辑关系?问题在于作者缺乏科学思维,在论 证过程中出现偏差。第三是结论的科学性。诚然,结论的科学与否与材料的真实性、代表性有关, 但这里主要是指在下结论时语言的分寸问题。比如有一篇论文在对某一音乐品种进行了形态描述之后,作者即认为该品种旋律的起伏有致,是因为当地的山区地貌特征高低不平使然。这种结论显 然是不科学的,没有说服力的,尽管作者在材料的 运用上无懈可击。王庆沅先生的〈荆楚古音考》[32],在结论的科学性方面是鑛比较好的例子。

四.平易性

平易性是指音乐论文的结构形式特点和文字 表达特点。离开了这点,不仅会削弱论文的社会效果,影响学术成果的推广,而且还容易引起不必要 的歧义。平易性表现在文章结构上,要求自然平 实,不求章法奇特;在语言文字上,表达尽可能清 楚、明白、通俗、易懂,即将深奥的理论、复杂的内容 用尽可能浅显的方式表达出来。论文的平易性问 题,其实质是要求作者要有平易的心态。因为学术 论文的写作是为了向读者报告作者的研究成果,特 别是在讨论有争议的问题时,作者更应以平易近人 的态度来表达自己的不同看法。不要盛气凌人,更 不能饥讽嘲笑,恶语中伤,用非学术的语言进行人 身攻击。


要求音乐论文具有平易性,原因大致有二:

其一,音乐论文所涉及的均为专门的、系统的 学问,因此具有很强的专业性。也就说其中所讨论 的各种问题本身就有复杂、艰深的特点,不是一般 读者都能读懂的。如果在表达方式上追求离奇的 章法、运用估屈聱牙的语言,无疑将读者拒之门外。


其二,音乐论文写作的目的是为了揭示音乐及 其相关的各类文化事项的本质特征和客观规律,不 是让读者像阅读文学作品那样获得审美感受。这 也是音乐论文的文体特征提出的写作要求。一般 认为,汉语文体有4种:公文文体、政论文体、科学 文体和文艺文体[33]。学术论文即属于科学文体, 在语言文字上一般不用想象夸张,而要求清楚、准 确,逻辑性强。


有人以为论文越深奥难懂,就表明其水平越 高。对此,童忠良先生曾指出:“其实,你对复杂的 问题认识得越深、越透,就越有可能将复杂的问题 阐述得比较简单。或者反过来说,你之所以将简单 问题复杂化,正好说明你对该问题还没有完全弄清 楚,至少可以说你还没有认识到它的本质。至于本 来已存在大家公认的专有名词,你却要再自创难懂 的新名词,那就更是没有必要了。” [14]笔者以为,在 论文的平易性方面,毛泽东的一些论文可说是把深 刻的道理寓于通俗平易的语言中的典范,如著名的 <实践论〉〈矛盾论〉等。此外,国内高质量的学术刊 物〈中国社会科学〉〈新华文摘〉上刊登的许多论文, 其语言表达的平易性也值得我们音乐学界学习和 参考。


当然,在论文写作中借鉴其他学科的新理论、 新方法时,自然不可避免会运用一些对音乐界人士 来说感到陌生的新概念;此外,在运用原有概念不 能准确地表达作者意图时,往往也会产生一些“自 创”的新概念。在这种情况下,作者一般应在行文 中对其内涵和外延作出详尽的解释。如果此时读 者仍觉得深奥难懂,则不宜认为论文没有平易性, 因为读者还有一个更新自己知识结构、适应新概念 新理论的过程,学术论文毕竟不是小说、散文。但 是,倘若作者故弄玄虚,生造新概念,既无充分的理 由,又无明确的解释而让人感到费解的话,则应另 当別论了。


                      结 

                       语

 综上所述,音乐论文的创造性、学术性、科学性 和平易性这4种特点,是区别于其他音乐文体的重 要标志,也是对论文撰写者提出的基本要求。这4 点并非相互孤立、相互矛盾,而是相互渗透、并行不 悖地统一于论文之中。由此可见,有关音乐文论的 “读后感”、聆听音乐会后的“随笔”、对音乐作品介 绍性的“赏析”、音乐教学工作中的“心得体会”以及 对有关音乐事项的“思想评论”等等,均不属音乐论 文的范畴。

参考文献:

[1 ]周祥森.新旧中西的冲突——大变革时期的学术规范讨 论及其启7K [ EB/OL]. http: //www. acriticism. com/2002 - 04 - 22/2002 - 08 - 17.

[2] 伍国栋.民族音乐学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7.219.

[3] 郭声健.琴歌舞笔——音乐教师写论文[M]北京:人民 音乐出版社,2000.4.

[4] 陈果安,徐新平.大学文科毕业论文导写[M].长沙:湖 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8- 12.

[5] 李福林,朱若茜.论文写作导论[M].北京:海洋出版社, 1993,6-11.

[6] GB 7713- 87,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 写格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S].

[7] 黄翔鹏.均钟考——曾侯乙墓五弦器研究[J].黄钟, 1989,( D-.38-50(2)-.83-91.

[8] 童忠良.从十五调到一百八十调的理论框架——黄翔鹏 “同均三宮”学习札记[J ].音乐研究,1998,⑴: 61 - 65.

[9]孟文涛,“tonos(tonic)"是“主和弦”吗?对一篇所谓"国际轰动”的论文正本淸源[J].黄钟,1993,(1):91 - 97.

[10]孟文涛.“言有易,rr无难”——有感于音乐论文中作中 西比较时的“吉无”[J].中国音乐,2000,(4):30.

[11]王宁一.简论音乐的内容与形式的相互关系——兼对 某些成说的质疑[J].中国音乐学,1986, (2):108 - 110.

[12 ]刘正维.戏曲腔式及其板块分布论[J ].中国音乐学, 1993,(4):33-42.

L13]孟文涛.一首五脏似全的奏鸣曲式——剖解贝多芬< 月光奏鸣曲 > 第一乐章,兼评魏纳的分析[J].中国音乐学,1987, (4): 108- 113.

[14] 吕骥.中国民间音乐研究提纲[J].音乐研究,1982,(2):34 - 39.

[15] 赵宋光.旋律学学科建设刍议[A].赵宋光文集(第二 卷),广州:花城出版社,2001.244 - 256.

[16] 黄翔鹏(崔宪整理).乐问——中国传统音乐历代疑案 百题[J].音乐研究,1997,(3):5-25(4):14 - 35,1998,(1) :38-60.

[17] 蔡际洲.关于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地理学研究的思考 [J].交响,1999,(4):13- 17.

[18] 杨衡展,林沧.和声统一场及其数学模型与分析软件包 [J].黄钟,1989,(2):9-18.

[19] 徐行效.歌唱者心理状态初探[J]音乐研究,1987, (2): 43 - 45.

[20] 赵砚臣.演奏技能形成的心理基础[J]音乐研究,1987,(2) :46-51.

[21] 项阳.中国弓弦乐器史[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1999.

[22] 张振涛.和、巢、竽、笙辨——关于簧管类乐器发展史的 若干思考[J].黄钟,1996, (4): 17-23,1997, (1):27- 31.

[23] 杜亚雄.裕固族西部民歌与有关民族民歌的比较研究 [A].民族音乐学论文选[C].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1988.264 - 279.

[24] 戴嘉枋.从系统论看中国传统音乐单声体系的长期延 续[J].音乐研究,1991,(4):77 - 86.

[25] 张振涛.中国传统音乐煞声问题的乐学理论研究[J]. 中国音乐学,1989,(1):34 - 48

[26] 王子初.荀勖笛律的管口校正问题研究[J].中国音乐 学,1989,(1):90- 108.

[27] 蔡际洲.音乐学术论文中的“重复”现象——编稿琐记 之二[J].黄钟,2001, (2):66-70.

[28] 吴鹏森,房列曙.人文社会科学基础[M].上海:上海人 民出版社,2000.16.

[29] 郭莹.对“引商刻羽、杂以流徵”史料研究中几个问题 的思考[JI]音乐研究,2002, (2):38 - 42.

[30] 周勤如.关于音乐论文写作的通信(一)[J].黄钟,1997, (4):12- 13.

[31] 沈洽.音腔论[A].民族音乐学论文选[C].上海:上海 音乐出版社,1988.26 - 68.

[32] 王庆沅,卢天生.荆楚古音考[J].音乐研究,1988, (4): 43-51.

[33] 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缩印本)[Z].上海:上海辞书出 版社,1980.1534.

[34] 童忠良.研究生的学习方式与论文写作[J].黄钟,1998, (增刊):1-2.

原文载《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往期回顾

🔗精品微课|和声与曲式分析

🔗【精彩回听】彭程|“和声与曲式”——从零开始12课

🔗院士教你如何写论文做报告

🔗蔡际洲 | 音乐论文写作专题——精彩回听

🔗音乐类课题申报指导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更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