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读】王世德 | 学术写作纵横谈
来源: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礼记·学记》),
“利可共而不可独”(曾国藩)。
知识共享,欢迎学习交流。
作者:王世德
■ 王世德(1930 ~2019),江苏无锡人,美学家,文艺评论家。
■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国务院有突出贡献专家特殊津贴终身获得者。四川省美学学会主要创立者,美学理论旬刊《美与时代》学术编委。四川省美学学会名誉会长,中国作家、戏剧家、电影家、电视家、舞蹈家、摄影家协会会员,四川省文史研究馆馆员。民盟四川省委文化委员会副主任。主编中国第一部《美学辞典》,对中国美学著作的写作和研究起到示范作用,开创性提出“美学就是审美学”。另著有《影视审美学》《美学新趋势》《文艺美学论集》等。
全国高等学校从七七级开始,恢复锻炼写作学术论文的制度:三年级同学要写学年论文,四年级同学要写毕业论文,并进行论文答辩。从1981年起,全国要实行学位制度,凡申 请学位的都要提交学术论文,并进行论文答辩。这是为加速提高我国学术水平,以适应四化需要的重要措施。
在这个时候,大家都很关心怎样写学术论文的问题。我想结合自己的经验谈谈这方面的体会,供大家参考。
01
几种论文的区别和联系
大学三年级写的学年论文,四年级写的毕业论文,大学毕业后申请硕士和博士学位的论文,四种论文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
我的体会,它们是由浅入深的关系。四种论文在学术水平上有区别:学年论文是在大学读了两年基础课,具备了一些基本知识之后,初次锻炼运用已有知识去分析和解决一个学术问题的能力。论文的题目不宜太大,篇幅不宜太长,涉及问题的面不宜过宽,论述的问题也不求过深。初试论文写作,主要是取得撰写论文的经验,初步掌握撰写论文的方法,为今后写毕业论文和学位论文奠定稳实的基础。在大学的前两年,基本上是听讲、看书,接受前人已有知识;而写论文,就不是听讲、看书、做笔记、汇总前人知识了,而是要求自己运用前人知识去开始解决一些前人没有解决的问题了。这就是撰写学年论文,面临的新任务。论文提出和解决的问题,可以小一点,但却又必须是本学科中比较重要的。自己应该尽可能在前人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提出一点新的看法。
毕业论文,是在撰写学年论文,取得初步经验后写作的。它的题目比学年论文应该大一点,深一点,其基本标准,我认为应该是:通过毕业论文,可以看得出它反映作者能否运用大学三四年间所学得的基础知识来分析和解决本学科内某一基本问题的学术水平和能力。如果它只论述某一基本问题中的某一重要侧面,或是多年来、或是当前大家感到有疑难的某一点,也是可以的。因此,论文的题目虽然可以是着重谈某一点,却不应该是鸡毛蒜皮、无足轻重、没有重要意义的随意一点,而应该是在本学科中带有基本性质的某个重要问题的某一重要侧面或某一当前疑难的焦点;解决了这一点,有推动全局的重要意义。
申请硕士学位的学术论文,相当于大学研究生的毕业论文,其学术水平,应该更高,应该能反映出所掌握的某一专业知识的深广度,对某专业的基本问题和重要疑难有独立的新见解,对这个专业的学术水平的提高有推动作用。硕士论文的写作,在有条件的时候应该在研究生的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但它更多地要求作者独立思考。
申请博士学位的学术论文,应该能反映出对某一学科有关的领域有深邃广博的知识,并能运用这些知识对某学科提供创造性的见解,对此学科的发展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或对此学科水平的提高有重要的突破。这种论文,是在作者有了相当渊博的知识和熟练的研究能力后独立撰写的。
四种论文,由浅入深,前者为后者做了准备,提供了经验。这种准备,可以表现为四种论文都是论述一个专业问题,逐步扩大加深;也可以表现为四种论文论述四个不同的专业问题,但前者在研究和写作的方法上为后者准备和提供了经验。
正因为写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有为学位论文提供经验的意义,所以在一开始写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时,就必须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和写作方法。
02
明确写作论文的主要目的
首先要确立一个指导思想:撰写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的主要目的是,在教师指导下,运用已有知识,独立进行科学研究活动,开始学习、初步掌握分析和解决某一专门学术问题的方法,锻炼撰写论文以解决某一学术问题的能力。
因为一篇论文不可能反映出已掌握的全部知识,所以就不必企图在一篇论文中塞进自己的全部知识,不要以为塞得越多越好,不要想借此炫耀自己知识渊博。应该着重考虑的是,如何针对自己选定的论文主题,在此范围内进行全面的调查和研究,动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中能有助于分析和解决这问题的材料,进行分析和论证,学习正确地提出问题和科学地解决问题的方法,锻炼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
也因此,同学要求教师的,主要也应该是指点科学研究、写作论文的方法,而不应是要求教师告诉有关这问题的全部材料、知识和论点。我们这样说,并不是说可以减轻教师的责任,教师可以放任不管。毫无疑问,教师应该在同学写作论文的整个过程中给予具体的方法论的指导。
由于我们把主要目的着眼于使同学得到锻炼,学得科研方法,所以,上述各点,也不一定要求教师一开始就和盘托出,全部告诉同学。最好的做法是先让同学自己试着去找材料,区分重要的与不重要的材料,寻找突破口,进行分析和研究,要求同学经常向教师汇报自己每一步做法,存在的困难和疑问。然后教师针对同学存在的问题,给予具体指导,特别是在治学作风和研究方法上给予指导,及时指出同学自己没有发现的不正确之处,不周到不细密之处,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以及如何克服缺点的正确途径。
03
要有写作论文的勇气和信心
很多同学初次撰写论文,常常有勇气和信心不足的问题,这和他们有一个错误的指导思想有关:他们往往认为写论文必须要有广博的学问,他们认为自己还太年轻,读的书还太少,知识不足,没法写论文;在这时写论文,自己最多只能到书本上去抄录一些现成的论点和材料来,自己很难想出新的论点来。因此,他们往往想等自己再多读点书以后才来写论文。
首先,应该肯定,读的书很少,知识贫乏,是没法写论文,提出新的见解来的。但是,另一方面的极端也是不对的,要把有关的书读完才写论文,也是不实际的想法。
年轻,就一定不能写出有新见解的好论文吗?当然不。年轻,思想敏锐而活跃,正是进行科研的有利条件。
年轻人读的书即使不很多,但只要肯钻研,方法对,完全可以写出好论文,比读书读得多的人有成就。因此,我们应该有信心,相信自己能写好论文。当然,我们并非说,青年可以自恃头脑灵活而不读书。
只要我们刻苦钻研和思考问题,把所见到的前人论述一一用实践去检验它,把它一分为二,孰是孰非,把正确的错误的区分开来,分别排队研究,就自然会产生自己的见解,对前人的观点做出补充、发挥、纠正、批驳,就自然会形成自己的新观点,产生自己的学术论文,就不会只是停留于抄录前人的现成的观点和材料。相反,如果不思考,只是死读书,即使把所有的书都读完了,也还是不会有自己的新见解,也还是写不出自己的学术论文。
由此可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态度和方法,对于树立信心,使自己敢于去从事论文写作,是关系极大的。在写作之前,要有勇气,敢于去干。
2002年春节,王世德一家在无锡拍的全家福。
04
确定题目和论证角度
在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明确写作论文的主要目的,树立信心以后,第一步是要确定一个恰当的具体题目,然后才能围绕题目需要,开展一切准备工作。
题目有大有小,有难有易。太大了,力不胜任,难于完成,一定失败。太小了,轻而易举,不费力气,不利锻炼。
在写作时还要确定一个角度,把题目缩小。即使是较小的题目,也还要确定一个具体的论证角度。
既然是题目可大可小,其难易大不相同,那么我们应该怎样确定自己论文的具体题目和论证角度,才算恰当呢?
我们确定论文的具体题目和论证角度,应该量力而行,实事求是,不要贪图轻便,定一个太容易的太小的题(例如评一首四句的小诗);也不要好高骛远,贪大贪深,勉强去做一个自己无力胜任的题,自己毫无基础和准备的,没有什么体会和兴趣的题。
题目的大小,当然也不是绝对的。大题可以小做,小题可以大做。关键还在于如何确定具体的论证角度。
一般说来,学年论文的题目以小一点为好,因为是初次锻炼论文写作,应该由浅入深,由易入难,循序渐进。题目小一点,容易掌握得住。而且,任何小题目,也都可以从严从难地去做,都可以从深广的联系中去研究,都可以把它和其他同类、不同类的作品去比较,和有关的理论、创作联系起来做深人的钻研,从中提出一些新的见解,做出自己的贡献。
不要怕题目小了,论文的分量太单薄。分量的轻重和题目的大小,不一定成为正比。
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要恰如其分,也不容易。为了锻炼自己,不要对自己降低要求,只给自己提一个不花很大力气就可轻松完成的任务。应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自己提出较严格的要求,既是自己努力后可以达到的,又必须是经过一番努力,出一身汗以后才能达到的。
确定主题和论证角度,除了量力而行的原则外,还有两个原则:一是要从自己有准备、有基础、有兴趣、有体会的问题出发,不要选择自己完全陌生、毫无基础、毫无兴趣和体会的问题;二是应该抓在本学科中有基本性质的重要问题中的一点,从这一点扩展开去,可以四面开花,从而扩大和加深对本学科中基本问题的认识和理解,不要是鸡毛蒜皮、无足轻重的一点。
学术研究,根本目的在于提高我们国家的学术水平,推动这一学科的发展。因此,最好是选择对这学科的基本理论建设能有重要意义的问题,又是对当前这学科的发展有迫切的现实意义的问题。
05
如何搜集材料
确定了自己有体会、有基础,又有重要意义的具体题目和论证角度之后,就要对此问题做尽可能周密的调查研究。
整个研究工作,应该以马列主义观点为指导。但这只是指导,并不能代替自己的研究,并不能给自己的论文提供现成的论点。论文的论点只能从
调查研究应从搜集材料开始。应该尽可能了解前人对于这一问题已经发表过的意见。这些意见可以给我们启发。
要尽可能占有资料,了解前人对此问题有过什么论述是必要的,但决不能毫无主见,完全被前人牵着鼻子走。因此搜集材料,绝不是一个无思想的事务工作。
研究工作不是在搜集完材料后才开始进行的。应该边搜集材料,边思考问题。发现了新的问题和线索,又可扩大搜集材料的范围。在搜集材料中,随时随地要问一个“为什么”,用实践去检验前人所说的是否符合实际,是否真有道理,区别它们。
很多同学怕读了前人著述,自己再写的论文只能是复述和抄录它们而提不出新见解,这是不必要的顾虑。这里的关键在于,阅读前人著述时是否自己随时钻研,刻苦思考,一一重新检验它。
在搜集材料的问题上,还容易犯的毛病是贪多求全,想毫无遗漏。如果时间精力容许,多全无漏当然是好的;但事实上,一个问题的外围还有外围。因此,我们往往只能抓住一些最重要的、关系最密切的材料,尽力去抓住一些有典型意义的、主要的、有用的材料,同时不得不以简略的流览的态度去对待次要的一般的材料。这就叫做“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
在搜集和阅读有关材料时,要时时记住自己的目的和任务,时时联系自己研究的问题,分析思考。
既要钻进去,又要出得来。在搜集材料、广泛阅读的过程中注意不离中心是很重要的。
在博览广搜有关材料的过程中,应该时刻以自己论题为中心去思考这些材料,区别其正确、错误,找出其论证不足、需要增补发挥之处,在此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论文的观点。搜集材料的过程,就是调查研究、思考钻研、形成论点的过程。这就好比“十月怀胎,一朝分娩”,等材料的搜集、研究过程完成,论文提纲的雏形也自然而然地同时完成了。
另一方面,也要防止急于求成,为了急于形成自己论文的论点,匆匆忙忙地翻阅材料,断章取义,没有弄懂别人著作的原意,就乱搞乱引,只取对己有利的材料。不要歪曲、阉割原意,不正确地引用材料,为己所用。应该按照它们本身的面貌,认真弄懂它们的原意,然后再正确地从中得到启发、参考、借鉴和指导。
通过论文写作,我们要培养严谨的治学态度,良好的作风。不要满足于第二手材料,要尽可能查检第一手材料,找到最早的根据。引文不要道听途说,要尽可能核查原书。不要简单化地望文生训,顾名思义。看古文材料,要多查辞书,弄懂文言。看外国材料,要多了解外国的历史和社会情况,不要按照中国情况,想当然地臆测,以免搞错。对于所要引用的材料,要注明来源(作者,书名,篇名,页码,出版社,年月)不要含胡,不要掠人之美。
至于搜集材料过程中,要不要做卡片,可根据各人习惯,不必有死板规定。做笔记是必要的,分门别类地制成卡片或写成分类笔记本,都可以。
《王世德文艺审美学文集》
王世德 著
四川:巴蜀书社,2013
《王世德文艺审美学文集》四川:巴蜀书社,2013
06
提炼材料,拟写提纲
每一个写论文的作者,在着手之前,往往都会苦恼于自己对这问题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怕自己写不出多少字。但等到搜集材料之后,往往都会苦恼于自己的材料太多了,揉不拢来,很难决定取舍,怕几万字都写不完,一大堆材料无法驾驭,无法从中提炼出自己的论点,形成论文的提纲。这时就需要由博返约,由多入少,这是又一次飞跃。
这时,作者一般容易犯的毛病是舍不得割爱。在取舍之间,一般是难于舍弃。
论点要从具体分析研究实际材料中产生出来,不能先定论点,只找适合自己论点的材料,阉割材料。但材料的取舍又必须在正确理论的指导下进行。
一个材料有没有用,还看你能不能从中看出它的意义,看出它本身有与你论文有关的意义。提炼材料的过程,也就是对大量材料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研究、提炼、加工的过程。
事物的属性和意义都是在和其他事物的联系、对比中体现出来、被人认识到的。因此,提炼材料的基本方法之一,就是把材料互相联系起来作比较,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由表及里,去伪存真。
从深广的联系中思考和提炼材料的意义,又必须同时注意不能做漫无边际的联系和比较。所以,我们必须有选择、有重点地找有关材料来做对比研究,必须时刻不忘这些对比研究是为形成自己论文的论点服务的。
初学者在博览前人有关著述,搜集材料的过程中,通常容易苦恼于自己提炼不出新的见解,常常会发现自己原有一点感受和想法,早已被别人谈过,而且还谈得比自己深刻丰富,这该怎么办?
应该说,这种情况是正常的;初学者没有更新的重要创见,也不要紧,不必自卑。
只要真正刻苦钻研,在整理集中前人正确意见中,也不会毫无不同的想法。
通常有三种情况:
(一)同意别人的论点,但自己有独特的感受,可从新的角度补充新的理由,丰富别人的论点;
(二)有不同意处,可以展开争论,说明自己的理由(批评别人论点,必须注意忠实地引用原文,展开科学论证,而不应仅仅宣判别人不对,扣个帽子;或者随便说点感想,不予科学论证);
(三)别人没有讲到的新领域和新看法,即使是受了别人的启发,承接别人某一论点而取得的发展,也是自己的创见,只要言之有理,就可提出商讨。
在搜集材料,经过联系、比较、提炼之后,逐步形成了很多论点,经过取舍以后又逐步决定可以保留哪些能说明论点的例证材料,这时候就必须进一步整理这些论点和材料,形成论文的提纲。
这是一次必要的工作步骤:深入分析研究材料,分清主次和从属关系,排一排队,考虑好怎样鲜明地提出问题,然后以严密的科学论证,有层次、有步骤、有说服力地解决问题。论证必须一环套一环,层层进迫,探讨各个侧面,触及核心。相互间应有有机联系,不可或缺其一,不可颠倒次序。
在拟提纲的过程中,就有大量的取舍、增删、调整工作。我们要以全局主题的需要一一检验材料,决定其取舍和安置在什么地方。
论文应有说服力。为了有说服力,就必须有虚有实,有论点有例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论证过程有严密的逻辑性。拟提纲时应注意这一点,检查这一点。
一般常犯的毛病是:把“虚实结合”理解为一个论点后罗列几个例子,看不出全文结构中有机贯串的发展关系。
另一种情况也必须注意:只是局限于表述自己的论点,不结合实际事例,不做有步骤的科学论证,也会显得空洞、干巴、枯燥乏味、不生动、缺乏说服力。
拟写提纲的主要好处是帮助自己从全局着眼,树立全篇论文的基本骨架,明确层次和重点,简明具体,一目了然。
提纲通常易犯的毛病是详略不均,教师对这种提纲很难判断是否妥善可行,只能请同学再把这部分明确起来,补充进去。能够发现自己哪里还有薄弱环节,正是拟写提纲的好处。
07
修改定稿,准备论文答辩
提纲确定了,就要撰写初稿。提纲只是预拟一个轮廓,不可能对每一细部都考虑周密完善。在写作时,顺着写作的思路,澎湃直泻的文潮,对于论点、例证和论证步骤等等细部,很可能发现原来提纲中某些设想计划是不恰当的,就应该加以修改和调整;临时发现某些论点、例证和论证理由不确切,还应该重新查书、思考、斟酌和推敲,给予增补,使之完善。
习作论文,应该尽可能短。短而又能把重要的话说透说深,就更难,更能锻炼研究能力。
初稿写成以后,应再三修改,审查是否符合要求。
如果初稿刚写完,头脑发热,不易发现毛病时,可以放一放,等头脑冷静些再来审看和修改。在这期间,可以把初稿送请教师和同学们审看和批评。
文章写成后,要虚心听取意见和评判。如时间来得及,要尽可能改得好些,再作定稿交出去。
毕业论文和学位论文,由审查委员会审查后,还要进行论文答辩。自己应为此再做准备,对所论述的问题做更进一步的研究思考,接受考查。
论文答辩,是审查论文的一种补充形式。论文中有阐述不清楚、不详细、不完备、不确切、不完善之处,审查委员可以在答辩会上提出问题,让作者略做准备后做出回答,从而进一步考查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是否有深广的知识基础、有创造性的见解、有充分扎实的理由。
答辩以后,作者应该听取审查委员会的评判,自己进一步思考,总结整个论文写作的经验教训:
一方面要通过这次写作,明确自己在掌握独立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和方法上,所取得的进步、还存在的问题,作为今后进一步扩大加深,研究其他问题时的借鉴,供今后撰写申请高一级学位的论文时作参考。
另一方面,对于这篇论文提出的问题,也可以从此起点出发,再做扩大加深的研究,求得纵深的发展,取得更大的战果和胜利。
前者是主要的,也是我们写毕业论文和学年论文的主要目的。
《怎样写论文:十二位名教授学术写作纵横谈》
王力、朱光潜 等 著
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6,
本文选自《怎样写毕业论文和学年论文》,《怎样写论文:十二位名教授学术写作纵横谈》,王力、朱光潜 等 著,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6,有删减。
更多精彩
分享
点赞
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