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读】谢福源|高平“弹唱钢琴”艺术特征研究(下)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琴形影 Author 谢福源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礼记·学记》),
“利可共而不可独”(曾国藩)。
知识共享,欢迎学习转发交流。
三、不拘一格的音乐语言
高平的“弹唱钢琴”作品有着强烈的个人风格,很难将其归入哪一个音乐流派。他的钢琴弹唱作品中使用了众多风格各异的作曲技法,而所有的这一切都是为了音乐所要表现的内容服务的。
(一)精妙的变奏手法(有调性的)
表1.《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的曲式图示
谱例4.《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的引子部分
谱例5.《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变奏二的前4小节
第二首《喀秋莎》也是一首变奏曲,速度为快板。整首乐曲很有气势,与第一首乐曲的抒情风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表2.《喀秋莎》的曲式图示
谱例6.《喀秋莎》中三个引用材料的比较
这首乐曲构思最为巧妙是其展开部,将上述三个引用材料无缝连接在一起。展开部分又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将《喀秋莎》旋律中后两小节的素材与谐谑曲动机以纵向拼贴的方式结合在一起同时展开(谱例7);第二部分是将《鸳鸯茶》的旋律与谐谑曲动机放在一起以同样的组合方式进行展开(谱例8)。
谱例7.《喀秋莎》展开段中的第一部分片段
谱例8.《喀秋莎》展开段中的第二部分片段
《苏联爱情歌曲两首》 II. 喀秋莎 演奏:高平
(二)艺术歌曲创作范式(调性音乐)
艺术歌曲是一种结构短小、歌词精美,旋律和伴奏具有高度艺术性的声乐作品(10)钱亦平、王丹丹:《西方音乐体裁及形式的演进》(修订版),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7年,第202页。。“艺术性”是艺术歌曲的核心特点:它要求歌词具有较高的文学水准,一般都是来自大文学家的诗词;歌曲的旋律优美动听,与歌词的意境相互吻合;钢琴(器乐)部分不只是伴奏,而是具有较为独立的地位。高平的“弹唱钢琴”作品中有两首乐曲是采用艺术歌曲的创作范式来创作的。这两首乐曲都是有歌词的,第一首是《匿吻》中的第三乐章《萧萧》,其歌词来自于沈从文的同名短篇小说中的一首极具湘西地方特色的民谣。另外一首是《也许——葬歌》,其歌词来自闻一多为其早逝的女儿所写的同名诗歌。
《萧萧》这首作品较为简短,其曲式结构为带变化重复的单二部并列曲式(A-B-A’-B)。A段演唱的是小说里的歌词:“娇家门前一重坡,别人走少郎走多,铁打草鞋穿烂了,不是为哥为哪个。”B段人声部分则是运用了拟声词(yi-ye),两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串联起这两段的则是钢琴声部的固定低音A-G-B-E(见谱例3),成为了全曲的和声背景。A-G-B-E这四个音级是G宫系统五声音阶里面的音级,演唱的旋律也是来自同一个五声音阶,最后结束在E音上,构成了E羽调式。在五声音阶的基础上还加入了经过性的变徵音级,使得旋律具有了雅乐的特性。相比A段优美的旋律,B段的人声部分更像是带有音高的口技表演。值得注意的是,A段重复的时候在拨奏固定低音的同时还在高声部加入了一条对位旋律,与声乐部分形成了节奏上的互补关系。其调性是游移不定的,与人声部分稳定的调性形成了对比,进一步增强了作品的音响张力。缓慢的速度、固定低音背景、不带卷舌的四川话、雅乐特性的旋律、带有音高的口技表演等各种技术手段的组合让乐曲的整体音响具有极强的画面感,将小说中落后和质朴同存的湘西底层平凡民众的生存状态表现了出来。
《也许——葬歌》这首弹唱作品创作于2009年,比《萧萧》的创作时间晚了3年,但是其创作手法与后者是一致的。它有着与《萧萧》类似的固定低音和声背景,所不同的是,五声音阶的所有音级都包含在其中(A-C-D-E-G)。这五个音级其实就是C宫系统的五个音级,整体的调式可以看成是A羽调式。A段旋律中加入了“变宫”与“变徵”音级(雅乐),再配以从容徐缓的节奏,使得全曲具有了中国“古曲”的韵味。全曲的曲式结构较为清晰,为A-A’-B-A”的再现单三部曲式。A段的每一次出现都会进行一些变化处理。例如在A’中,钢琴声部在右手部分构成了与演唱声部相隔一拍的平行五度音程的卡农(谱例9),其音响效果显得虚无缥缈。
《萧萧》与《也许——葬歌》这两部作品相比其他的弹唱作品更朴实。无论是作曲技法还是人声部分的发声方式都是较为传统的。其歌词的文学性、旋律与歌词的意境的吻合度以及钢琴部分的艺术性来说,它们就是两首具有强烈中国古典意蕴的艺术歌曲。
(三)个性化无调性手法
第一乐章的曲名《匿吻》也是整部套曲的名字,是一首较为简短的作品,乐思简洁。其曲式是变化重复了四次的单一部曲式,类似于变奏曲式。原始主题一共只有12小节,可以分为三个乐句(谱例10),这三个乐句分别蕴含了全曲重要的三个素材。
谱例10.《匿吻》第一乐章的原始主题
乐句a里面最重要的素材就是钢琴声部演奏的和弦,以及后面出现的五个音级。第1小节的右手部分是一个小三和弦(#G-#C-E),但是左手的低音却是还原C。第2小节在右手声部出现的5个八分音符没有重复,在第4小节时逆行回去了,这是典型的无调性手法。乐句b的旋律是由人声哼唱出来了,钢琴的右手部分与人声哼唱旋律是高八度重复关系,左手部分则是非三度叠置的不协和“和弦”。乐句c则主要强调的是人声部分的呼吸声,呼气与吸气分别搭配了固定音高,呼气声所配的音高是#d2音级,吸气声所配的音高是e3音级。值得注意的是,a乐句与c乐句的材料在后面的变化重复时几乎没有变化,变化最大的则是b乐句。因此整个作品虽然是无调性的,但是由于其不断地重复三个完全不同的材料,给听众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谱例11.《煤灰》A部分的主要材料
谱例12.《煤灰》第一个插部(B)的前5小节
纵观《煤灰》的创作,作曲家采用的都是无调性的作曲技法,无论是旋律的构成还是和弦的选用,都具有强烈的混沌感。在音乐的发展手法中,作曲家使用最多的就是重复手法,突出了音乐的形象,让听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一点不同于早期无调性音乐中所蕴含的无主题、无重复的特点。
(四)复风格创作手法的运用
音乐风格的形成与作曲技术的各个层面都有关系,如旋法、调式、调性、和声、节奏、音色、结构等等。每一种稳定的音乐风格在上述作曲技术各个方面都有较为稳定的范式,并通过用相同范式创作的大量作品来强化其风格属性。所谓“复风格”就是在一部作品中蕴含着两种或多种不同的音乐风格,那也就意味着存在两种或多种不同的创作范式(12)谢福源:《论中国现代音乐中的复风格创作倾向及手法》,《音乐研究》,2017年,第2期,第17—23页。。实现复风格最常用的手法就是引用与拼贴,即在一部作品中将不同风格的作品素材组合在一起。在《一天一个世界》中,作曲家使用了多种不同风格的创作范式,但是并没有引用别人的作品素材,不同风格的片段都是自己创作的。如表4所示,这首乐曲的曲式结构是较为典型的“五部集中对称曲式”。其曲式划分的重要依据就是音乐风格,即A、B、C三个部分使用了不同风格的音乐材料和作曲手法,从而形成了横向的风格拼贴。A部分的核心音高素材是一个固定音高的10音集合,其创作手法与传统的十二音序列音乐的手法不尽相同。早期的十二音序列音乐中,序列的任何一个音级在十二个音陈述完之前不能重复、纵向音高的构成要避免出现调性音乐中的三和弦与七和弦等等,其目的就是要避免调性的显现。
表4.《一天一个世界》的曲式图示
谱例14.《一天一个世界》B部分前4小节
C部分是全曲最具有个性化的曲式部分。在这个部分中作曲家使用了大量非常规的人声(泛指非旋律性的发声方式):口哨声、呵呵笑声、像电话铃声的打舌音、舌音、嘘声、四川方言“要得”“ta-da-ta-da”“ti-k-ti-k”“oh”“pa”等多种声音。同时还运用钢琴背板和琴框的敲击声音。这些没有音高的“噪音”穿插出现在钢琴声部所演奏的由五度循环和声序进构成的音响背景上(谱例2)。与此同时,在没有“噪音”的地方出现了A部分的10音序列的旋律素材。之后出现的B部分和A部分都是减缩再现。
值得注意的是,在尾声之前再一次出现了由#c1和be3这两个音级形成的减十七度和声音程。尾声部分是由口哨声吹出来的一段情绪悲凉的加入了变徵音级的E羽调式旋律,其钢琴部分使用的是e小调的和声配置。尾声中没有和声终止式,而是采用了力度越来越小的“淡出”的方式来结束的。值得注意的是,在尾声中时不时在音响不是很密集的地方插入由#c1和be3构成的减十七度和声音程,并且力度很强(ff),与旋律声部的“淡出”效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甚至全曲结束在了这个音程上,多次证明这个和声音程的重要音响信号作用。
四、结语
通过以上对高平钢琴弹唱作品的创作特点分析我们可以窥见到高平独特的创作思维与对“弹唱钢琴”这一表演形式的发展与创新。
(一)个人风格的强调
回顾20世纪中国现代音乐的创作,我们会发现中国现代音乐的创作深受西方现代音乐的影响,即强调音乐自身的理性逻辑。追求新观念、新技术与民族性的融合一直是中国现代音乐的创作主流,相对来说音乐的自律性要强于他律性。而高平的“弹唱钢琴”的创作思维却不同于当前这种主流的创作思维。回顾高平的钢琴弹唱作品的创作特点,我们会发现其中蕴含了多种不同风格的创作范式:例如《两首苏联情歌》中大小调式的调性语言与传统变奏手法、《萧萧》与《也许——葬歌》中中国民族调式与和声的运用、《匿吻》中个性化无调性手法的运用、《一天一个世界》中多种音乐风格的并置与融合等。而这些创作范式都是为了表现音乐内容而服务的,结合钢琴弹唱这种表演形式将作品标题内容甚至是故事情节表现了出来。与此同时,在音乐表演形式上,高平再现了浪漫主义时期那些集演奏家与作曲家于一身的肖邦、李斯特、帕格尼尼等诸多大师的身影。高平创作这些作品时并没有刻意地去追求作曲技术的“先锋性”与作曲家身份的“民族性”,而是真实地在音乐中追寻自我心灵反映,谱写自己的内心世界。正如他自己所说:“中国音乐创作并不是‘西方技术,东方元素’,钢琴音乐就是一个共同体,个人风格是第一位,接下来是时代风格,第三位才是民族风格。”(13)这一观点来自于笔者2020年2月6日对高平的非正式采访。
(二)新音乐体裁的雏形
高平所开创的“弹唱钢琴”的表演形式极大地拓展了听众的听觉感官。尽管《也许——葬歌》与《萧萧》这两首作品是采用艺术歌曲这种范式创作的,但是很显然其他的“弹唱钢琴”作品不是艺术歌曲。换言之,“弹唱钢琴”包含了传统的艺术歌曲这一体裁形式。在笔者看来,“弹唱钢琴”这种音乐表演形式有可能发展成一种新的音乐体裁。在音乐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音乐体裁的数量一直在发展壮大。例如协奏曲体裁的演变可以说是体裁演变的代表:巴洛克时期的大协奏曲——古典与浪漫主义时期的独奏协奏曲——20世纪的乐队协奏曲。协奏曲这一体裁形式的多样性使得该体裁的包容性也越来越大,表现力也随之增强。只不过一种新的音乐体裁的确立需要大量的同体裁的作品,尤其是不同作曲家的作品来支撑。目前来看,“弹唱钢琴”作品的作品量比较偏少,高平之外的作曲家似乎也很少创作类似的作品。不过好在高平自己在不断地创作新的弹唱钢琴作品,他2019年创作的《白日梦》就是由作曲家的好友杰克·理查兹(Jac Richards)委托创作的,并由新西兰钢琴家托尼·林(Tony Lin)在新西兰首演的。这说明高平所开创的这种新的演奏形式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音乐表演家的重视,并且反过来也会影响其他的作曲家。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弹唱钢琴”作品将会越来越多,弹唱钢琴这种音乐体裁形式也将自然得以确立。从这一点来说,高平对于“弹唱钢琴”这一表演形式的持续关注与创作,正如门德尔松对于“无词歌”体裁的开创,将会丰富音乐的体裁种类。
作者简介
谢福源
中央音乐学院作品分析专业博士,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作品分析专业方向硕士研究生导师,“音乐名师大讲堂”主讲名师,2001年开始高校教学工作,湖南省青年骨干教师,主讲过和声、作品分析等多门作曲技术理论类课程,教学经验丰富。
来源:琴形影
原文载《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20年第2期
更多精彩
分享
点赞
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