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荐读】高拂晓|朗朗的校庆乐章

高拂晓 音乐名师大讲堂 2022-05-02

“独学而无友,

则孤陋而寡闻”

(《礼记·学记》),

“利可共而不可独”

(曾国藩)。

知识共享,欢迎学习分享交流。

文章发表于《中华文化画报》2015年第12期

2015年年末的国家大剧院音乐厅又一次奏响了郎朗的成名曲柴可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辉煌而优雅的旋律,深刻的戏剧性和思想性,天才般的艺术阐释,这一切又一次震撼了全场,迎来了持久的掌声。而这一次,与以往都不一样的是,郎朗是来参加中央音乐学院75周年校庆庆典音乐会,同时被授予了中央音乐学院“荣誉博士”称号。


朗朗有着诸多头衔:联合国和平大使、牛津大学圣彼得学院荣誉院士、英国皇家音乐学院荣誉博士、格莱美中国大使、2015意大利米兰世博会形象大使、德国“联邦十字勋章”获得者、“法兰西艺术与文学骑士勋章”获得者,等等。对郎朗的了解已经由来已久,但是这一次,他的到来却让人觉得意义非同寻常。据说在接到校庆的通知之后,郎朗毫不犹豫地接受了邀请,并且连夜兼程从美国华盛顿赶回北京,此前他在美国刚刚完成了三场音乐会。为了赶上11月2日晚上的音乐会,他11月2日上午到达北京,下午没有休息,而是投入到紧张的排练中。值得称赞的是,这样大型的音乐会曲目,一般演奏家如果有正式演出前的排练的话,排练中都只出三分力,以保证合上乐队为主,养精蓄锐。而郎朗在排练时仍然全力以赴,无所保留,用饱满的热情全身心投入与校友们的协作之中,这份敬业与激情让所有乐队队员们甚为感动,足见郎朗对这场音乐会的重视,更是对观众和音乐的重视。


记得三年多以前,2012年2月17日下午,在富有盛名的牛津大学联盟辩论社Oxford Union Debating Chamber(很多名人政要曾经在这里进行过思想的交锋),郎朗与牛津的学生们分享了他追逐音乐梦想的过程,像个大男孩一样的郎朗与所有学生没有任何隔阂。他幽默、风趣,活泼而又有感染力,真情讲述了他从小学习音乐一步步走向国际舞台的经过。值得称道的是,他成名之后,不断进行着一系列推广音乐教育的活动,特别是作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形象大使,他说他要用他的音乐能量为有音乐天分但却缺少经济资助的孩子圆梦的理想,郎朗的爱心极大地鼓舞了在场所有的青年学生们。29日晚上的音乐会,郎朗演奏了柴可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当最后一个音落下的时刻,满场的观众起身长时间鼓掌的情景使我久久难忘。也许是因为在国外,也许是因为大多数观众都是外国人。而郎朗用他的琴艺征服了无数外国观众,要知道,在牛津大学这样一所久负盛名的古老而高贵的名校,观众之中,不乏大名鼎鼎的各界人物,包括很多音乐家,郎朗能得到这么多人的肯定足见他艺术成就所达到的高度。更重要的是,20日下午,郎朗在音乐厅举办了大师班,由中国人指导外国人演奏外国作品,技艺无可匹敌,他的每一个音乐语句的讲解和示范,都闪耀着与众不同的魅力,那个时刻更让人感受到作为一个中国人的骄傲。


郎朗有超乎常人的演奏技巧,这种技巧来自于他天赋的音乐反应能力和长期的勤奋,从而在艺术表现上他可以游刃有余地控制任何技术,并达到他所想要的任何音乐效果。他的演奏中有一种独特的个人风格,这种风格在我看来是演奏上的国际标准和他对音乐起伏变化的一种艺术直觉的表达。慢板中他可以沉稳而淋漓尽致地展现细腻的抒情,快板中他则能够激情释放耀眼的炫技,具有极其强烈的对比度和戏剧性,并且具有瞬间转换的特征,听着总是有一种无比痛快的感觉。


2015年11月2日晚上的音乐会座无虚席,所有观众的目光都凝聚在舞台上,在巨大的期待的气场中,郎朗潇洒地出场,伴着阳光般的笑容,帅气地坐在了舞台最聚焦的位置。一切驾轻就熟,一切胸有成竹。柴可夫斯基的《第一钢琴协奏曲》在他自信而饱满的和弦中开启了艺术之旅。不知道这是郎朗第多少次演奏这首作品了,我只感觉到他的手指尖流淌出的每一个音符都是一种带有全新创造力的灵感闪现,声音通透传神,气韵生动,流畅自如,而且充满了想象的空间。第一乐章与乐队配合默契,指挥李心草经验丰富,知道郎朗是一个颇有个性的演奏家,非常专注地注视着他的每一个独奏细节的发挥,及时调整乐队的频率,与之共同构建了一个灵活而又一致的音响整体;第二乐章慢板充满了幻想色彩,郎朗沉着冷静而又富有想象力,声音处理得很细腻。第三乐章快板,郎朗发挥了史无前例的激动,带来的仿佛是节日的狂欢,在风驰电掣般的气势中展现了他全面而辉煌的技艺,把全场的情绪引向高潮。与之合作的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青年交响乐团乐队首席陈允说,他与郎朗合作这首作品已有多次,这一次是郎朗最兴奋的一次,速度上又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完美得没有任何瑕疵。


有趣的是,我第二次现场听郎朗的这首作品,时隔三年半,一次是英国,一次是中国,这种跨越时空般的缘分,使我有着难以言表的内心感触。


郎朗正在从演奏家迈向大师的行列。从早年那些舞台上异常夸张的表情,到如今所沉淀下来的对艺术创造的理解;从早年那些被指为表面浮夸的批评,到如今为情为爱而真诚表达的艺术高度,不变的,是他内心对音乐的超凡感悟。作为世界著名的公众人物,郎朗兼有多重身份,作为从事古典音乐的艺术家来说,各种角色之间的转换将耗费大量精力,很容易使自己的艺术水准受到影响。而郎朗是在这些“转换”中保持了极高水准的艺术家,实属难得。郎朗现在已经不仅仅是一位钢琴家了,在广告、媒体、网络、电视、投资、公益,等等多种场合均有他的身影,有人说,所有这一切伴随功成名就而来的大量名和利,对于执着于纯艺术追求的古典音乐家来讲有时是一种灾难,会使得艺术家很难沉下心来钻研。然而从音乐会的表现来看,幸运的是,郎朗仍旧保留着一份无比单纯和真挚的内心独白,特别是面对音乐的时候,我们只感受到他深入音乐之中的“享受”,是那种对于音乐的直觉的“爱”使然,是一种天赋的“爱”,随着他的成长不断扩散,最终成为感染人和影响人的因素。


当然,郎朗的成长也与他所接触的世界一流的环境有关,各类世界著名的乐团,各路享誉世界的音乐大师,使他每天浸染在世界最高水平的艺术观念和交流中,这一切都化作了他自己的理解,并在音乐中展现出来。郎朗在所有艺术活动中锻造着自己的表演风格,舞台上的他时尚而不失古典,个性而不失严谨,自由而不失标准,夸张而不失度。


作为曾经是郎朗的同学,从小一起长大的,也是当晚与郎朗同台的小提琴家陈曦说,郎朗给他最深的感受就是他身上那种“锲而不舍”的精神。陈曦小时候与郎朗住前后楼,他说,当他父亲早上六点半叫他起来跑步的时候,路过郎朗家门口,里面已经琴声悠扬了,郎朗的“天赋”原来也是用勤奋和刻苦的练习奠基起来的。当时邻居们还说,如果哪天郎朗因为发高烧没能早起练琴的话,整栋楼的人都会迟到的。所以郎朗永远是他学习的榜样。


郎朗的校庆音乐会十分成功,音乐会之后,郎朗接受了中央音乐学院授予的“荣誉博士”学位,中央音乐学院特地为郎朗定制了一套博士服装,穿着博士服的郎朗异常兴奋,他说:“回到母校75周年校庆,我真的非常激动,此刻的心情很难用语言来表达。看到这么多的同学,老师,与此同台演出,感觉是一大幸事,感谢中央音乐学院在这么一个特殊的场合授予我荣誉博士,希望我能肩负着我对母校的爱,在世界上继续为中央音乐学院争光。”一席感慨之后,郎朗为全场观众加演了一首《古巴舞曲》,在一种异国情调的兴奋状态和悠扬的琴声中他圆满地完成了这次“荣誉之行”。当他拿到荣誉博士学位穿着博士服走到后台的时候,仍然像个天真的小孩儿,他说,“这身衣服真的太有趣了”,并不断地用手比划着这身衣服。众多的学弟学妹一拥而上,与他合影,郎朗非常开心地与同学们及工作人员合影。


大家深深沉浸在郎朗音乐带来的幸福之中。走出音乐厅,我脑海里依然被郎朗神采飞扬的表情所占据,被舞台上他那充满灵感的音乐的奇思妙想所萦绕。由衷希望郎朗能够在艺术的道路中走得更好更远,用他永远积极向上的音乐感染和影响世界上更多的人。

作者:高拂晓

中央音乐学院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英国牛津大学和美国芝加哥大学访问学者,“音乐名师大讲堂”主讲名师。主要研究领域是音乐美学、音乐表演理论及音乐评论。发表论文几十篇,约60余万字;出版专著有《期待与风格——迈尔音乐美学思想研究》《音乐表演艺术论》《音乐表演专业论文写作基础》。先后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青年教师基础项目、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主持并参与完成多项国家级科研课题。


更多精彩

分享

点赞

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