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个干细胞移植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案例,疗效分析!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自身免疫疾病,即患者的免疫系统错误地将关节周围组织识别为“非我族类”进行攻击,造成关节炎症、疼痛、肿胀和僵硬。
RA全球有超过2300万人患有此病,全球发病率为0.24%,我国的RA患病率目前为0.3%,在我国有超过500万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高发年龄为40~60岁,多发生于中年女性,发病率是男性的3倍。
发病特征是病程慢、反复发作,可引起关节损伤、躯体残疾、心脏疾病等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而且降低病患的预期寿命。
因此,对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具有良好的临床前景。
1、免疫调节: 间充质干细胞在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中的免疫调节作用突出表现在抑制T细胞增殖与功能,诱导Treg细胞产生,抑制B细胞增殖、分化、免疫球蛋白的产生;
同时间充质干细胞也可抑制树突状细胞成熟,促进巨噬细胞极化到抗炎表型和抑制NK细胞功能 ,进而减缓炎症和防止关节损伤。
2、调节炎症因子分泌 :炎症递质与关节损伤的严重程度和类风湿性关节炎进展息息相关,而间充质干细胞所分泌的大量抗炎因子、miRNA及外泌体等都可能直接参与了类风湿性关节炎相关炎症因子调控。
所以探索触发炎症因子级联效应的靶点,可更好地提高类风湿性关节炎干预效果。
3、抑制破骨细胞功能: 在类风湿性关节炎病程中,关节腔内成纤维样滑膜细胞的异常活化、增殖及基质金属蛋白酶分泌引起的组织水肿增生进一步诱导了骨破坏;其次,破骨细胞的激活与活性增加又引起过度骨吸收。
推荐阅读:对青年男性“情有独钟”的强直性脊柱炎,到底该怎么治?
相关临床案例
临床案例一
目的:探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s)输注治疗难治性类风湿关节炎(RA)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研究者对经改善病情抗风湿药(DMARDs)治疗无效的难治性RA住院患者4例,签署知情同意书后予Uc_MSCs 混悬液静脉输注1次,细胞数为1×10^6个/kg。
对比输注前后患者关节肿胀压痛数、血沉、C反应蛋白、28个关节痰病活动评分 (DAS28)、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相关安全性指标。
临床疗效:1~3号患者的关节肿胀、压痛数目,血沉均较输注前减少。
1号患者的DAS28(4)i评分在输注后第2个月即降至1.35分临床缓解,并持续至输注后第10月。
2号患者 在输注后第7月DAS28(4)降低至2.78分,病情仅轻度活动, 后期未再随访。
3号患者DAS28(4)亦于输注后第4月直降至0.49分临床缓解,后期未再随访。
但4号患者输注后DAS28 (4)未能下降,并在9个月后增至6.13分。ESR、C反应蛋白的变化情况分别见图1~3。
结果:UC-MSCs输注治疗后3名患者关节肿胀压痛数、血沉及DAS28 (4)明显改善,另1名患者无效。所有患者均未发生过敏、排斥及其他严重不良反应,血常规肝肾功无异常变化。
结论:Uc-MSCs输注治疗RA安全性良好,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部分难治性RA患者的病情。
央视视频:干细胞让11年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康复☟
未来期望
你若喜欢,别忘了点个在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