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例渐冻症患者移植干细胞后,神经功能明显改善
渐冻症又称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是一种进行性神经系统疾病,它选择性侵犯脑与脊髓的上、下运动神经元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具有不可逆、致死性的特征,可导致进行性肌肉萎缩和瘫痪,最后死于吞咽困难和呼吸衰竭。
渐冻症在1869年由JeanMartinCharcot首次确诊。属于世界罕见病,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与艾滋病、癌症、白血病、类风湿等并列的五大绝症之一。
在我国大约有20万渐冻人患者,实际上可能更多。ALS有家族性和散发性两种类型,散发性以男性多见,男女之比约为1.5∶1~2∶1。中年后起病,多数患者为50~70岁,平均发病年龄为55岁。发病也有报告20~30岁发病约占5%。家族性ALS占5%~10%,多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男女发病率相等发病年龄较早,平均为49岁。渐冻人发病率在我国为十万分之四,多发生在40岁以后。
ALS的当前疗法
渐冻症具有复杂的病理学特性,在现阶段医学研究过程中,科学家还未能研发出有效且精准的渐冻症药物,单一药物或靶向策略效果不佳,对患者的疾病进程和存活影响不明显。
自1996年美国FDA批准利鲁唑用于ALS的治疗以来,20多年超过50种药物被研究开发,但均无进展,其神经功能的恢复依然是个未知数。因此探寻其它有效治疗方法尤为重要。
近年来有很多研究证实了干细胞在ALS上取得较好疗效。Mazzini等人对干细胞移植ALS进行了一系列的临床实验研究,结果显示干细胞移植安全可行。
在“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网站上,查询到有一项“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联合神经干细胞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的疗效评估和安全性研究”申请1、2期临床试验,这是一项干预性研究。
干细胞移植干预ALS的五种机制
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间充质干细胞疗法的主要目标是细胞替代和神经保护。
1、细胞替换:将新功能性运动神经元替代退化运动神经元,并保护和支持运动神经元,恢复神经功能。
2、营养因子递送:分泌正常神经元与多种细胞因子,改善黑质纹状体系统,促进受损部位组织修复。
3、免疫调节:通过减少B细胞产生抗体,减少或抑制DC和T细胞活化,抑制NK分泌细胞因子调节免疫细胞功能,减少炎症反应。
4、归巢性:提供存活并归巢到损伤区域细胞源,分化为预期细胞类型,改善脑内微环境,重建神经功能区和传导通路 。
5、外泌体分泌:干细胞具高分泌外泌体能力,外泌体具有抗神经炎症的能力,及功能性修复和神经血管重建能力。
临床研究
方 法:研究者共入选ALS患者9例,年龄32~65岁,男6例,女3例,平均(53.1±11.7)岁。病史8个月~3年,平均1.79年。将干细胞通过蛛网膜下腔植入患者体内,术后平卧3 d。所有患者均在移植前和移植后第1、 3、6个月进行Norris肌萎缩侧索硬化量表评分、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FIM)、Barthel指数评定。
结 果:9例患者移植后均出现肌肉束颤减轻(24 h内),1周内最为明显;1个月内主动运动功能逐渐出现改善,呼吸动度、咀嚼恢复较为明显;2例患者移植后第3个月时自觉症状改善最为明显。移植后第1个月功能量表均体现出明显好转,评分变化差异明显。第3,6个月的评分,仅Norris量表体现出有效性。移植前和移植后第1,3,6个月Norris、FIM、Bathel评分变化,见表1。
移植后肌电图呈现改变,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好转,F波引出率增加,主要是第3个月以后改善明显,移植前与移植后6个月比较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改善最为显著,F波出波率表现类似,见表2。
干细胞移植过程中,有3例出现骨痛(胸骨、骶尾骨),1例出现发热(低热,< 38 ℃),5例无明显不良反应,未见不能耐受者。移植后,4例出现一过性发热(体温37.4~38 ℃),持续24~36 h,未接受特殊处理,自行恢复。
总 结:经干细胞移植后,患者运动功能逐渐改善,呼吸动度、咀嚼恢复明显,Norris、FIM、Bathel评分变化明显。说明干细胞是一种潜在治疗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延长了渐冻人的生存时间,改善了渐冻人的神经功能,遏制运动神经元的进行性损伤。
点击阅读:↓↓↓
你若喜欢,别忘了点个在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