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饶毅批张文宏,到底孰是孰非?

乘风印象 乘风印象 2024-06-04

在12月17日晚,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发布的新闻中,张文宏教授表示,“我们即将走出这次疫情已成定局,这个趋势不会再逆转。”在这篇报道中,除了对疫情走势的判断外,张教授主要表达了两个观点。

第一,对老年人要有非常好的保护,减少活动,做好防护,打疫苗,药物保护;第二,新冠会和流感一样,和我们的免疫系统达成平衡,随着疫苗接种和普遍感染,会与传染病维持在一定稳态。


图/“饶议科学”公众号

张文宏教授的报道发布没多久,饶毅教授就发文“对上不必逞能、对下不宜逞强:疫情双方代表性人士都应该实事求是”怼了张教授,言辞略激烈。我简单看了下,大致表达了以下五个观点。
1.没有人可以断定疫情的走向,以及疫情将会伴随我们的时间;
2.科学追求实事求是的精神,遇到自己不知道的事情要能承认自己不知道;
3.医生不是科学家,更不必扮演科学家;
4.张文宏上学时代,教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的老师都有一些了,但博士论文“借鉴”了其他人7千字恐怕不能证明学的好;
5.上级下级可能希望得到确切信息,有,可以提供,没有,也应该如实说明。对上逞能、对下逞强,都不是科学态度。

饶毅这篇文章下面的评论也很精彩,有和饶毅一起批判张文宏的:

华山医院这个感染科,临床能力还是过硬的,华山有很多优势学科比如神经外科,但是只有感染科在复旦医院专科排行榜上每年排名全国第一,能当上这个科的主任除了学术能力外还要很强的平衡各方面利益的能力。我个人觉得张的问题部分在于,他本来就是一个解决实际问题的医生,也就管理下面几十个人,结果疫情一下子让他成为了获益者,人设跃升至明星、网红、青年导师等多种身份,但这并不是他既往有相关训练或者自己有准备去达到的,完全是一个天上掉馅饼的事,他当然想努力扮演好这些新角色,他会预测一些只有上帝才知道的事。张是一个审时度势的人,他说话是为了复合当下的环境,经常禁不起推敲,现在张这样的人很多、不缺,从传播学角度是成功的。

来源:网友“巷巷”对饶毅文章的评论

也有对张文宏表示理解,替张文宏抱不平的:

看了一下张文宏医生的文章原文,这个标题虽然有标题党成份,但个人认为更多的是给大家鼓励和信心,而“走出疫情成为定局”在我看来结合原文张文宏医生的意思应该是“逐步恢复疫前生活,慢慢让日常生活走向正规,而不是说新冠就不存在了”的意思。此外,原文也没有偏离科学知识依据。在疫情当下,理性固然重要,对于生物学知识薄弱的或了解甚微的人,个人认为也需要一些感性的鼓励。原文里面没有提及具体什么时候疫情会结束,更多的是让大家加强疫苗接种,保护好弱势群体。所说的群体免疫也仅仅点到疫苗对奥密克戎毒株有一定的免疫效果。所以个人认为可以不用揪着标题不放,适时在理性中参杂一些相对感性的鼓励,对于疫情也有一定帮助。

来源:网友“仔.”在饶毅文章下面的评论

上面这两条评论,前面那条是被饶毅置顶的,不过截止到我写这篇文章时,还只有68个人点赞,下面这条评论是所有评论中被点赞最多的,截止到我写这篇文章时,共有5948个人点赞。这么看来,张文宏更能代表民心所向,在疫情的泥潭中,老百姓关心的不是科学,他们迫切想看到黎明前的那束光。

饶毅在一些支持张文宏的评论下,写下了《论语·泰伯》中的一句话,“民可使由之 不可使知之”,大意就是,可以让老百姓按照我们指引的道路走,没必要让他们知道为什么。而饶毅的出发点则在于,如果民众没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科学在中国仍将举步维艰。

就张文宏和饶毅的这两篇文章来看,我是支持张文宏多一点的。要不要讲科学?要!但是我们可以晚一点在讲。就好比一个在沙漠中快要渴死的人,有两种选择,第一,你告诉他,没有人知道还要走多久才能找到水,这是事实;第二,你在明知道很大概率找不到水,但仍坚持告诉他,再坚持一会儿就能找到水了。你会做哪一种选择?

选第一种的话,大概率这个人就放弃了,渴死了。选第二种的话,哪怕不能活着找到水,至少你还是给了他生的动力和希望,能坚持的久一点,活下去的概率也会大一点。我们追求真理和科学,那是建立在丰富的物质基础上的,饭都吃不饱,你告诉我,我的饮食结构从科学的角度存在问题,又有什么意义呢?

那么奥密克戎未来的走势到底是怎么样呢?
早在2020年8月,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就曾预言:新冠病毒极其危险,疫情很容易出现复发,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新冠病毒将与人类长期共存。

《自然》杂志曾向119位免疫学家、传染病专家以及病毒学家发放问卷,询问他们对新冠病毒的看法。近九成科学家认为,新冠病毒导致的传染病会从大流行转为局部流行,病毒不会彻底消失,而是会在这颗星球的不同角落轮番出现。可以说,“与病毒共存”已成为科学界的共识。

据澎湃新闻报道,在日本,奥密克戎毒株的出现造成感染人数大增,死亡人数也随之骤增。今年日本的因新冠死亡人数已超过3.5万人,是去年(14909人)的两倍以上。尤其是“第七波”峰值,即今年8月,单月死亡人数创历史新高,达到7327人。

所以,在疫情解封后,依然要做好疫情防护措施。要做好与新冠长期共存的心理准备,我们当下所面临的这一轮的疫情,并不意味着奥密克戎的结束,甚至还只是大流行的开始,以后大规模感染仍然会周期性的发生。

虽然总体趋势上,奥密克戎的毒性变化会越来越弱。但不排除部分地区、部分时段,或者部分变异毒株,有毒性变强的可能。毒性变弱是病毒与人类长期共存的前置条件,也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因为如果毒性太强,病毒会和被感染的人类一起消失在这个世界。

人类与新冠一类瘟疫的斗争由来已久

图/尹烨《生命密码3:瘟疫传》,绘制者:吴彪

1347-1351年,黑死病瘟疫的暴发导致欧洲死亡约2亿人,3~5成人口死亡,欧洲大陆的人口在两百年后才恢复。1520年,天花导致5600万人死亡,90%的美洲原住民死于天花。1918-1919年,西班牙流感导致4000-5000万人死亡。2009-2010年,H1N1流感在美国爆发,迅速蔓延至214个国家和地区,导致近20万人死亡。

人类与瘟疫的斗争由来已久,新冠也只是人类面临的众多瘟疫中的一种,在医疗技术那么落后的古代,人类尚且平安渡过,相信新冠我们也可以的。只是希望渡过此劫,我们可以永远保有一颗谦卑之心,与自然万物和谐共处。

推荐阅读

感染新冠需要吃药吗?

得了新冠怎么办?战胜奥密克戎!

羊城的羊家人

科学防疫,勇敢面对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