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道有争议的选择题:如何正确安慰肿瘤患儿家长?

专业的 向日葵儿童 2021-01-22


在向日葵儿童医务社工打卡营中,有一道题目常常会被大家拿出来反复讨论。那就是,当遇见情绪不佳的肿瘤患儿家长,我们怎么安慰才是对的?



这道题是这样的:


这位年轻妈妈,得知自己8个月的宝宝罹患肾母细胞瘤,她不太清楚这到底是什么病,只是记住了医生告诉她这是儿童癌症的一种。“癌症”这两个字一直不断出现在她的大脑里,她情绪很崩溃,不肯吃饭,很多人劝她都没有效果。她一会儿大哭,一会又在发呆。

如果遇到这种情况,你首先应该说的是(单选):


A:不要哭了,吃饭吧。孩子还需要你照顾呢,这样一直哭会哭垮自己的,你垮了孩子谁来照顾?


B:我带了一本《向日葵家庭手册》,里面有关于儿童的详细介绍,先看看吧,说不定对你有帮助。


C:我知道你现在肯定很难受吧,宝宝还很小,之前都挺健康的,怎么突然就被诊断出癌症了呢。这种情况,不管换了谁,肯定都跟你一样接受不了。真的很难受,就哭一会儿吧。


D:看看都哭成这样了,要不先回去冷静一下吧,让爸爸来照顾宝宝。


你也可以试着选一选哦


很多打卡营的小伙伴看完题目,都会把正确选项给了B:本来这位妈妈对于肾母细胞瘤的了解也不深入,那她肯定需要的是学习这方面知识,这样才能更好照顾孩子嘛,再说我们都学过了“助人自助”,没错,就是它了,选它!


然而,正确答案出来,大家都懵了。


为什么选项C才是正确答案呢?






在社工实际的跟进个案中,这样的表达误区也会出现。


比如,有些社工通过“为你好”来表达自己对于案主的关心,就像这道题的A选项,结果反而造成了案主心理上的逆反,难以接受——像不像平时爸妈生硬安慰你内味儿?


有些社工想让案主好起来,通过类似B选项的办法表达对案主的关心,但是,这等于忽略了他们的情绪。对方想和你表达自己的痛苦,但你无比理智地让TA去看书——



那么, 如何解决这样的问题呢?一种有效表达同理心的方式:情感验证,可以一试。




什么是情感验证?



情感验证指的是对一个人的内部体验表示了解和接受,不论是什么样的体验。这种验证并不代表同意、允许或认可,而是一种对其“存在合理性”的承认,以及一种理解的尝试。让自己的内心体验得到别人的承认和验证,是倾诉的需求。


倾诉者希望自己的情绪被看到、被感受到、被允许存在。这种验证不仅来自他人,也来自其自身。当获得来自自己和他人的验证时,人们会有一种“我可以这样想 / 这样觉得”和“我的情感是值得存在的”感受。


当一个人的内心体验得不到验证时,他们会产生自我怀疑,给自己贴上一系列负面标签,或是干脆全盘否认自己的内心体验。




怎么用好情感验证?



光看文字理论可能有点晕,没关系,辩证行为疗法的创始人玛莎·林纳涵(Marsha Linehan)将情感验证分为了6 个循序渐进的步骤,我们可以按照顺序进行实践。

No.1 专注于当下


在面对案主的激烈情绪时,社会工作者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集中全部注意力,认真倾听案主的诉求,协助其宣泄不良情绪,让其感到被支持 ;收起对问题的评判、建议和想改善对方处境的冲动,只关注案主此时此刻的感受。


比如,面对这道选择题的母亲,社工处理的最佳方法既不是勒令她去吃饭,也不是向她推荐书籍,而是静静听她说话、哭泣甚至发泄,让她知道自己的情绪有被注意到、重视到。


当案主恢复冷静后,TA会自然而然面对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而人在崩溃时,面对一些意见和建议,接受度就会比较差。

这道题的真实原型中,医务社工瑞瑞并没有给案主讲大道理,也没有劝案主一定要坚强,只是贡献了一个肩膀让案主将自己的情绪倾诉出来。


当然有时候也会有一点小小后遗症

No.2 准确反馈


在案主倾诉完或是停下来等待反馈时,社会工作者可试着基于TA讲述的内容总结TA的感受,尽量使用疑问句,而不是笃定地对TA的体验下定义。比如对于这为位年轻妈妈,“你是不是觉得特别难以接受,因为宝宝这么小,之前都挺健康的,怎么会突然就这样了呢,对吧?”比“没关系的大妹子!你肯定能挺过去的!”这样的句子好太多。

No.3 “读心”


每个人识别和理解自己情感的能力都是不同的。比如,有些人可能会混淆兴奋和焦虑,有些人可能会分辨不了愤怒和悲伤。还有时候,可能是由于他们总不被允许体验他们正在真实体验的那种情绪,比如曾因此受过批判,于是人们或许会掩饰自己的真实感受。


有时拥抱也是一种方式,

但是要向对方征询意见是否可以


所以,如果案主似乎不能辨别或是不愿说明自己此刻的感受,社会工作者可以尝试着根据TA的叙述和表现进行一些猜测,同时可以在后面加上一句安抚对方的话。


在面对肿瘤患儿家长时,社工就可以尝试根据家长的表现和叙述做一些自己的猜测,比如:“我不知道我的理解对不对,不过我能感受到你的痛苦,是因为没办法接受孩子才8个月就遭受癌症,是不是?”当然,如果案主这个时候驳回了社工的看法,也是正常的,因为这是TA的情感。

No.4 表达理解


每个人拥有不同的人格特质,悲观或乐观、外向或内向等,同时不同的经历也会影响到他对同一件事的反应。不能强求社工对于所有案主的经历都要有发自内心的同理心,但我们可以在案主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在不表达个人观点的同时去表达理解。


对于并没有孩子的社工来说,不一定能在第一时间就能准确理解这位妈妈的情绪。但是我们总能抓住另外的角度来理解,比如,另一个关键词——年轻。


这是一位年轻妈妈。想象一下,一个年纪并不大的母亲,孩子未满一岁,本人还沉浸在初当新手妈妈的喜悦之中,结果一张癌症确诊书“咵嚓”终结了所有的美好愿望——这谁能受得了?!


这么一想,我们就能很容易地从案主的角度充分理解她的情绪,进而肯定不会做出命令人去吃饭、给她捐款、让她看书等等在当下并没有实际用处的行为。

No.5 正常化情感体验


知晓自己的情感体验是“正常的”,对于正经历激烈情绪的人,尤其是敏感的案主来说是很有帮助的,因为TA们倾向于纠结“是不是只有我会这样”的问题。


因此,验证情感时,社会工作者也要传递“你的感受(至少在某种程度上)是正常的、可以被理解的”这一信息。就像向日葵儿童的正能量故事的爸爸妈妈们,尽管孩子的肿瘤不尽相同,但他们某一刻的情感是共通的。


5位肿瘤患儿母亲

故事不同,情感相同

No.6 真挚共情


真挚的共情建立在社会工作者发自内心地、深刻地理解了案主情感体验的基础之上。实际上很多时候社会工作者并没有和案主一样的经历,因而不必追求与案主分享“我也有这种经历”的感受。


如果无法共情,停留在上一步,再加上真诚的陪伴,这远好过假装能够体会TA的感受。相信案主是自己问题的“专家”,TA有自我修复的能力。我想,这也是“助人自助”的一部分。


文章来源 | 《中国社会工作》杂志

作者 | 胡小茵

编辑&排版 | 博雅

校对 | 何飞


你所不了解的医务社工

向日葵社工站2019年终总结

有关社工,你真的了解它吗?

中国社工的力量——深圳虐童案的社工处理

是什么让医务社工坚持给患者注入生命的力量?


点一次“在看”,就是说一声“加油孩子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