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孩子的哭闹,有时需要的是一个“台阶”

徐桂凤 怡禾心理 2022-01-18

图源:pixabay


很多家长通过学习都开始明白:如果孩子因为一些要求哭闹,家长就马上满足的话,孩子的哭闹行为会在变得更加频繁。因为他们明白了,哭闹可以作为一种方法,来让身边的人都顺着自己。

 

于是很多家长开始尝试改变做法,如果孩子的要求是不能被满足的,即使孩子哭闹,也要坚持界限。这个出发点是很好的,但是在操作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个问题,就是混淆了界限的设立和关系的维护,我时不时看到的提问就是如此。


比如有家长的问题是这样的:

孩子经常发脾气,要求得不到满足就打滚哭闹,原来家里人都会觉得心疼或者怕麻烦,就经常满足他。后来我们发现情况越来越严重,也读了一些您的文章,知道我们的方法是强化了孩子的哭闹。


所以我们打算改变方法,如果他的要求不合理,他哭闹的时候我们只是陪在旁边,但是不满足他的不合理要求。可是他好像会“改变策略”控制我们,每次确实不再坚持不合理的要求了,但是一定要我们去抱他,不抱就一直哭。这是不是因为孩子学会了新的方法来控制我们?


图源:pixabay


分析:

 

1. 不要模糊了焦点

 

首先我们要清楚我们的目的是什么?比如上面问题中的例子,大人的目的是想让孩子传递一个信息:对于“不能满足的”的要求,即使你哭闹,我也确实不能满足你。这是针对界限感和规则的,但是我们希望同时传递的另一条信息是:我看到和理解了你的不开心,我愿意陪着你。

 

那我们需要想想:不能满足孩子的某些要求和拥抱孩子有冲突吗?抱了孩子就等于满足了他的要求了吗?不能满足要求就必须不能拥抱孩子吗?

 

其实并不是。这两者本身并不能矛盾。我们希望孩子在了解界限的同时,能体会到父母的关爱。而不是,在要求得不到满足的同时,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冷漠。

 

我们需要提醒自己:不要模糊了焦点。我们最初坚持的是不满足“不能满足的要求”,不是不能抱孩子。对孩子的态度,和对事情,本来就要分开的。

 

图源:pixabay


2. 为什么这个拥抱对于孩子很重要

 

根据“安全环路”的理论,良好流畅安全的亲子关系通常包含三大块: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孩子向外探索的“安全基地”;孩子探索过程中,父母应该跟随和分享孩子探索的快乐,同时提供适时适度的引导和鼓励;孩子在伤心、害怕、沮丧、疲劳等时候,父母可以作为有效的“安全港湾”提供抚慰。


英文图片来源:http://circleofsecurity.net/ (徐桂凤译)


当孩子发现哭闹无效,他不能得到他想要的东西,即使他接收了这个界限或者事实,他当下的情绪肯定多少还是有些沮丧或者不开心的。而这个时候,他需要妈妈给一些安慰,让他心里更舒服一些。这个时候,我们完全可以顺着孩子递给我们的“橄榄枝”,给他提供一个“港湾”,给予拥抱,也在孩子情绪趋于平静的时候,再次简单告诉孩子妈妈不能满足要求的原因,并和孩子讨论替代的方案。

 

我们在之前关于儿童情绪的文章里也提到过:由于大脑发展的不成熟,孩子的自我情绪调节能力有限,所以很多时候,他需要大人给他的情绪调节提供支持和帮助,也同时示范更成熟的调节方式。

 

图源:pixabay


那问题来了:我们的支持是什么?只能是陪在旁边,不能抱吗?一场哭闹的结束,有时候是需要一个“台阶”。孩子能自己寻找“台阶”,通过台阶来安抚自己的情绪,我觉得不仅不是坏事,其实还是好事。

 

退一步来说,如果孩子没有主动寻求安抚,“找台阶”,其实妈妈都应该在孩子哭得不激烈的时候,不抗拒拥抱的时候,主动给孩子递一个台阶。这个台阶具体是什么,根据孩子的需求来判断,可以仅仅是拥抱亲吻,也可以是拥抱的同时,和孩子的共情讨论……

 

就如同有的妈妈留言所说:“确实,我有时候拒绝了孩子的要求,他很伤心。但是我只要给他一个拥抱,他都可以很快安静下来,也能和我一起讨论刚才的事情和他的情绪。”

 

3. 不要把孩子寻求安慰的行为看成是对大人的控制

 

提问中的妈妈觉得孩子求抱的行为是为了控制大人。她很担心如果自己如孩子所愿抱了孩子,就等于向孩子妥协了。

 

这种情况下,我觉得作为成人,我们想要思考一下:我们和孩子的亲子关系,以及平时和孩子的互动,是不是目的有些错位?我们做的各种事情,是为了教会孩子在有规则下的自由,还是控制孩子,搞定孩子,让孩子听自己的?

 

还有些家长,甚至期待孩子哭完之后,能马上心情好起来,拍拍衣服爬起来,然后来安慰大人向大人道歉。因为只有这样,这些家长的怒气才能消散,否则就觉得很难和孩子互动,总忍不住想要故意不理孩子让孩子害怕。

 

如果是这种情况,我们需要注意:我们的亲子关系落脚点在哪里?是相互理解尊重,还是控制和反控制?难道作为成人,我们不仅希望孩子完全能对自己的情绪负责,还得对我们的情绪负责?


当然我很理解作为父母谁都有情绪崩溃的时候,首先我们是人,之后才是为人父母,所以育儿是一场自我的修炼。孩子的哭闹确实会很容易引发自己的焦虑,这是一种再正常不过的情绪。然而焦虑不应该是父母身上的寄生物,它可以被解读、被管理、被改善。焦虑也是父母的一面镜子,照见了自己的委屈和不足。所以,孩子的哭闹是一种情绪,父母的焦虑也是,如果把两者放到一起看,都是在自己的需求得不到响应和解决时的一种小崩溃。如果父母能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就能够起到标杆作用,帮助孩子们从小就开始识别什么是焦虑、愤怒、伤心......逐渐过渡到自主的情绪管理。


图源:pixabay


参考资料


1. Powell, B., Cooper, G., Hoffman, K., & Marvin, R. S. (2009). The circle of security. Handbook of infant mental health, 3, 450-467.

 

2. Berk, L. E. (2007). Development through the lifespan, 4/E. Pearson, Boston, MA, ISBN: 0-205-49125-1, 24, 25.


徐桂凤

医学硕士,发展心理学硕士,爱荷华大学在读博士。擅长:儿童常见情绪行为问题的分析和应对; 亲子关系评估和建议;发育行为障碍的诊断和建议等。


往期回顾


 21

-

2018-06

 原创 | "唬妈"是怎样炼成的【上篇】

26

-

2018-07

 原创 | 该如何经营与“凤凰男”的婚姻?


END


为大家分享实在又实用的心理学,为你的心灵找到正确的疗愈之路。


怡禾心理重新开放树洞信箱啦,如果你有什么心里话或者心理疑惑,育儿路上遇到的难题,欢迎写信给我们。


怡禾心理每周会有一个心理小问答栏目来回答大家的问题,每个月会邀请资深心理咨询师回复一封读者的来信。


信箱地址:yaehermailbox@163.com   欢迎来信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