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大概就是“高需求宝宝”本来的样子
王馨
中山大学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学在读博士,从事儿童心理行为发育和儿童保健相关工作
虽说每个孩子都是各有特点的,但有那么一群孩子,似乎在不同中又有着那么多的相似:
“挑剔、敏感、黏人、容易哼哼唧唧、情绪变化明显、好动、总是要人抱、要人陪、贪奶……”此时若有同款娃的老母亲,可能已经频频点头,内心暗喜自己并不孤单。
回想起来,这细数的点点滴滴不也是我家娃的模样吗?而门诊上也经常有带着类似问题来咨询的宝爸宝妈,那么些吐槽和心累勾勒出这么些活灵活现的小娃们,真是不让人省心。
图源 | pixabay
1
什么样的娃属于
“高需求宝宝”
显然“高需求宝宝”并不是一个专业词语,但是确实一种合理的心理学解释。“高需求宝宝”可能存在以下的情况里:
1. 本身的气质特点
气质是宝宝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决定了孩子对外界环境以及自己内在体验和感觉的反应模式,因此会影响宝宝多方面的行为表现。
气质约60%与遗传有关,余下40%则与养育环境和方式有关,气质包括九个维度,根据这九个维度的不同表现,可将气质类型分为:
易养型
难养型
启动缓慢型
中间型
虽然气质没有好坏之分,但是难养型的宝宝更多让人关注到的是他们让人“抓狂”的地方,比如缺乏规律性、情绪波动和变化明显、不容易适应、敏感、好动等。这些特质会给爸爸妈妈提出更多的挑战,需要更多的努力来才能照顾好,因此让爸爸妈妈感觉到需求高。但是”难养型”气质和“高需求”还不能完全等同,“高需求”更侧重的是宝宝表达得更多,更需要回应或关注,而“难养型”则更多的是反应激烈但是调节能力又较差。
2. 宝宝的需求和爸爸妈妈的回应程度不一致所致的“高需求”
这种情况就不一定是宝宝本身的特点所致,还可能和父母的期望、回应度以及由此所致的依恋模式有关,比如:
有产后抑郁体验的妈妈,自身的情绪状态和精力、体力不佳,感觉到的养育压力大,故而觉得孩子需求高难以满足;
过于忙碌的爸爸妈妈可能会希望回家后能静静的待一下,希望宝宝能够乖乖的自己玩不要来打扰自己,此时,如果宝宝是盼着爸爸妈妈好不容易回来了能够陪自己了,自然会更多地需求陪伴;
诸如此类的情况可能会影响爸爸妈妈和宝宝之间的依恋模式,使得爸爸妈妈对宝宝的回应不稳定,时而高回应时而低回应,形成矛盾的依恋模式,表现为黏人、难缠、难以捉摸。在这些宝宝和爸爸妈妈不对等的情况下,就可能出现爸爸妈妈认为宝宝的需求高、难以满足。
当然,以上两种情况也可能会相互影响,造就“高需求”的宝宝。
图源 | pixabay
此外,美国知名的儿科医生西尔斯博士也就自己的孩子海登的特点归纳出“高需求宝宝”的12个特点,对这类孩子有较为全面的概括:
情感反应强烈:哭笑明显,放声笑大声哭;
好动:活动量高、精力旺盛
频繁喂奶:在婴儿期,对吃奶和吸吮的需求高
黏人:难以独处,总是要人陪
苛求、挑剔:要求多,这样不要那样不好
夜间经常醒来:婴幼儿期较常见,夜醒多
难以满足:总觉得不够
不可预料:难以捉摸其规律
超级敏感:对外界环境和自己的身体感觉都比较敏感,容易注意细节的变化
总是要人抱:“树袋熊”式或“挂”式抱抱需求
难以自我安抚:有情绪变化时难以自己平复,需要安慰
容易分离焦虑:在面对分离情况时焦虑情绪明显
图源 | pixabay
2
如何养育
“高需求的宝宝”
“高需求宝宝”的养育确实充满着挑战和机遇,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养育人本身要有充分的准备和认识,调整好对自己和对孩子的期待,积极面对。
1. 理解孩子的特点,调整自己的期待
养育和陪伴“高需求宝宝”的第一要则就是需要充分理解自己的宝贝,给予合理的期待。其实这是适用于每一个孩子的,宝宝生而带着自己的独特性,无论在气质类型还是在发育轨迹上,很多时候他们并不是按照我们所期待的样子去发展,我们需要尊重和理解孩子的独一无二,循着他们的特点,适度浇灌,静待花开。
2. 及时而一致的回应
这种回应不仅仅是面对宝宝的情感需求,还包括宝宝在营养、睡眠、规律性和发展上的各种需求,我们需要保持充分的敏感性,及时的识别宝宝表达的各类需求,在自己可达的范围内给予一致性的回应。
对于“高需求宝宝”,回应起来确实是比较有难度的,因为他可能会比很多孩子容易出现情绪,有安抚的需要;也会比较难独处,需要很多的陪伴;在环境转变的时候需要更多的时间去适应才能平复情绪。频繁而不可预测的需求可能会让爸爸妈妈们应接不暇,也容易感觉到烦躁、压力和挫败感,尤其如果爸爸妈妈本身也是有完美主义倾向和较强控制性的,在应对“高需求宝宝”时会更容易出现对抗,使得养育变得更为困难。
图源 | pixabay
此时不妨我们自己先后退一步,看看究竟是哪个点让自己不满足,难道仅仅只是宝宝少吃了一口饭、多哭闹了一次让我们如此的不适吗?答案或许并非如此,我们对自己的要求和对宝宝的要求,难以放下期待俯下身认真的倾听和尊重孩子,往往也和我们自己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有关系。
因此这种协调同步的调整,并非那么容易,是建立在相信和尊重孩子的基础上去实现的。更需要反观和平衡自己的需要,道理上的理解和原则上的谨记容易,但要切实做到是需要我们自己修炼、调整的。
3. 保证陪伴质量和时间
“高需求宝宝”确实会有更长的时间需要爸爸妈妈在旁的陪伴,那些难以忍受妈妈吃饭、上厕所、洗澡、外出、换衣服的哭闹和各种拍门就是他们对陪伴和情感需求的表达,有时我们会有“被控制”、“被套牢”之感,但能够肯定的是,这种亲密无间的陪伴需求并非会一直持续,也并不是限制自由的条框,在全然陪伴的过程中,“高需求宝宝”对你的依赖、丰盛的情感也是在不断地滋养着我们。当我们调整好自己,淡定面对和接纳时,或许我们会能感受到被需要的价值体现。而当我们做好时刻被需要的准备时,“高需求宝宝”可能会开始放手探索,主动亲近和展现他们细腻的情感和美好的一面。
4. 稳定自己情绪,需求支持和理解
虽然应对“高需求宝宝“有一些方法套路可言,但是亲历的过程也非常不易,尤其是对妈妈而言,容易出现“耗竭”状态。因此需要我们自己先保持充沛的精力和稳定的情绪,才能与之相协调,在这个过程中强有力的支持系统就显得尤为重要,无论在妈妈自己放松休息时间的保证上,还是家庭成员对养育观念的共识上,都是要动用家庭成员的共同努力的。
图源 | pixabay
高需求宝宝养育参考
西尔斯博士所提出的亲密养育法(Attachment Parenting)也是源于她自己的“高需求宝宝”的到来,对于当时已经是养育过三个孩子的“熟手”爸妈,在面对不一样的“高需求宝宝”时也同样的有着各种的焦虑和困惑。同样有着“高需求宝宝”的你,是否也准备好,去迎接这个特别的小孩。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