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都说缺乏安全感,到底缺了什么?

黄贝尔 怡禾心理 2022-01-18

黄贝尔

澳大利亚女性心理治疗中心,澳大利亚联邦心理治疗协会认证临床心理治疗师。


长期关注心理科普的读者都知道,依附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形成的心理连结,起源自幼儿时期。从出生一刻开始,人们便会依赖身边最安全、最重要的人,以保护自己避免受到外界伤害,并在保护下成长,探索外界的新事物。


在成年后,人们会形成新的依附关系,例如婚姻。当自己"依附"到另一个人身上时。自己的依附风格可能与你的伴侣相同,也可能不同。从“我”过渡到"我们"之前,其实每个人都应该认识自己的依附模式,并考虑是否与伴侣匹配。除了常见的四大依附模式(安全、逃避、焦虑、混乱)之外,人们在关系中的具体表现可能不止一种风格。但一段关系中,会有一种占主导地位的风格,为两人的关系营造出安慰、焦虑、痛苦、或幸福。


图源 | pixabay


1

不安全的依附关系表现


除了安全型依附,如果一个人在亲密关系中呈现的是另外三种焦虑、逃避、紊乱依附的话,行为上也是有相应的特征和风格所对应的。


焦虑型连结

常见的模式之一。如果一个人具备的是焦虑型连结,他会总感到自己不被爱、不安全,总是迅速寻求与他人的连结,寻求他人的反馈和认可,并担心这一切可能会消失。他们也许愿意承担责任,但总有种“不足”感,导致一种既苛刻又依赖的风格。这类人渴望依恋,却注定会觉得它永远无法实现。这种表现有时会把伴侣越推越远,因为当他们过于极端地索取情感关注时,对方可能会感到被束缚。


逃避型连结

这是第二种常见模式。这种个性对亲密感到不舒服,宁愿自给自足。通常,这种类型的伴侣人可能有创伤史,或者成长在一个缺乏安全的环境,或者有暴力倾向的家庭中。其实他们希望有爱,但又"不需要"它。他们更喜欢自我的正面形象,并用远离他人来维持自我。这种模式由于需求、表达和交流都比较少,因此伴侣也会感觉比较痛苦。


紊乱型连结

恐惧型连结的成年人,可能在关系中表现出各种各样的不健康的状态。他们非常谨慎,害怕亲密,并非常担心被抛弃。他们又觉得别人不可信,伤害,不能爱他们,由此而产生的情绪是压倒性的。恐惧型连结的形成原因很可能是:

  • 他们可能遭受父母严重的情感伤害或抛弃;

  • 有些人可能遭受身体或性虐待。


除了关系中的问题外,他们还可能表现出各种行为外症状(例如,吸毒/酗酒或自残行为)。这些人其实内心深处迫切希望接近他人,建立有意义的关系,但由于过往的严重创伤,使他们无法理解自己的需求,从而表现为一种“负面对他人,同时也负面对自己”的特征。


图源 | pixabay


2

人格的形成和塑造


就跟没有完美的人生一样,由于原生家庭的不可选择性,其实每个人的性格中都有属于自己的缺陷。同样,依附模式或情感连结模式也会不尽如人意。然而,在完成生命火炬传递的过程中,如果能够及时了解自己的抚育模式,以及对孩子性格和依附模式的影响,那么就会在最大程度上把自己性格不良成分约束起来,避免传给下一代。


以下是心理学家Hendrix根据孩子认知发展阶段(婴儿到青春期),归纳出关于不同阶段孩子父母的抚育模式,孩子的感受,以及孩子会发展出什么响应模式,甚至人格模式之间的关系。而另一位学者Gabler进一步利用依附理论,为Hendrix的分类提供了理论支持。

0-1.5岁:初步建立安全感

父母抚育模式

可靠的、温暖的

冷漠、置之不理

不稳定的,忽冷忽热

孩子会感到

安全

不被需要、被拒绝

被抛弃感,不被重视

孩子会发展出

安全型依附

逃避型

过度依赖

1.5-3岁:学习情感连结与分离

父母抚育模式

给予保护、鼓励探索

压制、过度保护

忽略需求

孩子会感到

一种安定的自由感

窒息感

被忽略

孩子会发展出

好奇心

距离感

强烈的追求欲

3-4岁:自我意识形成

父母抚育模式

模范感、坚定感

高度控制,模板化教育

回避或否定

孩子会感到

接受自己

羞耻感、被控制

被忽略,没有价值

孩子会发展出

形成并整合自己人格

严酷、“控制者”

屈从的,自我否定的

4-7岁:自我力量的呈现

父母抚育模式

指导、支持和建议

要求孩子别犯错

回避,不肯定成就

孩子会感到

自信

愧疚感

被贬低,不能表达

孩子会发展出

自我赋能、勇担风险

竞争意识缺失

控制欲

7-13岁:友谊、人际、社交

父母抚育模式

鼓励孩子交往

过度保护、贬低孩子的朋友

冷漠

孩子会感到

良好的同侪关系

被拒绝、孤独、羞耻

社交需求没有满足

孩子会发展出

社交能力

缺乏朋辈认可、孤独

讨好他人


图源 | pixabay


读完这篇文章后,很多读者也许都会从各种不安全的关系连结模式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可能是自己与伴侣相处时的情感表达方式,也可能是自己从小在父母那里得到的正面或负面的信息。其实,如果双方能够结合自己的过去,并反思当下在关系中的思维和行为,那么就很容易为自己的孩子找到一种最优化的抚育模式了。


参考资料

1. Douglas K. Snyder, Donald H. Baucom, and Kristina Coop Gordon, Guilford, (2007), Getting Past the Affair: A program to help you cope, heal, and move on – together or apart.  

2. Hendrix, H. (1992). Keeping the love you find. New York: Pocket Books.

3. Shapiro, F., Kaslow, F. W., & Maxfield, L. (Eds.). (2011). Handbook of EMDR and family therapy processes. John Wiley & Sons.

4. Teyber, E., & McClure, F. H. (2011). Interpersonal process in therapy: An integrative model. (6 ed., pp. 232-279). Belmont, CA: Brooks/Cole.

(可上下滑动查看)


相关阅读

为什么说家庭规则可以让宝宝拥有安全感

越是追求完美的父母越能给宝宝安全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