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揍娃还分科学不科学?

周娱菁 怡禾心理 2022-01-18

周娱菁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临床型博士毕业,接诊病种包括儿童心理发展与精神障碍等。


图源 | pixabay


01

打孩子是中国传统文化默认的一部分


在中国讨论打孩子是否科学的时候,很多国家早已经把打孩子写进了法律,打孩子是违法的。打孩子的父母是要面临被剥夺父母身份的处置的。有调查显示,几乎所有家长都有过打孩子的念头,很多家长也真的动手打孩子。早在三国时期,就有《家诫》,东晋时期陶渊明写出了《责子》,制定家法家规的文化由来已久。在没有计划生育的时代,很多人都接受过“棍棒教育”,这是因为那个时候孩子多,父母精力和社会资源有限,人们选择这样原始的方式来教养孩子。到了独生子女时代,接受过“棍棒教育”的孩子成了父母,即使时代变更了,但是家庭教育方式却像魔咒一样流传了下来。


02

“熊孩子”的挑战力也是生命力


很多父母说,“我是真的生气啊,孩子怎么说都不听,不打还能怎么办?”在现实生活中,孩子在很多时候的确是“魔兽”一样的存在。从出生的哭闹,到幼儿时期的固执、拆房间技能、挑战安全底线的行为,再到小学之后的作业大战,拖延之争,每一个阶段都有让家长崩溃的地方。但是当孩子长大,我们再回想起他们之前的种种做法,可能会想明白,每个孩子的天生气质类型不一样,性格秉性不一样。孩子刚刚降临在这个世界的时候就是一个小动物,没有社会行为规则,是在日复一日的成长过程中慢慢拥有了社会属性,慢慢长大成人。让父母头痛不已的“熊孩子”,也许“熊”就是孩子的天性,是这个生命有力量、有活力的表现。


图源 | pixabay


03

以强制弱,人性之殇


孩子“熊”的表现,的确会总是让大人感到非常挑战。父母也是人,在疲惫、赶时间、情绪脆弱的时候,我们也经常崩溃,这个时候再遇到孩子的种种挑战行为,难免会失去理智的约束,选择以暴制暴的策略去解决问题。打孩子是一种体罚。打孩子这种事情,对于很多父母来讲是会上瘾的。当孩子很小,从来没有被打过的时候,你去打孩子,会发现“非常有用”。孩子完全停止了让你讨厌的行为,他可能会呆呆的看着你,看上去在思考,在观察你,不知所措,你感到“你成功的引起了孩子的全部注意力,完全控制了孩子。”这一刻,世界是如此美妙。作为人类,父母也是动物,都会感到以强制弱、控制弱者、让弱者屈服的愉悦感,只是每个人的素质不一样,文明程度不一样,用多少理智控制着自己的行为。所以往往你第一次打过孩子,就总会有第二次、第三次。即使之后孩子长大了,打孩子可能也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让孩子的问题行为越来越多,但是有一部分成人仍然停不下手。


图源 | pixabay


04

以暴制暴,原生家庭的影响难以逃脱


当然,父母打孩子也受原生家庭的影响。孩子自出生起就在模仿着父母,从表情、言语、动作到处理情绪的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思维。孩子没有挑选父母的权利。如果一个人的父母用打骂的方式进行管教,别管这个人曾经在心中多么仇恨鄙视厌恶“打骂孩子”的行为,等到他当了父母,也非常有可能重复父母的教养方式。


在门诊中,很多妈妈来会非常痛苦的诉说相似的故事。妈妈说,小的时候父母会因为一点点小事就对自己恶言相向,或者动手打自己。为此很小的时候自己就告诉自己,以后绝对不会像爸爸妈妈一样这样“恶毒粗暴”。努力奋斗,自立自强,学习心理知识,完成更好的个人成长。可是当自己有了孩子,本身很烦躁的时候,看到孩子不乖,竟然也会像妈妈当初对自己一样对自己的孩子说出一模一样的话,甚至那一刻非常想像妈妈对小时候的自己一样把孩子推到在地。“我觉得自己非常的可悲,我以为我可以用力逃离他们的影响和控制,可那一刻我觉得一切都是笑话,我的骨子里还是有他们的影子。”很多时候,孩子的降临是来帮助父母更深刻的成长。对于一些父母来说,孩子的降临是来帮助我们更好的看到自己,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不断的觉察、反省、审慎、改变,最终成功的解除掉“原生家庭”魔咒,成全了自己的成长和蜕变。


图源 | pixabay


05

作为父母,请首先照顾好自己的情绪


很多父母打孩子下手那一刻都是后悔的,但是好像那一刻身体和头脑都不是自己的,无法控制。当一个人的情绪失控的时候,很容易做出冲动的、不理智的选择。很多父母形容打孩子之前的感受:“我愤怒极了,我很无助,我觉得想不出任何办法,头脑一片空白,我只能这样做,只有这一种办法可以终止眼前的局面。我想让这一切快点结束。”大多数家长打孩子,都是因为负面情绪积累到了一定程度。所以建议父母一定要有一套属于自己的关照情绪的设置,包括日常设置和紧急设置。平时设置可以是:每天给自己1个小时独处做让自己放松的事情。紧急设置可以是:当与孩子发生冲突,自己觉得脾气上来的时候,暂时离开孩子,做一些其他的事情让自己心情平复。当然,这里只是抛砖引玉,相信大家都能找到属于自己有效的做法。


06

孩子遭遇体罚,孩子是什么感受?


作者提供


在这里推荐父母看一本绘本《大吼大叫的企鹅妈妈》,形象地让我们知道孩子听到父母大吼大叫时的感受,体罚对孩子的情感伤害会更大。你觉得你获得了孩子注意力,孩子可能更多的是被“吓呆了”。你觉得孩子终于可以静下来听你讲道理,孩子听到的可能是“你不好,我不喜欢你。”所以这一刻孩子会是什么感受呢?感到不安全、害怕、恐惧、被抛弃、被厌恶、生存威胁、无助、不知所措等等。


体罚只能是暂时有效,体罚的方式是透支孩子的能量,他成长后期原本可能有更好的情绪行为管理能力。研究发现,父母体罚孩子,是在用实际行动向孩子展示暴力是一种表达负面情绪、解决困难的方式。孩子在未来的日子可能会变得更有攻击性,并遭遇更多的焦虑和抑郁情绪。体罚孩子,就好像“熬最久的夜敷最贵的面膜”,并非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07

我们要怎么做?


人生中,正确的路往往是枯燥、让人讨厌、痛苦、无法一眼就看到结果的。就像你希望孩子每天坚持刷牙,坚持早睡早起,坚持阅读,坚持体育锻炼。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更是如此。我们希望孩子拥有平稳的情绪、得体的行为,这也许需要孩子一辈子去不断的学习和进步。


图源 | pixabay


首先,我们要有明确的家规

明确是指,你用孩子听得懂的语言告诉孩子,你希望他在什么情况下怎么做。很多家庭的规则是无法实现的、不清晰的、混乱的,甚至没有规则。比如父母可能会说“我希望你是一个好孩子,不要发脾气。”你能做到不发脾气吗?这个规则就是无法实现的。“我希望你能好好读书。”请问孩子怎么做才是你心中的好好读书?这个规则是不清晰的。妈妈认为孩子晚餐要吃清淡一些,爸爸认为只要孩子想吃肉就给他吃。这个规则是混乱的。还有的家庭,是没有明确规则的,孩子犯了错,大人只会说“你乖一点,不要做这个,你要做个好孩子。”制定孩子能听得懂、做得到的、可衡量的、可操作的规则,是调教孩子情绪行为的第一步。


其次,尽量用社会情感交流作为奖惩

我们要及时发现孩子好的行为表现,并给与正面的情感回应。比如拥抱、微笑、竖起大拇指、鼓掌、言语描述及赞美。对于孩子不好的行为,我们做到点到为止,并告诉孩子这样做的后果(对自己、对他人的不好影响,以及自己的厌恶不喜)。尽量不要首先选用物质奖励(金钱、看电视的时间、出去玩的时间)作为奖惩工具。


图源 | pixabay


最后,提高父母本身的情绪行为管理能力

作为父母,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和言行是创造一个充满温暖和爱意的家庭氛围的先决条件。什么样的家庭养育什么样的孩子。当你情绪失控的时候,当你想要举起手来打孩子的那一刹那,选择权在于父母自己。这一刻非常关键,它是一个重要的时机,是生活的考验。这一刻你将向你的孩子展示,如果一个人情绪爆掉了,他应该怎么做。当孩子情绪失控,或者行为难以约束时,家长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方式管理自己的情绪:


回放键

孩子有情绪表达,或者行为有些失控时,家长第一时间应该回想一下:“刚才发生了什么?”或者“孩子是不是想表达其他东西?”例如,孩子可能觉得家长曾经许诺再一次没有得到履行,又或者自己有身体反应(比如饿了)但不想表达出来。这时,家长的思维应该像播放器上的“回放键”一样,追溯一下可能的原因。


暂停键

当按完“回放键”,再给情绪按下“暂停键”。例如,孩子的哭闹或任性,是不是下一秒就必须要被制止呢?是否可能让孩子再表达30秒?60秒?给自己的思维和行为一个暂停键,甚至让自己找一个安静的角落,进行情绪的冷静和肢体的放松。


频道键

“频道键”的意思是,家长需要知道,面对孩子,自己可以有很多种表达方式。可以暴跳如雷,可以动用武力,但是也可以进行自我的表达。其实自我表达并不一定是要和孩子讲道理。例如孩子一定要抱抱,妈妈可以很心平气和地告诉孩子:“妈妈的脚昨天扭伤了,如果继续抱你,可能要去医院哦!”然后甚至可以问:“那么宝宝也想去医院看医生吗?”这种“切换频道”的表达方式,能够帮助了自己,更赢得了孩子。


相关阅读

狠打一顿孩子就会远离危险吗?

可不可以“理智”地打孩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