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安全感的建立是自己给自己的吗?

周娱菁 怡禾心理 2022-08-10


原生家庭这个词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那么什么是原生家庭?原生家庭是指,区别于个体成年后所组建的新生家庭,是指个人出生后被抚养的家庭,是个体情感经验学习的最初场所,在这个环境中,个体开始最初的生理、心理、情绪情感层面的学习[1]


图源 | pexels


Davies 与 Cummings提出的情绪安全假说理论认为,儿童的安全感来自于家庭系统,其中依恋安全感来自于稳定的亲子关系,而情绪安全感则在和谐的父母关系中建立。当父母发生冲突时,对于情绪安全感较强的孩子来说,孩子会主动的调节自己的行为,但是缺乏情绪安全感的儿童不能进行恰当的自我调节,孩子会采取过分逃避或过分自我代入的策略,导致各种适应问题的出现[2]


原生家庭对于一个人的后期发展有着深远影响。研究发现,原生家庭功能失调可能会引起个体后天的抑郁情绪、敌对情绪、焦虑情绪、功能不良的完美主义、进食障碍等等问题。个体对于原生家庭的感受,还影响着他对于恋爱、婚姻、亲子关系的相处模式和态度。由此可见,原生家庭对于个体的影响是深远的[3-5]


由于种种原因,在原生家庭中如果我们缺乏安全感,成人后可以如何调试呢[6]


01

把注意力放在当下的生活上

不要强迫自己原谅父母/放下过去的经历,而是要多想想如何把控现在及以后的生活。可以学习“正念”的理念,活在当下。一个人无法选择的是出身、家庭,但是有可能可以选择的是现在及未来走的路。看到自己可以做,看到自己不可以做的。对于一些人来说,父母是真的在童年的经历中做了对他伤害很深的事情,也许我们要正面过去的伤害,客观的评价过去。尤其是那些极其暴虐、现在仍然在虐待我们、否认事实、否认我们感受的父母,如果我们不顾内心真实感受一味要求自己原谅父母,我们可能内心一直纠结、愤愤不平、委屈愤怒。允许自己表达痛苦和愤怒,也许才能促成真正的放下。


图源 | pexels


02

关注自己的真实感受

原生家庭功能不良的孩子,可能更加在乎父母的认可与评价。一种情况是孩子为了安抚父母而不断的放弃自己的需求、不停的屈服退让,把父母的需求放在第一位。还有一种情况是孩子对父母暴躁,与父母完全形同陌路。其实这两种情况,孩子在关系上仍是和父母密不可分的,只是看起来形式不一样,实际父母仍然深深影响着他们。


你是否内心仍然有这样的想法“我永远无法战胜父母,他们是家庭权力的最顶端,无可撼动。”这样的想法会让你感到无助、无奈和绝望。你为了不挑起战争,会主动的退让,或者在生活其他地方找到安慰,比如工作、不停换男女朋友、游戏、喝酒等等。父母的感受并不完全是你的责任,每个人要为自己的感受负责。作为一个成年人,受伤时,有责任为自己找到健康的自我安慰的方式,而不是把所有事情甩锅给他人。


你需要有勇气说出对于父母行为的真实感受。“爸爸,你每天大喊大叫我真的很烦,我会考虑自己居住。”当你说出这句话的时候,你会想到什么,比如“孩子不应该与父母顶嘴,他是父母,我不能说这样的话。”看,这是他们在你小时候经常说的话。


图源 | pexels


即使你无法开口向父母诉说你的感受,也要在内心说出来。“我很烦”“声音大吵得我头痛”“这样的生活安排我很累”。也许基于你童年的经历,你相信了“保持情感麻木”是安全的,感情过于苦涩,我要把它埋在心中。但是这些有毒的情绪会不知不觉侵害着你、塑造着你,也影响着你的后天家庭。


03

完成自我界定

请保持你与父母在情感上的独立。情感上的独立并不是说,你与父母绝交。(虽然有一部分人需要在前期通过近乎于绝交的方式来完成自我界定。)什么是自我界定?简单说,就是你可以不受父母的灌输和影响,仍然坚持自己的信念、情感和行为。这里并不是鼓励大家完全不在意别人的感受,而是不能允许别人对你恣意妄为,练习在关心他人和守护自我情感之间找到平衡。


我们可以尝试使用非辩护性回应(节制而温和的方式,坚定表达立场)来与父母交流。比如“哦?/嗯,我知道了/这样啊/你可以坚持这样想/我们想的不一样,我不赞同/让我想想/很抱歉你听到我的想法失望了。” 生气、解释、试图说服对方,其实都是给与对方权力,表达你很在乎他们的想法。


图源 | pexels


我们也可以尝试明确的表明自己的立场。对于一些人,看父母的脸色做反应是一种自动反应。那么我要练习说出自己的真正立场,比如“我不想和你们住在一起”、“我要晚上8点吃饭”、“周末早晨我要睡到9点,不要敲门”请在下一次你感到不舒服的时候就尝试吧。比如身边的人说你的衣服选的不好看、点菜不好吃或者其他的“小”时刻。我们要从这些小事开始练习。


04

停止自我惩罚

“爸爸妈妈,我感到小时候没有人爱我,你们对表亲比对我好。”


“妈妈,爸爸脾气暴躁、打你,我也很难过,但这不是我的错。”


“我生活在你们的控制中,我觉得自己就是个空心的娃娃,我要做自己的主人。”


“你们总是说是在开玩笑,我觉得那些话不是玩笑,而是嘲笑,为什么我受了伤害,而最后道歉的人、要大度的人还是我?”


我们要卸下童年不幸遭遇的重担,把这个责任还给应当承担的人。也许他们不会接过这份责任,但是我们依然要划清界限,停止自责。


很多在原生家庭受过伤害的人,尤其是女性,会放弃对美好恋爱婚姻的追求。遇到好的对象不敢表白、默默放弃,觉得“我配不上他”、“我没有能力维持一段长久的感情”、“我不会在婚姻中长久幸福”。也有些人会选择不要孩子,“我不想让孩子像我这样痛苦”、“我没有能力给孩子一个幸福的家”。


图源 | pexels


原生家庭的影响有时候像一个魔咒,如果我们无法通过自己的力量打破,请在有条件的情况下选择心理治疗,有些创伤是需要专业的心理治疗来处理的。


“以前我们害怕面对孩子,因为我不知道如何做母亲/父亲。我会对孩子大喊大叫、会对孩子冷暴力。接受治疗之后,我才意识到,原来我就是这样长大的,我的父母就是这样对我的。我深刻的意识到,我必须深刻的剖析自己,不断的练习,不断的觉察反思。虽然我并不完美,但至少我在努力的成长和自我完善。这种原生家庭的影响,希望能在我这里结束。”


参考文献

[1] Urcan. Relationship of Family of Origin Qualities and Forgiveness to Marital Satisfaction. 2011.

[2] Marital  confilict,  gender,  and  children’s appraisals and coping efficacy as mediator of child adjustment .

[3] Family of Origin Qualities as Predictors of Religious Dysfunctional Perfectionism .

[4] O'Leary JA, Searight HR, Reuterman NA, Russo JR. Perceived family-of-origin health and current adjustment. Psychol Rep. 1996. 79(3 Pt 2): 1326.

[5] The  inter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 of perfectionism_ Parents’ psychological control as an intervening  variable .

[6] Susan Forward. Toxic parents. 2002 .

相关阅读

《把握好这五点,你也可以建立孩子的安全感》

《越是追求完美的父母越能给宝宝安全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