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王本壮 :社区规划—从社区居民的参与开始

王本壮 四叶草堂
2024-08-31

社区规划不只是一个规划。社区规划是一个必须行动,必须时时操作的过程,必须注意到在社区后面的那群人,理解规划是为了哪些人而规划。

——王本壮


讲者介绍

王本壮

台湾联合大学建筑系教授

兼创意统合设计研究中心主任


社区规划:

从社区居民的参与开始


▲ 社区规划:从社区居民的参与开始


各位朋友大家好,很高兴今天有这个机会通过在线网络来跟各位介绍社区规划导论,我想要跟大家分享的是,社区居民如何参与社区规划的工作
首先,这段疫情期间我们都在思考一个问题,在疫情下社区规划的发展趋势是什么?例如,我们会看到一些关键词,比如去全球化、社区经济、在宅工作、门禁社区或社区经济等。


    而在台湾更多在谈的是社交距离(social distance),这个距离导致了社会关系的疏远?还是有其他的结果?我认为社区居民在这一波疫情过程中,其实已经开始为我们更好的未来生活做一些打底和奠基的工作。

社区居民/组织+专业组织=创意的社区生活


举个例子,有一段时间我们讨论到上海市要变成开放式的社区的经营模式,但是疫情是不是让开放进程中断了呢?也许从封闭社区到开放社区,疫情过程中其实是在做更好的准备工作。


从社区经营的角度来看,重要的是居民在社区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社区的规划需要从居民参与开始,而社区作为一个资源平台


城市是一个复杂的体系,不同体系之间连接形成互助平台是很重要的。社区中有各种各样的人才,分布在空间、环保、行政等等不同的领域,也都可以成为互助平台的有机的连接点


在互相串联的过程中形成小的工作群组,针对议题或是某空间,或是某些功能来建构一个机制,这是一个有序的发展或是可持续的机制,也是一个资源的转接和媒介,而不用受到年度的限制。


我们知道行政部门的预算有年度的限制,可能3个月,6个月或是一年要求结案有成果,我们可以设定阶段性的目标,但是真正做社区规划和社区营造其实需要一个更长的时间。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我们希望真正的在地人才能够成长,人才的养成可以让社区营造可持续的发展下去。



更重要的是,要行动。当我们在谈社区规划的时候,它不是一个单纯在纸上画画,而是居民的共同行动的过程。因此,这是居民或是社区组织与协力的专业组织共同进行一个听、学、做,从小而美的案例达成一个创意的社区生活的概念。


设计当中也有很多操作的技术方法,比如城乡之间有一些连接的可能性,是有机会在一些特色的空间进行构建。例如有社区主题的一个空间,这个建构过程需要居民一起来行动。


社区组织的扰动—原有生活模式的改变

▲ 社区组织的扰动包括:辅导工作、培育课程和空间改造。


我们谈到,具体的行动从社区组织的扰动开始。扰动这两个字代表什么意思?简单的就是说是改变原有的生活行为模式和样态。比如老社区里面大家过着同样的生活,一天一周的生活周期、甚至一个月的生活周期的模式都很接近。


但是如果今天杨浦跨进一个新的时代,外面的环境和整个社会迫使它进行改变。这次疫情促使我们在空间的运用上有了新发现。假如我的空间原来是固定的家居空间,遇到疫情的时候这些固定的家具就没有办法使用了;两个座椅之间的距离60公分,遇到疫情的话它就需要移动。


遇到这样的状况或是被迫产生的变化,我们社区空间当中固定公共空间的功能或是固定的家具就落伍了,需要可移动式和更加弹性的操作模式。假如社区组织能够产生扰动,就可以开始逐渐地进行一些成长与操作的规划。



第一阶段:引导
像刘悦来老师的团队和一些杨浦的社区规划师对社区根据社区自身生活模式进行了长期的观察与支持,在这个互动过程中逐渐的理解和发觉如何能够有一个更好的生活模式。


当然过程中需要配合相关的一些课程。比如要了解提升生活品质需要什么样的知识;比如垃圾要进行分类,个分类的知识和分类之后再运用的过程中就需要配合课程;比如垃圾分类后的厨余垃,如何进入社区花园,然后再进入时农教育。

这些行为和窥见的操作就会形成空间的改造方向,让空间搭配产生真正更好的品质与更好的环境运作。所以,组织工作只是开始,之后需要持续的投入,这些投入是我们刚刚谈到的不同阶段的辅导和培育。


杨浦规划师的操作过程当中能够看到很多引导,这个引导不管是组织的引导或是政府的引导,目标都是在初期的阶段建构一个大家有共识的远景,而远景需要居民共同参与来实现。


 第二阶段:陪伴
陪伴就是学习成长的过程,学习成长中再进行一些思维跟理念的沟通。大家相互分享,形成共识,之后产生行动,这个行动建构出团队,而团队慢慢产生社区治理或是自组织自治的能力。逐渐地形成生活样态模式和空间的改造,并通过社区自治的模式持续经营、管理、维护下去。


第三阶段:自治

只有自治化的经营管理维护才能有可持续的、长期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会有持续性的提升,逐步融入到大的社会环境中。


台湾社区营造经验

▲ 台湾的社造发展经验


台湾在过往的20年的过程中,很强调民众参与和参与式规划
在1994年的时候台湾地区启动了社区总体营造的政策,总体营造的部分延续了1980年代开始执行的都市设计审议作业,并加入民众参与的机制,要开说明会,要做一些调研工作,要做民众公听过程。这样的机制在稳定之后加入参与式规划和自治式规划,让多元参与的过程渐渐地落实。

 

 1997年在民众参与一段时间之后,居民开始对这件事情有更多的认识和理解。行政部门也完成了城乡景观风貌改造运动实施计划办法,目标是要创造有文化、绿意,美植的新家园,与早期偏向于硬件式的口号相比更加软化。


▲ 课程资源+驻地资源,共同推动社区规划
社区营造的过程当中运用到了1994年的一些社造理念,在城镇进行社区改造,做实验性和实践性的改变,让社区的品质和品位提升。很重要的是做了硬件基本面的改造,目的是推动软件层面的社会发展和转型
1994年之后到现在20年的时间里,在社区营造中发展出社区规划师制度。
早期社区规划师的角色偏重于由专业者担任社区规划师。但是专业社区规划师的限制在于单点式的空间设计和局限性的思考,会产生比较断面性的操作模式


在社区规划师在台湾推广开来后,整个台湾的操作模式是让行政部门、专业团队、社区组织、社区居民之间相互学习,构建以公共利益为核心的意识,在这个共同意识上大家用相同的语言沟通,使社区发展的更美好,这其实就是人才培育,还有新思维、新理念的操作。通过造人达到造景的效果。


社造过程中,一开始居民进行观念沟通、做社区资源的调查,达成社区的共同意识,再由社区组织或居民来写提案。写提案的过程中会产生一些困难或是专业操作的技术困难,这时候又需要有专业团队协助他们推进项目。
在实际操作的层面,也采用各种各样的形式。比如让专业的工程人员、工作师和居民合作、一起操作,居民在这个过程中会了解经费的核销,对后续长期的经营管理维护也有了解。通过居民参与前期的投入和中后期的评估,可以让项目扎根于社区。

“三生一体”架构


在一些个案当中,我们建构了“三生一体”的架构。三生是指生活、生产、生态,一体是指体制、体系。因为任何操作的过程最后要形成一个制度,让它可持续的运作。这三个阶段分别是:
第一阶段:「生活」

我们去理解民众的生活,或者从居民对生活的认知上去思考他们有什么样的需要,这个需要根据社会和环境,甚至像疫情这样的特定事件对生活做重新的定义、定位和安排。


第二阶段:「生活—生产—生态」
生活其实是靠生产支持的,生产就是工作或是生机赚钱的方法手段。


第三阶段:「生态—体制」生活和生产都会影响到环境生态,所以我们要过制度规范和体制架构让大家理解“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我们需要特定的组织来做绿色社区的管理和维护。

也需要由居民结合他生活的现状和社区环境的特色,去制定出社区公约。社区公约可以持续推动下去,在发展的过程中也还可以做修改和调整。整个过程体现出社区规划就是一个生活改造运动


改造运动是整体性的改造,包括品德、公德的部分,也包括品位和质量的提高形成新产品、新生活。另外社区规划我们也特别强调过程跟结果同等重要,这也是一直谈的共治共建共享
台湾在社区规划推进的十年以来,进行了一些小规模的空间改造,这也是居民参与的结果。在改造过程中,一开始就有居民在参与,整个过程中居民一起来做规划,甚至在施工过程中居民都有参与施工,从之后的使用状况跟品质的呈现来看,结果是很好的。实践的过程能够收获成长跟学习的重要经验。
此外社区规划,它可能跟我们一般在谈传统的城市规划或是更大尺度的规划最大的差异是社区规划里面含有软件的方面。在居民参与式设计、在购工购料、自己动手实践的过程中也形成维护认养的管理机制,这是软硬兼施的操作模式,不仅仅有规划还有行动
这次抗疫的过程,某种程度上是扫除今天的脏乱丑、形成自己的生活品位的过程。从头做起也是我们社区规划的一个重要的历程。


嘉定经验


我们大概在7、8年前就开始在上海嘉定有一些试验,嘉定比较强调扎根于日常生活的愿景规划,嘉定的园景规划有一个特色的脉络。推进社区治理过程中有社区自治项目的扶持来给予一些适当的资源协助,在激发产业的活力的情况下也维持生态的美化。




「 优质生活空间」:首先强调优质的生活空间。在普通公园里面可以散步、聊天,但是什么是一个更好、更适合居民的公园,比如散步需要有更好的环境,夏天有绿荫,冬天的种植对风有遮挡的作用,需要与日常生活空间契合的设计


嘉定的这个案例,是社区生活中心成为“社区的大客厅”的例子。在社区公共空间设计当中,将厨房和餐桌的概念放置在公共空间当中,强调家庭生活的氛围,也有屏幕可以在现场做一些互动和交流。空间中能够看到其他人在哪里,看到他们在做什么事情。所有的家具都是可移动式的,可移动的方式让每一个使用者可以在这个空间与居家生活空间做一个连接,让他们更有归属感的来使用这个空间,从而呈现优质的生活模式。



「 地域环境语汇指认」:空间具有文化的特质,嘉定是一个千年古城,需要有一些地域环境的语汇指认,不是指形式化的仿古造型而是说在环境语汇当中,希望能够更多人的接触,形成空间的可视化和多功能的使用。


这个空间具有穿透性,也有空间的隔离和管制。这是三年前的一个案子,现在完全符合疫情时代的需求。为了安全或是健康,这边的活动空间可以隔离和管制,但是同时也可以感受到有很多活动在多元发展。在保证健康的情况下居民能够享受公共的生活。
所以语汇环境的指认,让居民同样可以享受到自我的生活模式,又有跟更多的人有连接的可能性。


「 管理维护考核机制的建立」:整个过程有一个维护考核的机制空间的使用必须要政部门、专业团队、社区自治组织一起行动。


因此这样的空间使用中还建构了一些网络平台,如何登记、如何应用,使用之后有一些相关的确认的状况等等。运用科技的方式可以让空间更有效的使用。


「 民众参与与社区认养机制的落实」这样的愿景规划的操作,需要更多的居民来参与形成认养机制。


很多空间是弹性的,这个空间也许每个月都有不同的活动、或小型的展览,包括一些快闪店,使这个空间有弹性的使用。这需要居委会引导、自组织认养和全龄化参与。
全龄化参与可能大家认为使用时间最长的是长辈,因为他们是在社区当中使用时间长。但是如果因为他们使用的时间长而让居民认为这是一个专属于高龄者的空间,反而对高龄者的发展和心智持续再活化有不好的影响。
因此,全龄化的机制、共同参与才可以形成我们讲的乐活的模式,形成有序的设计、通用的设计。




「 环境可持续发展及韧性策略」我们需要考虑这样的运作是不是可持续的,是不是具有韧性的策略。


海绵城市也好,韧性城市也好,是通过SDGS可持续发展目标进行的操作,来形成反应居民真实需求的长期发展和韧性策略的模式
在居民需求方面,大家的困扰是需求在不断的改变,而且还有主要、次要的需求,或是特定的群体的需求。如何能够去让这些不同的需求真实的被呈现,形成彼此的尊重以及更和谐的发展历程,这是我们要做的工作。

结语&评论


社区规划不只是一个规划,社区规划是必须行动而且时时实操作的,它必须注意到真正在社区后面的那群人,理解规划是为了哪些人而规划的。


从社区规划到社群规划,社群规划是我们需要注意的。我们谈疫情和社区规划,都有一个关键字在里面,就是“人传人”。疫情会人传人,社区规划也会人传人。社区规划的人传人是一个正向的理念传播、是一个形成共识、引发行动、成就理想的过程


尤其是疫情的发展,让每一个人在家的时间变长了,停留在社区的时间也变长了。我们要开始重新定义什么是好的生活,什么是好的居家格局,什么是好的社区品质,什么是好的社区管理。在这些重新定义的过程中社区规划建构出社群规划,才有机会形成更理想的未来。


来自刘悦来老师的评论  


王老师最后一句特别讲到了从社区规划到社群规划,也就是说从社区到社群,并不是说社区不重要,而是社区有空间有人。嘉定园景社区规划师是由原来的设建办,现在地区办作为主导,是非常的有意思课题。

来自刘佳燕老师的评论  


本壮老师的分享我感触颇深,我简单说这么几个方面。一个是说感受到台湾的社区营造,或是社区规划,其实是一个逐步递进的过程,本壮老师分享的PPT里面走过了20多年。这个逐步递进的过程是循序渐进的,它里面有理念的转变,这需要有民众的包括参与的机构、组织、以及到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都需要从理念上有一个根本的转变和形成一种共识。


第一个层面是感受到台湾的社区营造,或是社区规划,其实是一个逐步递进的过程。本壮老师分享的PPT里面走过了20多年,这个过程是循序渐进的。里面有理念的转变,这需要有民众的包括参与的机构、组织、以及到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都需要从理念上有一个根本的转变和形成一种共识。


第二个层面是在各个职能部门工作层面上的协作,其实这也是一个很大的应变。因为我们现在正好在做疫情的健康社区的研究,过去学了很多台湾地区的经验,发现比如说六星计划,围绕健康这个主题其实已经把多个相关部门的工作,包括人力、资金、财力、任务上都做了一个很好的统筹和梳理,这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

第三个就是能力的培育最后能不能让社区让基层能够承担我们所说的可持续发展,其实很重要的是有一个赋能的过程。所有这些长得好不好在于土壤的培育,在于制度的架构是否完善,而且随着社会的转变,我们整个规划进程的推进,能否有一个及时的应对和调整,而不是一蹴而就。


我们现在来看,内地在说的社区规划也好,或是社区营造,应该来说这几年是一个相当快速的发展阶段,所以我们有很多的问题和矛盾都是正常的。从这个20多年的视角来看我们已经做了很多了,这也可以做一个自我肯定。我感触比较深的另一个点是王老师有一页PPT显示了一个历程,从引导到陪伴,再到自治的历程,这个我觉得非常有意思。首先这个引导,其实我们说社区规划进入一个基层社区或是街道,它是需要有这么一个契机或是我们说有一个导火索,同时还要有一个全面的准备。


背后在于是否有相应的人才的培育,有理念的植入、问题的导入,甚至可能是像我们经常说的危机,有一种矛盾缓解的紧迫性,也可能成为引发社区规划或是营造的这么一个线索。第一个是引导,第二个是陪伴,陪伴蕴含的是说谁是我们社区规划的主体,谁来陪伴,以及如何陪伴。这个背后就涉及到一系列制度维运的问题。


我们最常见的是在各地做社区规划讨论的时候,大量基层的发展也好,规划也好,更多的是以项目化的形式,怎么从单个碎片化的项目能够支撑可持续的社区规划和发展的目标,背后需要有一个对接机制。最后才能走向第三步真正的社区自治的发展。


最后一个,我觉得走向社群规划还不是我理解的最终极的目标,或者我们都理解社区规划最终是以人为本,但是我个人觉得社区的魅力比社群更大,就是说社区里面的这种地域性的依赖是很重要的,而且这种依赖使我们形成一种集体感和公共意识的培育


我可以把它叫做一种场所情节社群相对而言是可以选择、可以跳跃的,而社区很多时候其实是有一种绑定和依赖性,这也决定了我们必须要投身于此,必须长久的陪伴和扎根于此。

来自张尚武老师的评论  


我们也会不断的总结经验,特别是怎么探索中国大陆现在的城市里面的这种社区更新。它是一个治理问题,关于国家的治理,社区是一个最核心的单元,这个单元如果出了一些问题,整个社会最终都会有一些问题。

现在大陆来看,乡村受到极大的关注,因为乡村社区在衰退,国家层面如何治理和推动政府去积极干预,也还在探索中,至少引起了高度重视。


比如说谈乡村的治理,谈到它有三大块,一个是自治,第二个是法治,然后就是德治。我们城市社区治理模式受到关注,但是还没有形成一个成熟的经验,因为社区治理是多主体的,政府、居民和社会这三个主体都在里面。


但是现在因为社区本身的主体性还没有激发出来,这和国家阶段发展的特征有关系,比如说流动性特别大,社区居民不稳定。政府也意识到社区治理的一些问题很重要,希望去干预,但是职能边界在哪里,哪些可以做那些不可以做,哪些是只需要搭一个平台、建立一个机制。


我们在杨浦社区治理当中意识到,如果这个边界决策不清晰的话,会和制度建设产生很多的摩擦,摩擦之后就会影响到整个工作的实际效果


比如说我们讲社区治理需要大量的社会团体,公益性团体积极的介入,但是如何形成机制,用什么样的激励机制,怎么资助他们成长,与政府的边界从哪里切割,这个阶段就带来这些困惑,邀请老师共同探索。


我们也看到杨浦比较有特点,一个是老公房社区,因为它过去是上海的老工业基地,老公房社区占的比例非常高,包括同济周围都是老公房,本身也出现了衰退,老龄化和物质空间的老化这两个都很严重。另外一个,城市现在的社区有演化规律比如80年代到90年代这些社区明显开始老化,人口结构也开始老化,是一个持续的问题。


刘悦来老师特别强调社区规划是人的规划,不仅仅是物质的方面。所以我非常赞赏刘悦来老师做的社区花园的这套模式,如何微更新,将小层面的更新和社区的共同行动捆绑在一起。对政府来讲他们一定要做这件事,社区规划师也能够发挥好作用,我觉得这是现在大陆社区更新的一个特别好的切入点,所以王老师讲的社群规划我非常同意。
最终社区的问题肯定是人的问题,怎么把人的积极性、包括他的主体性激发出来。但是这个过程我想肯定非常漫长,所以我希望今后刘老师更多的从不同的角色参与来介绍社区营造的模式。
比如台湾的经验里面不同的角色,政府、社团,包括各种社会主体之间有各种类型。比如企业有资本进来,还有公益性的团体就是创造大家共同的机会,他们的边界在哪里,怎么样的机制是有利于大家共同开展行动的。台湾因为起步早,可能更早的意识到了这个社区的重要性。
 刘老师讲到社区最终是为了魅力,我非常同意这个观点。魅力是一种感受,美好的生活就是一种吸引力,就是要创造一种吸引力。在他们的基础上我的关键词其实是“社区复兴”或是“活力”,这是一个基本的问题。
我们讲去全球化或是全球化,都离不开一个地方的自身发展,离不开全球化,但是还是要有社区活力,全球化形成很强的依附以后可能会造成本地发展的缺陷如何有自身的活力,在碰到问题的情况下发展自己,这也是一个核心的问题。比如疫情这种扰动有正向的也有负向的,社区复兴可以抵抗这种扰动力。


杨浦的每个社区的差异性都很大,同济周围就是大学生慢慢的融入到社区里面,整体氛围还是可以的,但是到了更偏远的老公房社区可以明显感受到这种社区在衰退。


提问环节


Question 1


我国现有的官办街道办事处和基层的居委会体系是否也可以创建高度混合的第三部门,这是否也是社区规划师制度的操作目标?

比如新加坡有市政理事会,美国也有社区发展公司,其他国家也都采取第三部门的社区治理方式,将居民、企业和专业人员汇集在第三部门理事会共同决策社区事宜。

来自王本壮老师的回答 
我觉得这个题目很好,但是这个题目提问的部分对于我所认知到的不管是北京或是上海还是成都、广州、深圳这边,所谓的社区居委会,街道办事处我认识的还不是很清楚,社区居委会里面有专业的委员,他对第三部门的认知是什么?


如果他所认知的是一个共同形成第三部门,目前我所知道的居委会已经是这样的一个模式了。当然实际的运作是什么样的,各地都不一样。在不同的体制或是社会氛围下,或者是不同场所下都有不同运作的可能性。

这就是为什么我强调在这个阶段要从社区规划进入到社群规划,老实讲社区社群的英文都是一样的,只是因为我看到了有一些地区的社区规划太偏向于硬体,他们不是场所,而是场地。


或是我们谈场景,一个情景的整体的塑造这部分是缺失的,所以要强化这部分,要从社区进入到社群,这是我的一个思考,所以才有这样的建议。
进到情景或是场景、场所之后,你就会知道这些不同的社群是怎么样在社区里面生活,这就是我为什么一直关注刘老师的社区花园,每次我都关注他引进哪个社群,如果社区花园引进的都是老先生老太太在里面散步啊,种种草,那么这个社区花园一点意思都没有。但是刘老师的社区花园里面一直有不同社群的人参与,在社区花园的场地中进行连接和互动,形成不同的场所感和场景。


来自刘佳燕老师的回答 


我赞成本壮老师刚才的说法,我没有专门去研究过新加坡的这个市政理事会,但是我接触到它的确是一个第三方的机构,它更多的是承担公共空间或是公共场所设备的维护,政府类似于使用这种外包的方式,但是它并不等同于这个问题背后想说的事情。


如果回到我们社区规划的语境上面,其实是想搭建一个基于第三方议事协商的平台。我们最近在做新加坡的老旧小区改造的模式下,市政议事会和政府下面会围绕老旧小区改造的这么一个项目会成立类似议事委员会,把相关的多元主体纳入进来,既有部门的也有施工单位,也有居民的代表。


这在我们现在大陆地区很多的也在尝试做这方面的努力,包括城市社区治理创新的工作。比如我所知道的它并不是固化或是常设的机构,而是根据我们的社区建设和当中遇到的一些突出的问题,把相关的责任主体也好利益主体也好,能够大家在这段时间里面进行持续的有效的讨论和决议。


所以更重要的是一个平台,而不是一个机构的设立。


Question 2 


如何评价一个社区规划的好坏?

评价一个社区的好坏哪些因素应该被考虑。三位老师你们心目当中认为一个好的社区规划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来自张尚武老师的回答


我觉得从现在这个层面,应该从社区规划的软硬两方面来考虑,硬的方面居民要欢迎,软的方面就是政府、社区和居民都能够有响应的一个规划,而不仅仅是某一方在推动。


来自刘佳燕老师的回答


刚才脑子里面想到很多需要讨论和评价的因素,我非常赞同刚才张院长讲的多元主体。既然他们作为利益参与方都参与其中,我们最终希望实现的是一个多赢的局面,这个背后其实我们一直在说社区规划没有一个最优解,只有一个当下最合适的最适宜的一种选择。
其次社区规划并不是一个指定的既定的目标或是蓝图,它是持续推进的。这个过程当中大家从里面获得的是不断的积累或是不断调整的一种最优的方式,这是一个响应。
第二个我认为,一个比较好的社区规划,从它运作的机制上来说,最好是有一个维度互动的模式。这些方面它可以是从某一个小小的空间维度或是哪怕就是从解决一个动物粪便的问题切入,可以引发其他维度相应和改善,它们之间是互动的,相互推动的过程。
      第三个其实就是它的可持续性,不是一个项目达到的相应的目标,或是我们投入了多少钱获益了多少。当外部的力量和资源离开之后,这个社区还能够以一种比较良性的发展,能够自治,或是好的组织的模式,继续的有能力的发展下去,这就是一个社区化在里面种下的种子、开花结果的这么一个体现。


来自王本壮老师的回答

社区规划师我们推进了15年,很多时候行政部门担心钱和资源花进去到底有什么效益,所以我们从第五年开始就在做评估了。
目前这个阶段,在社区规划师的评估里面,我们会比较强调所谓社会影响力,或是社会力的评估。在管理学也好或是行政学也好,都有一些运作指标的模式。
我简单讲一下,比如我今天做一个对学童和交通安全的指导,这个指标不是多少学童参与这个课程,或是多少学童听了多少内容,而是测试学童在听完之后过马路的时候会不会左看右看。
那个指标的模式设定会不一样,在社会影响力指标的时候,社区规划师就需要做同样的事情。你做一些社区空间改造之后,到底多少人使用,这个不是指标的重点,而是多少人正确使用它或是快乐的使用它才是社会影响力指标的关键。所以社区规划师可能在这个阶段才刚开始,我相信以上海、北京来讲都是很快地积极地进行当中,一开始就注意到指标的设定,也许真的可以快速到位,不要走冤枉路了。


对青年社区规划师和学生们的寄语


张尚武:


我们80年代的时候城镇化有一句话叫“小城镇大战略”,其实我觉得是“小社区大战略”,社区规划在我们现代化的这个节点上是关键点,对于我们国家的建设有着深远的影响。

刘佳燕:
“年深外境犹吾境,日久他乡即故乡”。愿我们的故乡散遍世界各地。

王本壮:

  我希望各位的年轻的社区规划师都可以从社区的人际关系的规划开始


本次推送根据2020年杨浦区社区规划师培训第一场讲座内容进行整理
主讲人:王本壮  
对谈嘉宾:刘佳燕 张尚武  
主持人:刘悦来


· · · 要不再看看 · · ·

学中共成:陈育贞宜兰社区规划廿五年


社区营造是什么?不懂啊--昭吟老师带你解读社区营造


台北市温州公园参与计划

童明讲座|社区是否可以被规划?


主办方 

杨浦区人民政府 

承办方 

杨浦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四叶草堂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四叶草堂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