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21伊始,我们采访了9位景观行业资深从业者

以下文章来源于景观设计学前沿 ,作者LAF编辑部


2020年,对于各行各业的人来说,都充满困境与挑战,景观设计行业亦在其列。

疫情的确从某种程度上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居家办公、线上会议、直播学习部分取代了面对面的交流;也或多或少影响了绩效、回款、设计/施工周期等现实问题。在这样的节点上,景观行业的社会影响现状如何?未来将去向何方?

怀着这样的疑问,站在2021伊始,CLA邀请了9位资深景观设计师、建筑师、工程师,从自身的经验及认知出发,给出了他们的回答。



LIU HONGZHI

刘泓志

AECOM亚太区高级副总裁


以“为人的景观”

取代“人为的景观”

应对城市发展变化,景观行业面临发展困局的同时也充满新的可能性:

从景观到感官。景观的作用与目的应该从视觉品质进化到感官品质,从“景”与“观”的设计转变到“感”的设计,建立景观与生活品质的深度关联。

从虚体到实体。将景观从附属的“虚空间”转化为主体的“实功能”,使景观本身承载更直接的城市运营职能,发挥更实质的社会作用力。

从分散到分布。景观空间要提升网络化效益,尽可能从个别项目拓展到城市体系,从追求面积的覆盖率聚焦到有效空间的使用率。

从场所到场景。景观行业的发展将向顶层的场景设计与下游的空间运营集中,景观实践要掌握空间转型和生态重组的挑战与机遇。

从绿化到转化。景观不应限于绿化城市,利用其自然潜质通过更低的环境成本创造更高的城市效益,孵育“绿领”人群并带动城市转型提升,使景观成为城市的生命基因与永续发展资本。

从活动到流动。景观的实践应促进环境全要素的循环流动,让景观不只承载活动,更驱动发展。

从主体到介面。数字技术可能创造出比传统空间更丰富的服务与交流介面,景观发展的重点要从形态的质量进化到关系的质量,在空间主体设计的基础上更注重有效介面的创造。

从资源到资产。景观体系应掌握资源要素的配置能力,有目的去打通从资源保护到资产创造的技术路径。

景观行业不仅要做纵深技术发展,也要做横向领域整合;不仅要提升传统技术的价值,也要开放对创新技术的跨越。面向未来,以“为人的景观”取代“人为的景观”,更能拓展与重塑景观行业对社会的影响力。


代表作品


▼2019·成都

沙河源公园

▼2019·深圳

大沙河生态长廊

▼2014·北京

雁栖湖国际会都

更多作品请见

官方微信公众号



PANG WEI

庞伟

广州土人景观顾问有限公司

首席设计师


景观是特定时期

特定灵魂的样子

我们耕耘的这块叫景观的土地,作为全球迄今或者曾经最炙手可热的热土,大热了很久了,能热下去与否?它热下去所依靠的大背景和逻辑是什么?热源尚在否?何种凉热才是健康可持续的?如何在没那么热的情况下,延续我们的活力和创造力?这其实也是每一个从业者以这样或那样的角度所关心的问题。

我想,几千年来,我们从来没有过这样的一个时期,千千万万公顷的土地被人设计,千千万万的人在设计过的“景观”里生活着,这样那样着。景观“生产”成为如此巨大的一个行业,把人们尤其是有着话语权的人们的念头和审美变成土地上的现实。一方面,古老的山河因为高架线、高铁、高速公路,蓄水坝、发电站和高楼大厦而改变了模样;另一方面,无数新的广场、公园、小区、绿道每天都产生出来,进入人们的生活,这是一场翻天覆地的景观“运动”,景观既是公权力提供给人们的主要公共产品,也是地产资本销售给人们的房地产商品的一个组成部分。

是的,在我们新兴勃发,繁盛似锦的事业中,我们看到了重整美好山河家园的坚定信念和持续不懈的实践;看到了对社会学、生态的深度思考;看到了关怀人尊重人眼里有人的人文主义探索;看到了发动社区居民让城市边角旮旯变成花园的尝试;看到了重塑街道空间的计划和蓝图;看到了设计进入乡村的努力和成绩;看的了日趋精准和优美的景观技艺素养;看到了对中国传统审美的垂青和当代演绎……

是的,在我们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的行业现状中,我们也看的了不少“杀风景”的风景:大规模的跟风拷贝,抄袭复制;崇拜打造,粗暴狂妄,缺乏谦卑之心;手脚铺张,过度设计泛滥;口号盛行,内涵干瘪空洞;手法拙劣,美学造诣肤浅……

我曾引用大艺术家达利的话,来解释景观和人的关系,他说:景观,是灵魂的样子。是的,不管是曲折婉转的古典园林,层层宫阙的紫禁城,还是今天用政府补贴做的,村庄水体边上的粗糙的仿汉白玉栏杆、城市新区绿化带上十万一株的罗汉松……它们,都是特定时期特定灵魂的样子。


代表作品


▼2020·深圳

第19届国际植物学大会纪念公园

▼2013·深圳

深圳福田记忆公园

▼2010·顺德

美的总部大楼景观设计

更多作品请见

官方微信公众号



SUN HU

孙虎

广州山水比德设计股份有限公司

董事长兼首席设计师


发挥景观社会影响力

理论与实践协同发展

长期以往,景观行业一直以文化传统和审美机制作为主心骨。从精神培育的层面上,尽管我们深刻认同文化审美有其自身的重大价值,但随着后现代世界的开启,多元性和多样性已经成为时代的主流,而这种开放性的状况要求景观必须将视野转向更多的关注点,换句话说,景观必须迈出一尺方圆之地,而走向更广阔的境地。

生态因素的考量自不必说,无论在意识上还是行动上,从都市公园、到上百平方公里的区域规划,到上千平方公里的国家公园,这方面的社会影响力逐步显现;而在人文关怀的层面,尽管也早已认识到,但城乡建设中仍然缺少基本的社会关怀,此点在未来也将会成为影响社会的重要景观面向。

未来之景观发展,其一,完全不必捧一个而踩一个。文化重建、生态修复、人文关怀,都是发挥景观社会影响力的支架。其二,宏观的理论体系和微观的技术建造需要同步进行,理论与实践协同发展,在细部显宏愿,在高处凝点滴。


代表作品


▼2019·广州

大坦沙门户景观提升

▼2019·安徽

九华山莲花小镇

▼2020·深圳

2019前海功能环境双提升工程

更多作品请见

官方微信公众号



QIN CAO

秦操

HOPE翰博设计

董事长兼首席设计师


引导人们去尊重自然界中

的每一个生态环节

从行业角度来看,景观在公共空间中的积极作用越来越被重视,也被寄托了越来越多的“社会影响”期望——韧性城市建设、抵御极端气候,生物多样性保护、城市生态安全格局保障,历史传统保存与美育、城市更新、产业结构升级推动……

我们很关注健康公共空间景观营造的探索。景观作为一个社会中所谓的“环境”中的一部分,最直观的体现了人们对于‘健康’的实际需求以及对于自然功能的期待。

于城市居民、社会大众而言,“健康”与否,或是关于景观最直接、可感的某种维度。健康是一种重要的“自由”。健康的景观是关乎长久的、更广尺度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友好互动。

未来的景观设计和规划应当用更开阔的视野去审视服务对象,考虑更为广义的“使用人群”,将动物、植物、微生物甚至是土壤和石头都纳入到设计范围内才能打造一个完整而又平衡的生态链。只有利用景观引导人们去尊重自然界中的每一个生态环节,最终才能使人类自己受益,从而营造出一个健康的人居环境。


代表作品


▼2020·深圳

深圳东部海堤重建工程(三期)

▼2020·深圳

民法公园

▼2020·深圳

大鹏新区排牙山-七娘山节点生态恢复

更多作品请见

官方微信公众号



LI BAOZHANG

李宝章

深圳奥雅设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设计师


回到“实用与好用”

回到“务实与人本”

回到与世界语境的对话

景观是全社会的事。有一句话叫 “Landscape is Everything”,景观是所有东西的总和。其实反过来说“Everything is Landscape”更准确——所有的东西都是景观,再升华一下 “Landscape is for Everybody”是“景观是为每个人服务的”,进一步“Everybody is for Landscape”也就是“每个人都要为更好的城市景观负责”。所以,好的环境建设可以带动精神文明的提升,社会整体的精神文明提升反过来会促进环境的进一步改善。

关于对景观行业的展望,我认为中国的现代景观才刚刚开始,现代景观不以生态做基底是完全不可持续的。但是目前国内的大部分的景观设计还没有做到可持续。希望从现在开始,我们要采用生态优先的景观策略,要坚持可持续发展、低能耗、高韧性,要给景观一个更长远的尺度,而不是只注重视觉体验上的“景”与“观”,这需要一个更大的生态格局,以及一个更长远的时间尺度。

中国的城市空间,包括城市公园,还要强调“用”,也就是怎样更好地为人所用,怎样更好的为建设宜居社区发挥作用。如果,我们能将中国风景园林的情感与诗意,以及中国人对自然的解释与人本的关怀融入现代景观的实践中,我们的现代景观也许将会更“合情合理”,更“贴心”与更“顺眼”。

未来的景观一定会更注重生态和社会属性,回到“实用与好用”,回到“务实与人本”,回到与世界语境的对话。


代表作品


▼2020·深圳

南头古城

▼2020·深圳

蛇口东角头地体站公园

▼2020·洛阳

隋唐洛阳九洲池

更多作品请见

官方微信公众号



DU YUN

杜昀

毕路德建筑顾问有限公司

董事/总建筑师


在不久的将来

呈现环境系统之美

十年前,当我们谈论景观设计时,是无法脱离环境艺术和园林设计这两大板块的。当时的景观似乎是在做一件事:如何美化一个为人所接受的自然空间。如同人们欣赏完大自然的美景之后,为了寻得共鸣而将其图像化、诗歌化。这种对意象美的追求,一直让景观设计应以环境艺术还是园林为主导的争议不断。随着这几年大量传统工程设计项目将景观这一词汇纳入其功能体系,景观的美学价值才日益凸显。这样诚然有助于景观在更大范围内为社会人群所接受,也迅速将景观设计与园林设计区分开来。但是景观设计的真正目的应该不止于此,而是在不久的将来,呈现环境系统之美,比如演绎滨水空间下的生境循环系统,又比如营造城市绿地的自净系统。

这些系统的运作原理需要水利、市政等多专业的沟通合作。而景观设计的前期介入,有利于从城市和人的需求出发,把单纯解决水安全和治污的工程设计问题,转化为景观环境的系统建设问题。通过青山绿水的营造,生态公园的建设,慢行交通系统的提升,市民活动场地的增加,提升城市品牌形象,创造美好生活家园。


代表作品


▼2020·南充

南部县嘉陵江滨江公园

更多作品请见

官方微信公众号



LIU GANG

刘刚

GVL怡境设计集团

总裁


基于自然提出

场域情景营造方案

成为消费内容本身

首先,景观行业的社会影响力取决于我们如何定义这门学科。

景观学究其根源就是一门跨越不同尺度,统领着土地利用规划、土地生态规划的学科。不该将建筑,城市和景观分开来看,它们应该始终被当作一个整体。过去,景观行业主要是依托于地产的开发,主要的价值是给都市人群打造一个理想的家园。但我认为景观行业可以发挥的影响力远不止于此,它还应该对社会问题、旅游开发、生态等方面做出贡献,而且事实上它的影响力已经在加强,就像如今你会发现,海绵城市正对中国产生着巨大的影响。景观行业也在走入乡村,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随着十四五规划的实施,内循环带来空间价值升级蓝海,地产和文旅的发展走向新格局,我们也应该去寻求景观行业发展的“第二曲线”。2035的愿景目标大框架以及“双循环”模式的提出,房地产市场的机会将聚焦到城市内涵发展的城市更新、以整合资源为特征的新型地产,以满足美好生活的健康社区等产品上来。市场面上,从城市转移到乡村场域的新消费,也将带动乡村旅居的发展。

新的发展趋势下,政策的导向,市场的内循环,行业的破壁,设计的跨界,这些都给景观提供了一个脱离单纯依托地产,走向更多元领域的发展机遇,同时也让景观有机会成为主导地位去操盘。从跨专业到跨行业的破圈,破壁化带来景观行业的主导机遇。像我们的怡境文旅现在在做的生活方式旅行——璞生活品牌,希望与各行业同道共生,集合多专业人才,共创共赢。

过去,景观发生的场域主要是城市以及城市近郊,而随着发展,乡村将是新的主场。都市空间场域外延到乡村空间场域,从“种景观”到“种房子”。新时代带来情境设计的产品需求,将以景观为主导去介入,基于自然提出场域情景营造方案,成为消费的内容本身。这也是未来景观行业可以产生更多社会影响和社会共享的领域,对振兴乡村,助力乡村建设、以旅助农,脱贫攻坚等方面都能产生深远的影响。


代表作品


▼2019·西安

泾河新城环境提升治理景观项目

▼2016·西安

沣河(文教园段)湿地生态公园

更多作品请见

官方微信公众号



ZHANG LI

张莉

华设设计集团副总工

深圳分院院长


关注基于全自然要素的

大尺度景观生态系统整合

中国的景观行业已经由之前纯粹的园林和市政等小尺度景观设计逐渐发展到基于全自然要素的大尺度景观生态系统整合,涉及山水林田湖草整个生态系统的规划和设计,景观行业将在更大的尺度上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在这个过程中,景观设计师由于其对自然要素的理解及对空间尺度的把控能力,能够肩负起多专业团队协调者的角色,将其它专业知识以及研究在空间规划上进行最终的落位。从这个角度上讲,景观设计师的所扮演的角色将会越来越重要,对社会的影响也必将越来越大。 例如在大尺度的景观生态系统规划中,景观设计师可能需要协调专业有:与生态专家合作,做景观生态学的内容;与林业的同事协同,做林相修复及森林栖息地的修复;与水环境团队合作,做河流廊道的修复、碧道的建设;与水文及地下水团队合作,进行水体修复及水源涵养功能的规划;与水利及给排水团队合作,进行蓝绿系统协调规划、防洪排涝及大海绵流域的结合等等。在景观系统与总体规划(含城市规划系统)的衔接领域、与农业用地的整合领域以及在基于生态价值的大尺度规划领域,我相信景观设计师,可以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代表作品


▼2020·广东

清远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专题研究

▼2020·甘肃

兰州-“读者印象”文化生态精品街区勘察设计

更多作品请见

官方微信公众号




TIAN XIN

田辛

岭南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集团设计总监

规划设计中心 首席设计师


我们的社会影响看似扩大了

但是有两面性

这个话题不太好讨论。把所谓“景观行业”作为一个主体,身份和边界依然很模糊。现状的社会认知度和影响力貌似在扩大,但其实很浅表,跟这个行业事实上能够产生的社会价值和意义相比,有很大错位。

对于我们自己做的事情能产生何种社会价值,大多数从业人员自己都懵懵懂懂,更不要说大众了。毕竟社会价值是很抽象的,不像美学价值和生态价值,相对比较容易图像化,直观,也更符合传统认知。对于更难以言说的社会价值,我们还没有一套成熟的令人信服的话语,去跟大众解释我们为什么要如此行事。这不可避免造成很多误解。我们做的很多事情其实会对人们的生活有重大的影响,但往往淹没在对美学的评头论足里。追求美似乎也没错,但是现实会有很多两难的情况。如果为了“美”(现状很多生态实践也仅停留在一种新的审美角度)而牺牲看不见的大众的真正需求,那这种对美的追求会带来负面的社会评价。

行业内部缺乏对这个议题真正的讨论。造成的结果就是,我们的社会影响看似扩大了,但是有两面性。积极的一面当然很多。但消极的、矫揉造作的一面也很明显,大众对这个行业的误解越来越深。

展望未来,这个行业如果想获得更多的社会尊重,除了永远扯不清的美学价值讨论,和正在试图扯清的生态价值讨论以外,还需要多聊一聊社会。


代表作品


▼2020·深圳

赤石河一河两岸规划设计国际咨询

▼2020·深圳

新桥河-长流陂水库碧道建设工程设计

更多作品请见

官方微信公众号


*本文系“2020年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景观学与美丽中国建设专业委员会年会”衍生内容。点击下图了解会议详细报道▼


编辑/汪默英

统筹/周明波

CLA


CLA往期行业活动回顾

点击图片查看详情

⬆  2019 CLA年会·四川


⬆  2019 水务发展论坛·重庆


CLA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景观学与美丽中国建设专业委员会(CLA)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景观学与美丽中国建设专业委员会简称CLA,成立于2016 年底,是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下属分支机构。由多位来自生态、地理、水利工程、水土保持、建筑、城市规划、环境工程、土木工程、景观设计及新农村建设等领域的专家学者联合创办。针对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CLA提倡以景观学为应对途径,使之成为集认知与分析、规划与设计、营建与管理的科学和艺术结合学科。


景观学与美丽中国建设专业委员会(CLA)

商务合作及活动推广:

联系人:周明波

电话:010-62747826

邮件:674221088@qq.com

注:本文由景观设计学前沿授权发布,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机构所有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CSUS景观学与美丽中国建设专委会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