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晓蕾:扎根专业,拓展创新丨委员专访
系列访谈介绍
“ 三寸粉笔,三尺讲台系国运;一颗丹心,一生秉烛铸民魂。”这是习总书记对教师的高度评价。在教师节前后,CLA陆续推出了教师节特别专访,为你讲述高校教师们的故事。
本期,CLA邀请了来自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的侯晓蕾老师。一起来探讨城市更新背景下的公共空间景观微更新的途径及策略。
侯晓蕾
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教授
研究生部主任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
景观学与美丽中国建设专业委员会委员
担任北京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学术委员会专家委员、北京市街区治理与责任规划师工作专业委员会专家委员、中国建筑学会园林景观分会理事、教育部学位中心专家库专家、北京市责任规划师、风景园林期刊特约编辑、中国园林期刊审稿人、全国艺术科学基金评审专家,中国野生植物保护协会工作委员会委员等。
主要研究方向为: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与社区营造、街区更新和社区更新、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乡土景观。
主持或参与包括国家社科艺术学基金等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课题多项。
主持景观项目获得国际Ifla亚太区景观分析与规划专业组竞赛杰出奖和卓越奖,参与景观项目获得国际ASLA景观荣誉奖。
CLA:很荣幸您能接受我们的专访。能否请您简短地向CLA的读者们介绍一下自己?
侯晓蕾:非常感谢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景观学与美丽中国建设专业委员会的采访邀请。大家好,我是侯晓蕾。我来自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是一名专业教师。我的本科、硕士和博士阶段都是在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学习的风景园林专业,2008年博士毕业后来到中央美术学院任教至今,教的也是景观设计相关的课程。
近十年的北林风景园林教育帮助我建立了系统的风景园林框架,培养了我对专业的基础认知。十余年的央美教学经历促使我对专业进行不断思考和探索,拓展了我的见识和思维。我十分感恩于这两种看似非常不同的学习和工作环境给我带来的多样化体验和感受,再加上这些年一直坚持教学、研究和实践三位一体,多方面的锻炼让我能够不断思考、总结和前行。
▲ 崇雍大街公共空间商户参与式营造
熟悉我的朋友应该都知道,我的学术研究聚焦在城市更新背景下的公共空间景观微更新方面,关注城市社区和街区公共空间的有机更新以及消极空间的景观复兴设计。主要学术研究方向为: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与社区营造、社区更新和街区更新。
在该领域的相关研究拓展了专业学科边界,促进了相关学科的交叉研究,进一步明确了学术研究的特色方向。学术研究致力于运用社区营造、空间设计、景观系统分析、艺术活化和社会治理等综合途径进行参与式景观更新设计。
多年来我和我的团队专注于城市社区和街区公共空间有机更新领域,积极进行持续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以环境艺术和景观设计为切入,以社会治理和多元共治为视角,以有机更新和社区营造为途径,多学科探讨社区和街区公共空间设计的景观微更新问题。
▲崇雍大街公共空间的互动型装置设计
崇雍大街微空间景观更新:探索街区公共空间微更新
2019-2021年,在东城区政府和城管委的支持下,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十七工作室团队与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合作,参与了崇雍大街的整治提升景观设计工作。中央美院团队在设计负责人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教授侯晓蕾的带领下,于崇雍大街的街道环境中见缝插针地设计植入了30余处具有老北京特色的微花园,同时用参与式设计的理念推进商户共营、共享、共治。这些微花园均匀分布在崇雍大街的街巷空间中,每一处都不尽相同,各具特色,在为街道空间增补绿色生机的同时,为街道空间增添了老北京文化空间,在满足人们日常生活和休闲游览需求的同时,提升了街道公共空间的景观艺术品质。
▲ 可参与并融入老北京文化的微空间设计
▲ 崇雍大街上生动活泼的节点氛围营造
▲崇雍大街微花园对北京遛鸟元素的再现——“处处闻啼鸟”
CLA:我们知道研究和实践都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您对于研究与实践这二者的关系是如何把控的?
侯晓蕾:的确是这样,研究和实践都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与此同时,在高校的教学也需要占用大量的比重。在美院的这十几年教学过程中,我平均每年要承担十余门课程的教学,教学上的工作量是比较大的,也需要大量的时间付出。这些课程的范围和类型比较广。
对于风景园林和景观设计专业而言,从理论到设计到工作室教学和研究生教学都会涉及到,除此之外,还参与过建筑学相关的基础设计课程的教学,以及实际的材料结构搭建课程等。所以,对我来说,实际上多年来思考的是教学、研究和实践三者的关系,实现它们之间的三位一体。我一直在努力让自己的三个方面往一个方向上走,以研究方向为核心,采用相应的理念融入教学,运用相应的策略进行实践。这些多方面的影响让我感到非常受益。
▲ 史家胡同微花园系列
以我自己的经验和经历而言,我从2013年确定这个思路之后,就一直在往这三位一体的方向上走,其实更多的是一种坚持。我的性格虽然是比较温和的类型,但我内心有一种韧劲儿,我觉得我的一个比较大的优点就是善于学习,能够坚持。在多年的三位一体化的探索过程中,我对专业的兴趣也逐步提升,从最初的被动式思考逐步转变为主动式思考,开始自己能够把感兴趣的专业点转化为课题,越来越体会到一种从教学、研究转化到实践的收获和快乐,也越来越有信心去把这些课题做好。
我想,对于青年教师而言,处理好了这三方面的关系就会使自己的职业生涯更加清晰化。对于设计实践者而言,也要结合着研究去做实践,才能使设计更加创新,尽量做到有理论有实践。
▲ 史家胡同微花园系列——“墙根花园”
史家胡同微花园系列设计:集教学、研究与实践相结合的项目
自2015年以来,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十七工作室联合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朝阳门街道、史家社区对老城胡同片区内的微花园进行深入的研究,提出了许多优化微花园的设计方案和相应的建设管理体系,与居民一起建造多座“微花园”,把艺术和设计带入社区、带入生活,并通过展览、活动与微花园营造等方式影响更多人,让越来越多的居民和属地企事业单位通过“微花园”加入到街区共建的行列中来。
在“微花园”改造过程中,许多居民自发拆除了煤棚,清理了杂物,从此每天清晨,推门不见杂乱无序,只见花团锦簇,绿意盎然,街区环境变得更美了,生活也更美好了。如今,“微花园”已经成为了东四南街区的名片,2020年10月,“北京老城区史家胡同微花园系列2015-2019”荣获IFLA AAPME国际社区景观更新与公共健康类别设计卓越奖,获得了国内外各界的广泛关注。国际评委给出了高度评价:“该项目卓越地展示了北京老城区胡同片区的微花园微更新设计,它结合了参与式设计、水资源保护和垂直绿化,以帮助社区整体可持续更新和提升。”
▲ 史家胡同微花园系列——“组合花园”
▲史家胡同微花园系列——“时光花园”
CLA:您认为当代景观教育有什么亟需改变的地方?
侯晓蕾:我认为当代景观教育在很多方面都需要不断拓展和变革。换句话说,任何专业都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不断拓展和创新。多年来,由于我的研究方向一直关注城市更新进程中的景观设计,也一直在从事相关方向的实践探索。
因此,首先,我认为当代景观教育应该与社会和时代接轨。需要引导学生多观察社会,通过发现相应的问题,有针对性的运用专业去解决这些问题,专业服务社会;
▲ 居民纷纷投身参与式共建花墙
▲ 侯老师指导小朋友对建好的花墙进行绘画创作
其次,当代景观教育需要拓宽专业视角。传统的景观教育往往是站在景观的专业视角来探讨,但是今天的景观教育要求老师和学生都要打开视野,正视不同专业之间的互相影响和互相交叉,从多专业的角度理解景观的多样化发展和更新途径;
最后,我觉得特别重要的就是,固然大尺度的景观规划非常重要,但是我也呼吁今天的景观教育应该更多的关注小微尺度的景观设计,尤其是为生活的设计,人在其中参与度高的设计。并将其融入到教学和实践中。这样可以有效引导学生从关心和关注身边的公共空间开始,从参与式营造点滴做起,更深刻的体验和感受景观更新的重要意义。
▲ 居民小朋友们将小手印摁画在墙上 形成美丽的花朵
▲侯老师与参与社区建设的小朋友们亲切留念
玫瑰童话花园:老旧社区公共空间的参与式景观更新
常营小微绿地更新项目由北京市规划自然资源委朝阳分局联合多方举办的“微空间,向阳而生——朝阳区小微公共空间再生计划”发起,项目联合朝阳区常营乡责任规划师团队、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十七工作室侯晓蕾团队(设计团队)、常营乡社区居委会与社区居民等多方力量共同参与,发挥各方优势,有效协作以形成长期可持续的社区公共空间更新计划。
“玫瑰童话花园”主要由艺术晾晒、儿童游乐、月季花池、体育健身、社区小课堂、昆虫旅馆和垃圾堆肥装置组成,是一个融合艺术性、生态性与科学性的为老旧社区居民营造的全龄友好的社区花园。景观的设计和建设过程全程公众参与,探索了老旧社区公共空间的参与式景观更新,为生活而设计。
▲ 居民们在社区小课堂里举行朗诵比赛
▲ 集触觉、听觉、视觉等多重感官体验于一体的可游、可观、可赏的常营玫瑰童话花园
▲ 无障碍步道设计
CLA:您怎么看当今以及未来设计与其它领域的跨学科融合?如果未来更多的跨界合作产生,您觉得景观设计在这种更加注重交流的复杂环境中会是什么角色?
侯晓蕾:在我看来,当今以及未来景观设计一定会与其它领域进行结合,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会实现越来越多的跨学科融合。现在这个趋势已经非常明显了,很多景观设计师都在这个方向上作出了开拓。当前,景观设计在这种更加注重交流的复杂环境中,我认为至少可以充当两个方面的重要角色。
▲桥下空间激活艺术装置《秋叶泡泡》
一方面,在信息和科技时代的背景下,景观设计作为一个空间集合,能够将多种功能需求和多样化理念容纳其中。这就要求景观设计师需要了解多个专业的综合知识,跟得上时代的步伐和信息的发展,能够与多个专业去对话,做到多方面的交融。
另一方面,在注重人的参与性和人本主义的今天,景观设计充当一个切入点,致力于通过解决空间问题和设计目标。人民城市人人建,人民城市人人参与,在重视公众参与度的今天,景观更新和改造是一个让公众达成共识的很好的契机,可以通过小微公共空间景观的推进,逐步解决多个层面的综合问题,实现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桥下空间激活艺术装置《秋叶泡泡》
可见,在这其中,非常重要的就是社会治理视角的转变。以社会治理的视角来审视景观设计给社会、给时代、给人的生活带来的变化和影响,就能够将多个专业和多种学科进行交融,用综合的视角去解决多样化问题,将景观设计的内涵与外延不断进行拓展,让更多的消极空间转变为积极空间,推进由城市管理到城市治理的转变和进步。
桥下空间更新研究:专业拓展的空间激活实验
以景观更新的角度,连续5年带领团队对北京市高架桥桥下附属空间进行调研和探讨,分析其政策演变和相关研究,归纳其空间类型。结合现状问题,提出针对性的景观更新策略和试点设计方案。高架桥附属空间的合理利用途径探索,将为城市新增公共空间提供未来可实施的参考建议。研究旨在通过对高架桥附属空间的景观更新研究,补充城市绿地和公共空间,修补城市关系和生态环境。该成果目前已完成北京二环、三环和四环沿线调研,正向京密路沿线、京张铁路沿线等更大范围拓展。目前已完成3处试点方案设计。该研究实践有效促进了各级政府对桥下空间的相关政策出台和社会各界的关注。
▲桥下空间激活艺术装置《秋叶泡泡》
▲桥下空间激活艺术装置《秋叶泡泡》
CLA:针对“碳中和”和“碳达峰”任务目标的提出,我们景观行业可以有什么大的贡献?
侯晓蕾:对于“碳中和”和“碳达峰”等而言,我想我们这个专业的每一位从业者都一直在做着各种正向的贡献。我认为这方面的贡献不应以空间尺度的大小而论,而是以其辐射面和传播度来评判。对于设计相关的专业从业人员而言,“碳中和”和“碳达峰”更多的意义在于传播并且实践绿色生活和绿色空间的理念。
“碳中和”和“碳达峰”作为国家战略,需要我们每个人从点滴做起。多年来,我的研究和实践其实一直坚持在做一些小的空间和小的事情,但正是这些小微空间,往往都是人们生活的空间,人们身边的空间,每个人关心的空间。
▲微花园示范中心的开幕式活动现场
我经常说,每个微花园虽小,但是连点成线,连线成面,对于每个城市而言,都可能会产生辐射状的影响。同时,这种理念更是通过针灸式的生活美学设计,在被越来越多的居民所接受。对这些空间进行景观微更新,同时把这种绿色生活的理念传递给更多的人,就是我的一个专业理想。人人都是设计师,处处都有微花园。正如同我们团队的微花园2.0的开启以及微花园示范中心的参与式设计和建设,都是在让这种低碳生活的理念不断拓展和创新。
▲ 社区居民们与共建的微花园合影留念
微花园2.0&微花园示范中心: 让低碳生活设计理念传播出去
在中社社会工作发展基金会和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共同支持下,朝阳门街道办事处携手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十七工作室团队经过历时3个月参与式设计和共建,将新鲜胡同71号院闲置的中庭打造成为美丽的微花园示范中心。
朝阳门“微花园2.0”项目也正式宣告启动。“微花园2.0项目”以“1+N+∞”为工作路线,即打造一个微花园示范中心,辐射带动落地N个高品质微花园样板,通过公众参与式营造活动激发公众热情,同时为热心居民赋能,带动无穷的居民和社会力量参与微花园建设,探索东四南历史保护街区微花园绿色微更新社会治理的提升路径与模式。
▲ 微花园示范中心的可食微花园
微花园示范中心包括3个主题微花园。其中‘疗愈微花园’运用植物和景观装置调动五感,让人们在生理上和心理上得到充分的调整与放松,‘可食微花园’中种植了既可以食用又具有观赏价值的植物,通过有机种植的方式,丰富城市物种多样性,转播健康饮食的理念。
‘胡同生活微花园’则是利用生活旧物打造富有生活气息的小场景,展示胡同中的微花园生活美学。同时微花园示范中心中还运用了很多生态设计元素,比如香草螺旋花园、昆虫旅馆和蚯蚓塔,帮助提升城市中的生物多样性。其中还包括立体攀援花园等多种花园营造方式。
▲ 微花园示范中心的愈疗微花园
▲昆虫旅馆帮助微花园示范中心维持生态平衡,提升生物多样性
祝各位老师,教师节快乐!
如果您有什么话想要对侯晓蕾老师说,
统筹:周明波
采访:周明波、明 卉
编辑:明 卉
感谢侯晓蕾老师供稿
欢迎添加工作人员微信入群加入CLA社群获取最新线上线下讲座、大咖论坛、委员观点、案例分享等精彩内容
⬆ 《2021中国景观实践》作品征集
⬆ 加入我们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
景观学与美丽中国建设专业委员会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景观学与美丽中国建设专业委员会简称CLA,成立于2016 年底,是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下属分支机构。由多位来自生态、地理、水利工程、水土保持、建筑、城市规划、环境工程、土木工程、景观设计及新农村建设等领域的专家学者联合创办。针对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CLA提倡以景观学为应对途径,使之成为集认知与分析、规划与设计、营建与管理的科学和艺术结合学科。
CSUS
商务合作及活动推广:
联系人:周明波
电话:010-62747826
邮件:674221088@qq.com
· 景观学与美丽中国建设专业委员会(CL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