额,存款太多被怼了……
在退休专栏读到一条非常认真而诚恳的提问,把我给看乐了。
大意就是一哥们从 25 岁被启蒙理财以后,就一直保持着 25% 左右的储蓄率,投资理财也比较积极。现在他们已经 57 岁临近退休,账上大约有 2、3 千万的积蓄,没有负债,生活也一直很舒服。
但是有一天这哥们和同事们聊到退休计划的时候,被一同事给怼了,说他这属于「过度储蓄」,推迟享受以致错过了很多东西,以后会有这样那样的遗憾,还要面临税收问题等等。
本来哥们本人每天挺开心的,也没觉得生活里缺憾了啥,这么一怼反而弄蒙圈了,就发帖出来问,自己这种情况到底算不算储蓄过度了。(而且态度贼真诚,是真的蒙圈了那种)
这里跑题下,插个提问,大伙估计下这夫妻俩平均一个月得存下多少钱,能有现在这个数?考虑通货膨胀。我在文末附了我的估算值。
……
平时网上逛都是看大伙思考如何储蓄、财富不够怎么办,还真头一次见问自己是不是存了太多钱的。
想到理财就是追求个满足当下和投资未来的平衡,所以理论上好像确实有这种可能,如果我们只考虑未来而对当下过于克扣,偏离了平衡可不就储蓄过度了。
但是我稍微细想想,其实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儿。
养成储蓄习惯的小伙伴应该都有体会,完全靠克制和忍耐来储蓄也许能坚持 1~2 个月,但我不信有人能这么坚持储蓄十几年。就像暴力节食减肥,后面总会报复性反弹一样,完全靠自制来控制消费,后面基本都是一波报复性消费收场。
我以前总结过一个幸福感守恒公式,想要每天乐乐呵呵地,我们需要的幸福感总量其实是比较恒定的。消费少了,带来的幸福感不够了,总要从其他地方找补回来。
如果一个人能够长期把消费控制在一个比较理性、甚至在外人看来有点抠门的程度内,那不用想别,他肯定有除了消费以外获得生活幸福感的地方。只不过有些幸福感的来源,往往只有自己懂,是没法讲给别人听的,在外人看来就变成了过度储蓄。
其实我在后台时不时就会收到类似的私信——你现在储蓄都这么多,但是还在克制消费,错过了生活、不自由,bla bla……
最初我还解释两句,直到后来我发现个很郁闷的事儿。不投资、不理财的人貌似就是很难 get 存钱和投资赚钱背后的那种成就感和安全感,其实这才是大伙能够坚持储蓄的真正动力,解释不通,还不如不说了。
我之前就此专门问过很多坚持储蓄计划的小伙伴,到底是储蓄导致消费少了失落多,还是储蓄增加本金多了暗爽多,回答几乎一边倒,暗爽比失落大概 10:1。
如果生活本身不快乐,最后总要要从消费和各种其他地方找补回来,储蓄往往很难成行。
而如果生活本身很满足,比如提问这哥们每天生活挺开心的,从来没觉得自己缺憾了啥。一辈子乐乐呵呵还存了几千万,这不正好就是世俗定义的成功吗?
……
补上前面留的坑,用一辈子存下 2000 万的难度可能比大家以为的要低一些。按照之前分享过的数据,全球资本市场扣除通货膨胀以后的收益大约 6~7.5%(在 A 股做好了没准还能再高一点),就按照 7% 估算。
他们夫妻俩一个月的存款额是才每人 7300 块(按照如今的货币购买力折算的估算值)。虽然也不能说是简简单单就能实现,但其实也远没那么高不可攀不是,重点就看愿不愿意每个月存下几千块去投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