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世界观崩了,主动基金不止盈

也谈钱 也谈钱 2021-03-26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在 A 股投资必须得学会止盈好像成了一条金科玉律,你说你不止盈,别人看你就是一条绿油油的韭菜。

但开始深入研究主动基金以后,我就有点质疑这个操作了。因为主动基金本身已经有基金经理的一层判断,基金经理会根据预期进行调仓和操作,已经隐含了止盈行为。

散户止盈主动基金说起来好听,「保住利润」,但逻辑上明明更像是给基金经理帮倒忙。有个道理相信大家都懂,让一个小白和一个大牛一起干活,得到的结果很可能还不如大牛自己单干。

可惜我只有逻辑推理,一直没有证据,很多人并不信。当时我自己其实也只有 70% 置信度,原本的计划是「一半止盈、一半不止盈,试试看」。

结果最近正好在有知有行上找到了一张过去十几年的市场温度计数据。简直想哭,终于有机会量化地研究一下这个问题了。

👆 温度越高表示越高估,70 度算是市场高估,100 度是绝对高估;30 度算是市场低估,0 度是绝对低估。

我用自己在持有的三只主动基金做了测试,刚好属于不同的基金公司、也是完全不同的风格(并且三只都是不限行业、比较灵活的那种)

  • 基金 A:大盘价值风格

  • 基金 B:中大盘成长风格

  • 基金 C:择时、抗回撤比较出众

根据 2015 年行情的温度计数据,我计算了三种止盈思路,结论如下。

市场温度计达到 70 度高估止盈,回到 50 度正常估值买回。

  • 基金 A,你将错失 40 个百分点收益;

  • 基金 B,你将错失 39 个百分点收益;

  • 基金 C,你将错失 36 个百分点收益;

市场温度计达到 70 度高估止盈,回到 30 度低估买回。

  • 基金 A,你将错失 67 个百分点收益;

  • 基金 B,你将错失 65 个百分点收益;

  • 基金 C,你将错失 67 个百分点收益;

如果选择 90 度高估止盈,30 度低估买回呢?稍微好一点

  • 基金 A,你将错失 33 个百分点收益;

  • 基金 B,你将错失 14 个百分点收益;

  • 基金 C,你将错失 42 个百分点收益;

对于主动基金进行高估止盈、低估买回的操作反而错失了更大的收益。真正靠谱、有业绩的主动基金压根不应该被止盈。

虽然我只测试了 2007 年牛市和 2015 年牛市的情况,也只选了我自己喜欢的三只基金,这个测试甚至有点片面。但至少证明了一件事儿,止盈根本不是金科玉律,靠谱的主动基金,不止盈收益反而更高。

对于主动基金而言,你可以通过止盈保存过去的利润,但往往是以牺牲未来的收益为代价

……

为什么会这样?我花了一张图,主动基金止盈里面最大的 bug 在于基金经理是有超额收益的 👇,你买回来的成本更高了。

往往越是好的主动基金,超额收益越明显,止盈带来的损失就可能越大。

……

这个结果连带着把我之前的设想也推翻了,我以前还写过一篇止盈的思路——通过观察大 V 来确定止盈。现在发现,这个思路对于主动基金很可能也是不适用的。

一位擅长择时的主理人,年化 20%。

一位擅长选股的主理人,年化 20%。

妄想把两个人的观点结合起来超越 20% 的,最后得到的结果可能会大失所望,还不如分开的收益高。

这个逻辑刚好验证了两年前我给大家翻译过的一篇巴伦周刊刊载的统计,里面提到一条——由多位基金经理共同管理的基金收益反而不如一位基金经理独立管理的基金,1+1 反而小于 1

两位基金经理尚且如此。

那叫散户止盈主动基金,岂不是就等于叫韭菜和基金经理共同管理基金,而且韭菜的权限比基金经理还大,这尼玛不是搞笑吗?

高估卖出、低估买入这一套本来是从指数基金来的,但可惜对于主动基金可能并不适用,反而会让你赚得更少。

对于靠谱的主动基金而言,赚取最大收益的、可复制的思路可能只有一个——只要基金经理还在,就把它好好拿住了,请珍惜他们

……

因为自己在真金白银投资,分享的都是我自己投资的感悟和心得,而不是市场评论,所以难免带有强烈的价值偏向。为了防止误导大家,加上一段限定。

不止盈有个重要的前提,主动基金本身要够靠谱,超额收益够明显。越是靠谱的基金(经理)止盈越会起到反作用,如果基金不靠谱或者没有基金经理,比如指数基金,止盈依旧有价值。

但是话说回来,谁选主动基金不是冲着“靠谱的基金”去的呢?所以我依旧认为,主动基金谈止盈,只是一种错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