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啦,推荐本好书
不知道大伙有没有注意到一个细节,不少我们熟知的投资者都有记录投资笔记和复盘历史的习惯。比如今年年初大盘抱团泡沫破裂前,孟大一条非常经典的微博,流传至今 👇
我最近读完的《行为投资者》这本书中看到了两个非常有意思的心理实验,可以回答这个问题。
实验一
假如你请一位好朋友帮忙介绍保姆,朋友给了两个人选:
保姆一,被描述为聪明、勤奋、冲动、挑剔、固执和善妒
保姆二,被描述为善妒、固执、挑剔、冲动、勤奋和聪明
如果二选一,你会选哪个?
不少仔细的小伙伴肯定发现了,这两个保姆的形容词是完全一样的,只是顺序不同而已。
但是问问自己的第一直觉,我们依然还是有强烈的直觉,感觉第一个保姆更可靠一些。
这在心理学上叫做“非理性首因效应”——最先看到的评价会更明显地影响我们的选择,和我们昨天提到的“前摄抑制”是一个道理。
实验二
给大家 10 秒钟,记住下面 10 个词:
敌人
新年
紧张
过敏
世纪
中空
争议
开花
股票
内容
……
……
……
然后试着复述上面的词,我们能够回忆起来的词很可能是这样的「敌人、新年……emmm……股票、内容?」
在记忆一个比较长的内容时,我们会更容易记住开头和结尾,而中间的要难很多。
这两个实验证明了人的一类心理偏误,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刚刚开始做一件事儿的经历和最近发生的事儿在我们的记忆中权重最大,而过程中间发生的事儿却很容易被遗忘。
我还记得自己读过的第一本投资书,是《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但第二本却怎么也想不起来了。我现在的投资理念中依然能看到当初第一本书的影响。
我也记得自己最近读的一本书,我在重读《每周工作 4 小时》,但倒数第三本我也没啥印象了(倒数第二本正好是《行为投资者》所以占了个便宜~)
回到文初的微博——当抱团泡沫第三次到来时,绝大部分人只会关注到近几个月的凶猛上涨,而忽视了前两次抱团的惨痛结果。
所以我试着回答一下,为什么很多投资者都喜欢复盘历史和记录投资笔记?
想要从资本市场赚到钱,我们不是非要有预知未来的惊世才华,只要能比平均水平少忘却一点曾经的事实,就已经站在了有利的位置。
记录投资笔记和复盘历史的价值就在这了。
如果大伙看完这本书以后燃起了对投资笔记的热情,我这里链一篇上次写笔记 App 的文章,需要的小伙伴可以参考。
……
《行为投资者》这本书列举分析了各种投资中可能左右结果的心理偏误,并附上了相应的解决之法或者行为习惯。
而且里面还有不少好玩的洞见,投资以外也完全用得上,我印象最深的是这个 👇
有学者研究了以色列监狱 1112 次批准假释的听证会,发现了一个现象。
早饭后、午饭后,吃饱了的法官,明显比饭前饿着肚子的法官要仁慈、宽厚得多。
如果囚犯恰好在法官享用完早餐后开始假释听证会,就有65%的机会获得假释,但之后不久,这种概率开始下降,最严厉的判决是在午饭前做出的。
血糖水平也会在无形中影响人们的判断。所以哈,在读文章的小伙伴,如果以后要参加答辩、申请加薪或者谈判的时候,时间上最好选饭点以后的
作者这里还开了个玩笑:
巴菲特每天喝下 800 卡路里的可口可乐或许也是他成功的秘诀之一。
不过打算这么实践的小伙伴可以放弃了,因为我已经买了一瓶 1.5L 的大可乐替大家试过了,好像没啥用……
认知水平相当的前提下,血糖水平会影响判断结果。但认知水平还不够的时候,还是老老实实提升自己吧。
……
最后再给自己的「知识星球」带带货,平时读到一些比较有帮助的书籍和内容,比如最近的行为投资和卡片式笔记,我的思考和应用方法都会分享到知识星球中。比如这样 ↓
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戳「阅读原文」了解一下我的知识星球,周末愉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