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搬去二线了~
写这篇文章时我终于结束了来回 1000 多公里的奔袭,带着全部家当待在一座完全陌生的二线城市的新家了。
虽然各处百废待兴,十几个搬家纸箱还等着就位
还没有厨房,只是暂时把洗碗机和电器接上确保生存(太丑了,没脸发 🤣)
好些房间还没有灯,过了好一段时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没灯以后突然发现原来月亮这么亮:
但肉身和灵魂已经确确实实地到了二线。
现在想想还有点不真实的感觉。一座从没来过的城市,只是看了周边地图觉得位置很方便,看到当地人口在净流入(说明城市有吸引力,不是因为人跑光了房价才便宜),再看到当地比一线三折的房价,我们就这么杀过来。
有点像刚上大学,只是跟着学校的名字,就选择到一个新的环境重新生活。
……
说起二线,经常有观点觉得二线的资源不行,不如一线。
但我一直持相反的看法,一个城市拥有的总体资源,和生活在城市里的自己所能触达的资源是两回事儿。
如果作为一个普通人:
A:在一线只能住在郊区或者卫星城,去哪都不方便。因为高房价,在位置、户型上反复纠结牺牲,让房贷吃掉每个月的大部分收入。
B:能在二三线线自己喜欢的地段买个各方面都满意的房子,每个月还能存下相当收入用于投资,或者是储蓄应对未来生活的变化和意外。
到底谁能在需要时获得更多资源呢?
在德国这些年,我和也太一共搬过 6 次家。从一线市区到一线卫星城,再到二线。目前为止,在新家生活过 2 周以后,感觉二线最香:
在一线时,因为房价不能住在很核心的位置,加上城市规模大、资源太分散,反而去哪都不方便。最近的超市都得坐公交……
在一线卫星城,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像日常超市、医生、学校、上班这些都变近了。但因为边上一线城市的“吸血效应”,很多活动安排、大型医院、商场都会优先考虑一线城市。偶尔还是要往一线跑。
相比之下二线是最均衡的,自成体系,城市规模也比较适中。
而且我发现,当房价不再成为选择住址的障碍,生活简直太方便了。
跟超市做邻居
我和也太安家的标准是「可以步行 15 分钟到大部分日常会去的地方」,最后选在了靠近超市聚集地、距离市中心大约 15 分钟步行距离的城市边缘。
下楼过一条马路就是三家连锁超市。
德国虽然各个城市的超市价格没什么区别,但住得近一点更容易买到各种打折商品。我们已经摸清了超市打折的规律——每天早上 8 点前给临期生鲜贴 7 折标签,晚上 18 点会准时给所有面包、甜点贴全场 5 折。准时去报道
(因为买东西太方便,我又被禁止独自逛超市了,因为总能成功避开正确答案。这是我的最新成果,拆开包装的瞬间我都惊呆了
住在森林隔壁
在生活便利之外,城市边缘给我最大的意外惊喜就是自然环境了。从我家到森林走路居然不到 10 分钟,网上找到好多徒步路线都是从我家附近开始的。
很好玩的是我发现这边盛产各种蘑菇(有点像云南?)。遛狗路上正遇到一个老奶奶抱着一大捧蘑菇往家走,一个蘑菇有我脸那么大。后来还发现离我家不远就是当地的蘑菇协会。
所以昨天散步我们有意找了一下
一路收集了 17 种蘑菇品种(👇 照片都是也太拍的,是不是很有百科插图的感觉)
不过自己采蘑菇风险收益比太低了,猜对了吃不了几口,猜错了可能全家躺板板。我就学习学习,不打算尝试 😂
后来我们找到了更适合吃的目标——继当年捡板栗误捡到了有毒的马栗以后,我们找到了真正的板栗树~
刚从树上掉下来的板栗,煮完有点“树叶”的清香味(结论:味道不错,下次……可能不会再捡了
不过说了这么多,我搬家以前最渴望的点其实很简单,「从明天早上开始,我终于又能在自己家看到了初升的太阳了」。住了 1 年朝北的房子,又住了 4 年朝西的房子以后,我可太想念这种感觉了。
现在是德国 7 点多,在发文中等待日出~
总而言之,虽然这趟长途搬家真是辛苦,但感觉很值。期待未来的种种惊喜
财务自由:我的财务自由实证之路
投资笔记:十年之约,躺赚不难
抵御风险:8 月保险最推荐
干货汇总:财务自由路上应该了解的每一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