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罗卫东 | 郁郁乎文而从周

罗卫东 来英书院 2022-07-15





本文为《跟随陈从周先生品园》一书序言,该书即将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




陈从周先生(1918-2000)

中国古典园林毫无疑问属于国粹。

中国园林,在外行眼里,只是一些花草树木亭台楼阁榭轩山水等物理元素在空间上的集成,其实它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集中载体。一座典型的中国园林,从选址、结构、布局,到各种建筑元素的规划与样式,乃至隐藏在背后不可目见的造园工艺,皆是中国文化借以说话的“语言”,至于分布其中各处的刻石楹联书画就更不用说是直接的文化符号了。不仅如此,中国的造园活动涉及到政治经济科技社会及地理环境资源生态等的各个方面。在某种意义上说,再没有一种文物像中国古典园林那样,如此全面、系统和直观地展示中中国古代文明的博大精深。

杭州郭庄

苏州拙政园

中国园林

然而,今天的人,即便是文化人,又有几个能够读懂这种语言、理解这种文化、欣赏它传递的至精至妙的美与善呢?!

正因为,中国园林是中国文化的全载体,要读懂它、理解它,必须要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素养和学术造诣,在学术分科十分严格的时代,每一个行业的专家学者大概也只能讲出其中的一个方面,要融通各方,还需要有異稟、有学养、有情怀的通才。

陈从周与张大千

陈从周与梁思成

陈从周与贝聿铭

已故陈从周先生正是这样一位罕见的园林通才。在我看来,陈从周先生远不只是学者,而是一位继承了中国古典文人的气节、品格、学识的集成型文化人,他既是大师级的中国古建筑学家、中国园林艺术大师,又是中国一流的散文家、诗人、画家、书家和昆曲鉴赏家。一方面,他是严谨治学、笔耕不辍、著作等身的教授,另一方面又是资材卓异、美感超拔、训练有素的书画家,从终其一生的书画作品中,我们不难看出他那非同凡响的艺术天赋。

陈从周先生书画作品

陈从周先生是浙江省杭州市人,1938 ——1942年在浙江大学前身之一的之江大学文学部中国语言文学系学习,1949——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前,经之江大学建筑系系主任陈植教授推荐,任之江大学建筑系副教授,讲授中国古代建筑专著即宋朝李诚写的《营造法式》。 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后,之江大学终止办学,其中大部分系科并入浙江大学,但建筑系划给同济大学,于是陈从周只好去了同济大学。

先生终身以教书育人为职业,讲授的主要是《中国建筑史》、《营造法式》和《中国造园学》三门课,他除教博士生、硕士生和本科生外,还有学校专门指派的特别任务,即指导外国留学生和进修教师。他为了讲好每一堂课,就必须使教学和科研相结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为了扩大学生的实际知识,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积累实践经验,他经常带学生到校外实习。假期里他经常带研究生、青年教师和外国的进修教师外出调查研究、指导考察、收集资料,发现并解决很多实际问题。

《营造法式》

1978—1979年,他应邀赴美,为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建造了 “明轩”。这是我国近代以来在海外建造的第一个中国园。中国园林之美立刻轰动了整个纽约市,并吸引了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学术界对中国园林艺术的关注。“明轩”的设计和建造是中国造园史上一件意义重大的事,也是陈先生一生中闪亮的高光时刻,陈先生的影响借着“明轩”从中国走向了世界。


明轩局部

明轩全景

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各个大中小城市为了发展经济,计划把本地建设成为历史文化名城,开发旅游经济,都纷纷邀请陈先生去帮助本地区寻找、发掘历史文化遗址,设计并修复原有的古建筑、古园林和风景区,因此,陳先生的足迹遍及浙江、上海、江苏、福建、江西、安徽、山东、广东、广西、云南、湖南、湖北、河南、河北、山西、辽宁、北京和香港等十八个省市区,收集了大量的资料,写了四百多万字,出版了二十多本著作,他写的作品都整理编辑在已出版的十三卷《陈从周全集》。

陈从周代表作之一《说园》



《跟随陳从周先生品园》是浙江大学“陈从周研究课题组”的老师们在编辑《陳從周全集》后合作撰写的。在宋凡圣教授的主持和带领下,课题组各位成员通读了先生的全部作品,对先生的了解、理解和敬意益增,因此就萌发了合作传播陈先生学问的强烈愿望,希望能够让更多的人分享陈先生学术上和社会服务方面的巨大贡献。

据统计,全国范围内,经陈先生调查考证、设计修复、赞扬推荐、抢救保护的古建筑、古园林和自然风景区共有一百三十二个。当年,陈先生为了寻找这些文物古迹,不怕艰难困苦,经受风吹雨打、忍饥挨饿,坚持在荒山野岭、坟堆瓦砾中搜索;为了修旧如旧,他日以继夜、废寝忘餐,从正史、地方志、多种野史以及各种资料中对比考证;为了查清和研究这些具有较高文化和艺术价值又濒临倒坍的文物古迹的建造年代,他不顾自己生命危险,亲自爬上摇摇欲坠的塔顶或屋顶;为了抢救和保护正遭人为破坏的文物古迹或自然山水,他不畏强权、不顾个人安危,挺身而出据理力争。先生晚年的喜怒哀乐都是围绕着“园”转的,先生把自己的生命与中国园林的生命紧紧地绑在一起。

课题组的老师们在陈先生精神的感召下,决定沿着先生当年走过的路,踏着先生的足迹,走访这十八个省市区内的一百三十二个园。他们边采访边欣赏、边采访边品评,大家除了品味园史、造园技艺和园景外,都被先生深深地热爱祖国山河、热爱中国文明,并自觉地、执着地以继承和弘扬祖国的传统文化为己任的崇高使命所感动。这本书不但介绍了先生所修复园的历史和它们的价值,以及它们与先生的关系,而且弘扬了陈先生这位当代中国的古典式士人胸怀爱国之情、笃行奋斗之志、勇担使命之责、实践报国之行的优秀品德。

陈先生的大名,在我读大学时就如雷贯耳了,可是他健在时,我从未有机缘亲眼目睹他的风采,亲耳聆听他的教诲,而等到结识他的故交亲属门生时,先生已经故去多年,这也是令我深感遗憾且无奈的事情。不过,后来我和陈先生的高足蔡达峰教授等有识之士一起努力促成《陈从周全集》的编辑出版,推动关于陈先生的研究,期间接触到的人和事,了解到的历史,让我对他有了内在的深入理解,更觉其道德文章之伟大,也让我的遗憾稍有缓解。

《跟随陈从周先生品园》一书既从一个新的角度展示了中国园林的美,也展现了中国老一辈文化人的理想和品格魅力。

是为序!

 

罗卫东

2018.9.4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