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罗卫东 | 山水契阔--缅怀陈桥驿先生

罗卫东 来英书院 2022-07-15



本文为《陈桥驿全集》序言。《陈桥驿全集》由人民出版社于2018年出版。



著名历史地理学家陈桥驿(1923-2015)

  2015年2月11日上午11时16分,陈桥驿先生安祥地辞别了人世。我接到陈先生亲属的报告后,立即赶去医院的病房,眼前的一幕让我难以忘怀,陈先生安详地躺在病床上,两颊依然泛着浅浅的红润,身体还有余温,仿佛刚入睡。我总觉得过一会他就会醒来,用那标志式的绍兴口音普通话与我谈天说地。然而,这当然是不可能的了。他离开了自己心爱的书房,离开了一辈子浸淫其间的学问,驾鹤仙去。陈先生长女陈可吟告诉我,几天前,老人身体出现状况,住进医院,临行前还手不释卷,书桌上还铺着正在写作的稿子。我朝着这位既可敬又可爱的老人的遗体,深深地三鞠躬。几天以后,陈先生追思会在杭州殡仪馆举行,应亲属的请求,我不揣浅陋做了一副挽联,并撰书,上联:“吴越骄子山水契阔治郦以精终为巨擘”,下联是:华夏逸才古今捭阖从性而游安归道山”,横批:“隐德垂芳”。这基本上表达了我对先生的认识,也说出了不少人的心声。

1978年10月,我进入杭州大学经济系读书,不久就知道了陈先生的大名。从同学们那里听说当时的地理系有一位传奇式的先生,学问精湛,能用英语和日语授课。由于刚经历过十年浩劫,恢复高考以后的大学,师资奇缺、百废待兴。像我们这样的系科,师资队伍残缺不全,很多重要的课程只能外请其他学校的老师来顶一阵子,好老师更是稀罕得很。传说中陈先生这样的名师,令我们十分仰慕,也因此十分羡慕地理系的学生,期盼着将来也有这样的运气能够求教于陈先生。我学的是政治经济学,自然无缘成为陈先生的弟子。1982年我本科毕业留在本系当老师,陈先生的长婿周复来先生恰好是我的同事,后来成为很好的朋友,由于周老师的引介,我得以与陈先生相识相交。

由于学科的差异,我对陈先生的学问只能通过历史地理学同行对他的评价来了解和判断,但是对他的处事之道,却有些深切的也是与日俱深的感受。三十多年时间里,他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刻的,有四点。

一是正直不阿。这原本是我国自古以来士人的本色,但因历次政治运动,让很多学者噤若寒蝉,风声鹤唳,不仅涉及政治的事务,而且在学术方面为明哲保身而多取模棱之态。相比之下,陈先生虽历经磨难,仍不改学者的本性,臧否人物、针砭时弊,实事求是,毫不姑息。对学术方面的草率和马虎,他更是深恶痛绝,必欲尽除此风而后快;

二是以学为乐。在他的生命里,学术与生活是浑然一体、不能须臾分离的。学问已然融入了他的整个生活,除了吃饭休息,他的一切时间和注意力都是围绕学问这个中心活动来分配的。看书写作自不必说,接待访客和出席各种会议仪式,话题也都是学术上的事情。一箪食一瓢饮,以学术为生,以问学为乐,学而不厌、乐以忘忧;

三是奖掖后学。陈先生奖掖学术后进的风范和胸怀,相信很多中青年学者都印象深刻。无论多忙,后学晚辈向他请教学术,作序题跋之类的事情,不论是否自己的门生,有求必应,对于求学之人,有教无类、诲人不倦。对待学术界刻苦勤奋、好学上进的年轻人,陈先生宽容、可爱、慈祥、通达的性格可谓表露无遗。

四是宠辱不惊。一生历经的坎坷无数,他没有气馁和消沉,也不怨天尤人,不坠学问之志。后来获得各种荣誉,即是获得那些学术界视若至宝的巨大学术荣誉,他也是云淡风轻,不为所羁。可以说,他的生命已经进入了随心所欲、物我两忘的自由境界。不仅令人敬佩而且让人羡慕。

由于陈先生既不申报项目,也不主动报奖,体制内的所谓的“资源”,他没有享受多少,甚至,这么一个大学问家,在学科分割的体制下,都不是博士导师,不能指导博士生。很多人同行都为陈先生惋惜,为历史地理学学科惋惜。但话说回来,也许正是由于陈先生对所谓的现行学术体系一概不理,心无旁骛,只管按照自己的兴趣和理想专心治学,才得以避免在那些非学术的事务中无谓耗费时间精力,也才有精品力作的不断问世。“塞翁失马,安知非福”,当今的中国大学有多少冠以博士导师头衔的学者,可是其中又有几人可以比肩陈先生的学问,有那么多的学术成果、那么大的学术成就呢?!

陈先生过完八十大寿不久,人民出版社就筹备出版他的全集,对此学校是十分重视的,我本人更是愿意积极地促成这件事情。历史上的国立浙江大学史地系曾经名师云集,张荫麟、谭其骧、张其昀等一代名家都曾经任教于此,该系因学科设置中坚持将历史学科与地理学科打通,创设了极具特色的课程体系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培养了大批杰出的人才。长期长校浙江大学的竺可桢先生不仅在物候学、气象学领域贡献卓著,在历史地理学领域也造诣很深。由于1952年我国进行高等教育结构大调整,浙江大学的相关学科被分解并入到国内其他的学术机构,谭其骧先生也被迫调离。陈桥驿先生作为后来浙江大学历史地理学科的掌门人,事实上延续着史地系的血脉。由于各种原因,与历史地理学界的其他几位大学者相比,陈先生的授业弟子偏少,尤其是因为他未曾指导博士生,很多学术界的青年学者想得其真传而不能如愿,因此,出版他的全集就显得更加有必要、有意义。

感谢人民出版社的张秀梅女士,感谢陈先生的亲属周复来先生、陈可吟女士以及范今朝等陈门弟子,他们为文集的编辑出版投入了很大的时间和精力,倾注了很多心血。

学术之道在于日积月累、薪火相传,相信陈先生文集的出版定能嘉惠学林。

是为序。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