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罗卫东 | 梅雨天,毕业季,临别之际,再絮叨几句

罗卫东 来英书院 2022-07-15



按:每年的毕业季,总有千言万语要对即将离开校园奔向社会的同学们说……。




临近毕业的一个月里,整个校园笼罩在交织着毕业的快乐和离校的伤感的特殊氛围中。

在大学里,似乎再也没有一件事情能够像毕业离校那样把你们的笑声和哭声如此频繁地连在一起的了。在求是园的每一个角落,都有你们踯躅的身影,你们是那样地想留住关于这里的每一个记忆,不论是快乐的、忧伤还是痛苦。你们百般不舍,不遗余力,想让这一切定格,变为永恒。所有这些,我感同身受。看到大家的笑脸,我也会油然而生出一种混杂着欣慰和忧伤的感受。

是啊,四年前,你们刚踏进校园的那种青涩、纯真还历历在目,过几天我们就要离别,再见面时,大概已经记不起你们曾经如此青春、激情、满怀憧憬的脸。甚至,你们其中的某些同学,我这辈子也许再也不可能见到。关于求是园里的相遇相识相知,大概只能以模糊的印象在彼此遥远的记忆中一闪而过……。

你们是如此地善良和可爱,如果以理想和浪漫的态度来看待毕业,难免会有一种内心的痛楚,是由惆怅、伤感、遗憾甚至有一丝懊悔共同调制而成的痛楚。每一个同学和室友,在这个时候都是那么地好,学校的每一个犄角旮旯,现在看来都是那么地美,同学老师所说的每一句话,都能那么地拨动心弦。总之,一切的一切,难以割舍。我相信,这种强烈依恋不舍的情绪会在未来几天里萦绕着你们。

可是,无论如何,你们中的大多数人都不可能在自己读书的大学里待上一辈子,即便此生都在大学里工作和生活,这所大学也不会再给你们读书时代的那种感受。你们必须与大学说再见,就像将要飞上蓝天的雏鹰必须要与父母营造的温暖的窝说再见。

这是成长的必然!

毕业典礼上,老师、校友代表和校长都说了很多提醒、勉励和鼓劲的话,言之切切,今犹在耳,他们说得全面说得深刻说得生动,基本精神,我都同意,不再赘述。

在这里,我还想以一个在大学学习工作40多年的前辈的身份,再絮叨几句。

第一、人类这种生物,受制于自身的生理局限,永远都不能准确地预测世界的未来。对于已经发生和即将发生的各种重大的变化,我们即使天赋异禀,竭尽全能,也无法准确全面地预判和因应。我们真正能够改变的只有自己,我们真正可以期待的变化,正是那种依靠自己的力量而推动的变化,在这个意义上,世界是被人创造出来的,你们可以成为创造新世界的人;人也是被自己创造出来的。这正是我们与那些生物界的近亲们的根本区别。人类历史上那些伟大的英雄和贤哲都向我们昭示了其中的道理。即使我们不能改变客观世界的必然,我们然可以改变自己以适应世界的“变化”。所以,我首先希望的是,作为意气风发的年轻人,你们应该怀抱一个属于自己的理想——一个通过改变自己来改变世界的理想,一个通过创造世界来创造自己的理想;即使世界已然无法改变,我们还是能够改变自身来调适与它的关系,使自己的生活具有品质和尊严感。

第二、我们不应该始终追求简单的世俗意义上的成功,而应该追求符合最大多数利益的个人目标,应该追求与好社会的要求相一致的个人幸福。人的快乐有三个层面:感官的、德性的和知性的,三者之中,越到后面,离开永恒越近。感官的快乐稍纵即逝,非不断重复不能维持,它的强度呈现边际递减的生物学特征;德性的快乐已经能够超越了感官的束缚,苏格拉底曾说,未经审视的生活不值得过,所谓德行的快乐依然经过了初步的审视不仅值得过,而且会有欣慰和坦然,会有深深的无愧于人的自足感;知性的快乐是最可靠和永久的。“朝闻道夕死可也”,孔子的感叹很有内涵。

教育,特别是大学教育应该让你们能够超越单纯感官快乐的追求,具有道德审视的勇气,也提供追求知性快乐的可能性。求是园走出去的你们应该在未来的历练中找到追求稳定而恒久之快乐的秘诀。

第三、正如短跑取胜的关键是反应力、爆发力,短期的成功,要靠机敏和即时的表现,但是人生的竞赛就像是跑一场马拉松,最终胜负取决于对目标的执着、耐力和顽强的意志力。可以争一时之长短,有时候必须要争一时的长短,但是绝不可以陷入一时的长短而不知自拔。失败一次或者数次的人生太正常不过了,大多数人都是屡战屡败的,但笑到最后的人总是理想坚定、目标明确、百折不挠的人。一个人只要不放弃,总会有收获,只要想改变,任何时候都不会晚,齐白石、黄宾虹、张大千晚年变法,艺术大放异彩,这是艺术史上的佳话。你们年轻,不可避免地会犯错误,会走弯路,但是知道自己错了也不要太着急,冷静下来,分析原因,调整方案,重新出发呗!

第四、每一个人要想安全地生活,总要通过艰苦的训练,在某个领域形成自己的独特优势。没有门槛的职业是最危险的职业,需求再少,只要有门槛,你就是安全的。所以,要脚踏实地、持之以恒地训练、积累自己的专业技能。职业本身高贵和低贱的差异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大,但一个人对待职业的态度有着天壤之别。大学学到的只是一些基础的道理,专业训练还有待于今后继续强化。记住,只有身怀绝技,才能绝处逢生,自己有绝活,人生的安全感和自信心才有根据!

第五、人和人,就其作为人的本质而言,是平等的。你们千万不应该因为自己名校毕业的历史,就有高人一等的心理。每个人都有存在的特殊理由和依据。无论对己对人,都要有平常心。功利地说,世事难料,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今天你高他低,明天他高你低也未可知,所以,绝不要歧视他人之举。其实,对他人的宽容和尊重,也会变成你心底里的快乐。

第六、人类正确的感觉、认知、行动总是建立在我们健全的身体功能基础之上。人是生物,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目前尚无法扭转。虽然你们如此年轻,浑然不觉自己身体的限制,衰老和死亡离开你们似乎很遥远,但其实很多事情都是以意想不到的方式突如其来的。身体的疾病也是如此。从现在起就要关注自己的身体机能。“生命在于运动”这句话虽然不是对所有的人都适用,但我们人类从非洲大陆向世界各地繁衍,都是依赖肌体的运动,人类一时半会也来不及进化到不靠运动和营养而有高性能肌体的地步。老生常谈,营养、劳逸结合和喜爱运动是身体正常发挥机能的保证。这一点,作为父辈,作为过来人,作为曾经的青年,尤其要对你们强调。你们不为自己考虑,也得为亲人爱护自己的身体。切切!

第七、养成良好的学习、思维、生活和工作习惯,这会使自己终身受益。一些成功的人一辈子能够做出多个方面的巨大贡献,除了其与生俱来的才华,最重要的还是后天良好的习性。如果有了正确的判断,那么执行力是关键,浅尝辄止、一曝十寒、半途而废等等这些习性,是职业的天敌,也是人生的大忌。它们会令人一事无成,信心尽失,抱憾终身!

第八、在人类的所有德性中,仁爱、正义和审慎这三样总是最基本的,不论社会如何变化,也不论你遇到什么样的人,你自己的德性就是你的处境。社会的情况自然远比学校复杂,人性的表现也远比单纯的学生更具多样性,但有三主德支撑,则可以不变应万变。

最后,但并非最不重要的是,虽然离开学校了,书还是要继续读的,不仅要读,而且要多读,博览群书,尤其是要多读好书。其中的道理被人讲了千万遍,我以前也在其他地方讲过了,这里不重复了。

以上这些话,有的是老生常谈,有的流于空洞,拉拉杂杂、唠唠叨叨,也许有些烦人。但亲爱的孩子们,作为老师,我是如此渴望着你们能够过上真正快乐的生活,总想一股脑儿把自己认为重要的都告诉你们,不论对错,毕竟用心良苦。但愿你们能够理解我此时的心情。

你们从这里走向天南海北,物理空间阻隔着我们的交往,但是我们在网络空间里面的交流丝毫不受限制。想学校了可以多上朋友圈看看!这里有学校重大活动的报道,有老师和同学们的行踪,有继续留守的同窗对你们的牵挂。

求是园永远是你们的家,你们爱学校,矢志不渝,学校爱你们也是理所当然。学校是你们魂牵梦萦的家园,你们任何时候想回来,她都张开怀抱、热烈欢迎!

为了帮助你们更快地适应离开学校以后的工作和生活,母校建立了覆盖全球的140多个校友会,有热情的学长为你们解疑释惑,为你们分担忧虑,为你们架桥铺路,在这里可以找到另一种家的感觉。

再见了,孩子们,祝你们未来的日子过得精彩!



又:

文中的图片就不一一标注了,什么季节、什么地点,你们肯定都说得出来的。原来在身边的风景,现在都沉淀在心里,这样的感觉也不错!


推荐阅读:

罗卫东 | 大学的建筑该是啥样

罗卫东 | 竺可桢为什么伟大?

罗卫东 | 论“我们”

罗卫东 | 尔听斯聪

罗卫东 | 我与杭州四十年

罗卫东 | 论“事情”

罗卫东 | 《上学记》读后

罗卫东 | 为什么要读经典?(新)







欢迎关注来英书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