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书推介丨胡蓉《元代東遷色目作家研究》

太史政 西北学
2024-09-15

作者简介

胡蓉,1969年生,河北邢台人,文学博士。曾求学于西北民族大学、湖南师范大学,访学于南京大学,现为甘肃政法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化、西北民族文献,主持或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教育部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等各级项目二十多项,涉及元代东迁西域作家、敦煌民族史,唐代和金元时期的冀中南文化等,发表论文五十余篇。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0-12

字數:277千字 

定價:118.00元

内容简介

本书在前贤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敦煌文献、碑铭、墓志、家谱等新出土文献,探讨了东迁色目人的西域文化背景及其历史渊源,色目作家的创作情况。以大都不忽木家族、贯氏家族、廉氏家族,中原崇喜家族、马祖常家族,福建王翰家族为例探讨了色目家族文化文学的发展演变,揭示了色目家族东迁后家族文学创作水平从低到高的发展过程。本书还探讨了色目作家文学创作的地域特征,阐述了色目作家与元代理学的关系及其对元代文坛的关系。 目  录

第一章  西风万里:元代色目人的源渊 (1)

第一节  元代色目人之族源(2)第二节  色目人的西域文学渊源(15)

 

第二章  元代东迁色目人与色目作家(21)

第一节  元代色目人与色目作家(21)第二节  色目人诗文创作的基本状况(26)

 

第三章  元代碑铭与东迁色目文化家族(36)

第一节  与色目作家相关的元代碑铭(36)第二节  相关色目家族基本状况 (39)

 

第四章  不忽木家族文化以及元大都色目作家的双语创作(52)

第一节  不忽木家族文化(53)第二节  不忽木与燕赵文化(61)第三节  崾蠖等人的双语创作及其历史原委(67)

 

第五章  元大都贯氏、廉氏家族与贯云石(85)

第一节  北庭贯氏、高昌廉氏的家族文化(85)第二节  转益多师 (97)第三节  地域迁徙对贯云石诗风的影响(102)

 

第六章 《述善集》与濮阳唐兀崇喜等地方作家(110)

第一节  以“善”为中心的家族文化(113)第二节  崇喜家族理学文化形成的原委(123)第三节  崇喜等人的文学创作与元末文坛(135)

 

第七章  中原作家马祖常及其家族文化150)

第一节  马氏家族文化(151)第二节  家乡文化与早期诗风(154)第三节  延祐北上后诗风的转变(167)

 

第八章  从河西到东南——西夏遗民王翰(那木罕)(176)

第一节  西夏遗风(177)第二节  王翰本土化特征(185)

 

第九章  色目作家创作的地域特征(200)

第一节  色目作家与地域文化(201)第二节  色目作家创作的地域特征(203)

 

第十章  色目作家在元代文坛的地位(221)

第一节  色目作家的发展分期(221)第二节  色目作家在元代诗坛的发展(226) 

 

第十一章  色目作家的理学思想(243)

第一节  元代学术的发展(243)第二节  色目作家与元代理学(249)

 

附录一  色目作家活动系年(268)

附录二  相关色目家族碑铭墓志(282)

后 记 (348)

胡蓉的著作《元代色目作家研究》经过多年打磨,终于要面世了。这是一部建立在对中原文献与西北特有文献深入考察的基础之上,站在元代文化与文学对中华文化作出巨大贡献这一学术高度,对所涉及的问题进行精深考察,审慎思考,得出了诸多有价值的结论,富有新意,因而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著作。新著出版,是对元代文学研究的重要贡献,它会深化或更新人们对相关问题的认识。

胡蓉原在河北的邢台学院工作,已经是副教授,关注历代文学批评理论和冀中南地区的区域文化研究,完全可以轻松、安逸的生活了。但她热爱学术,有志于元代文学的研究,我便推荐她到西北民族大学高人雄教授那里攻读博士学位。到西北读博,对胡蓉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机缘,使得她能在元代文学研究中独自开辟一片新天地,因为在那里,可以对元代诗人队伍中的“西北子弟”即色目诗人有更真切的了解。

学术研究,从来就有高下精粗之别,但不是说地位高的学者就做得高精,而是说,研究者既要有高远之见,又能下精深功夫,考察文献,思考问题,如此才能做出高而精的成果。学术界的走向有时候难以捉摸,原本不太受关注的民族文学研究,一段时间热闹起来。人们找到历史上的一些非汉族作家,不管其家族已经在中原生活多少代,他身上还有没有其本民族的因素,只管拿他的作品,做一番解读,说是体现了少数民族特色,其实这些“特色”,同样体现在中原诗人作家身上。不管文章有多少客观成分,只要“创新”了,文章能发表就行。这样的文章,每看每奇怪,很多所谓的民族特色,根本就是无中生有,起古人于地下,他本人都不会同意,为什么要强为之说呢?更令人难以接受的是,研究古代的各民族文学,本应该考察多民族及其文化如何众派汇流,形成整体的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但有的研究却致力于发现那些根本就不存在的所谓“民族特色”“民族意识”,不是考察各民族如何融入中华民族,为整体的中华文化作出了什么贡献,而是着意从古代文学中寻找所谓的民族独特性甚至独立性,如果这些是真实的存在,研究也是需要和必要的,但往往却是强无作有。这样的所谓成果,既没有高远的学术眼光,也没有依据可靠文献下深细的考察功夫,主观先验地认定某人是“少数民族”,推论出他的某种“民族特色”。如此成果,不管作者是什么人,不管做得多么漂亮,听起来多么惊人,都难称“高”“精”。与这种以主观假设为前提的成果相比,胡蓉的研究,视角独特,材料扎实,结论客观,值得赞赏。

前些天,我在接受《中华读书报》采访时说:“元代是中华民族精神共同体形成时期,而文学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是元代文学的独特价值,也是我们今天研究元代文学独特的意义。中华民族精神共同体之形成,决不是中原文人可以独立完成的,西域各族士人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从这一意义上说,研究元代文学,不关注西北,不高度重视色目文士的贡献,一些重要的问题,就说不清楚。而要对色目诗人作家有充分的了解,对上述问题作出清晰的说明,不身在西北,不以色目人的文化视角审视,就不能从他们的家族背景和文化根源上进行解析。所以说,胡蓉到西北读博,对她的学术研究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机缘。她到西北,研究元代东迁色目家族及其代表性文人的创作与文化文学的贡献,这是一个聪明的选择。胡蓉能虚心学习西北地区的历史、文化、民风,又深入学习敦煌学,利用敦煌遗书中多种文字的文献,以及西北地区的碑铭、墓志,还有研究对象的家谱等,这些在中原难得见到的重要文献,对元代东迁的色目家族及其族源、原本的文化与文学状况、接受汉文化的途径与进程,分别作了个性化的考察。所考察的,主要有大都不忽木家族,大都贯氏家族,大都廉氏家族,光州马祖常家族,濮阳崇喜家族,福建王翰家族,福建偰氏家族等。这些家族,进入中原的第一代都以军功起家,经过三四代,转而以文事著称,这一点是共同的,即元人戴良所谓“遂皆舍弓马而事诗书”。而各个家族原本的文化状况,影响着他们接受汉文化的进程。胡蓉既占有了材料,又下了功夫,对这些问题,都作出了具体可信的描述。这些家族的第一代,以武功与政事著称,如不忽木家族的海蓝伯,廉氏家族的布鲁海牙,贯氏家族的阿里海牙,马祖常家族的月乃合,崇喜家族的唐兀台,王翰的曾祖武德将军。第二代是由武功转向文事的过渡,大部分家族的第二代已经有了较高好汉文化修养,但多未在文坛崭露头角,除不忽木的散曲创作有较高成就外,其他如贯只哥、廉希宪、合剌普华、马世昌、闾马,文学上都还无可称道。而第三代则完成了由武功向文事的转变,这一代人从小生活在汉地,与汉人杂居,拜汉族的饱学之士为师,与汉族文人学士交往,受到汉文化的濡染,开始崛起于文坛,如贯云石、巙巙、廉惇、马润、崇喜之父达海、偰文质等。第四代则承袭了家族尚文的传统,但却赶上元明易代,成了元遗民,如王翰等。在著名的色目作家中,不忽木、贯云石、廉惇是其家族进入中原的第三代,马祖常、唐兀崇喜、王翰、偰玉立、巙巙和回回则是第四代。

清人赵翼评元好问诗的特色,究其形成的原因,曾有“此固地为之也,时为之也”(《瓯北诗话》)之论。影响一个作家风格的外部因素,大致不过时与地两端。色目家族迁居地的自然与文化环境,是影响其诗文风格风貌的直接且重要的因素,这一点,胡蓉也作了具体考察。燕赵文化之于不忽木家族,江淮文化之于马祖常,闽南文化之于王翰家族,都有深刻的影响。这使得色目作家的文学创作带有鲜明的地域特色。由色目作家东迁后居住地的南北分布,可以为这些诗人作家风格的差异作出合理的解释。马祖常诗文体现的中原气派,廼贤诗的东南灵秀,都是他们居住地的地域文化滋养而成,也与当地自然风物相关。马祖常的朴实敦厚,以及他对中原学术涵养之深,甚至博得了文宗皇帝“中原硕儒唯祖常”的赞誉(《元史》)。

研究元代色目人及其家族对汉文化的接受,进而关注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贡献,不能忘记他们的色目人身份。在元代,由于色目人的身份优越感,他们看重其民族身份,因而也重视且维护其本族文化。色目文士及其家族,在接受中原文化的同时,保持其自身文化特色,才是色目士人之所以为色目士人的基本属性。正是由于他们在接受中原文化的同时,没有完全丢弃自身的文化,在大中华文化中,才显示了他们独特的价值。他们贡献了富有特色的作品,才能彰显了他们对中华文化的直接贡献。胡蓉这方面的考察,是客观的,绝不同于前文说的那些强无作有的发掘。与此相关的一个问题,是元代“双语作家”的研究。元代双语作家(诗人)的概念,不是胡蓉提出来的,在胡蓉之前,已经有相关的讨论,但真正用元代色目作家的存世作品将这一概念落在实处,是胡蓉的贡献,她还发表了这方面的论文——《元代畏兀儿双语作家考屑》(《民族文学研究》2016年05期)。她说:受到元代政治、宗教、民族、文化、语言等多种因素的交互作用,巙巙、安藏、必兰纳识里、迦鲁纳答思等一批双语作家应运而生,成为元代这一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历史上双语作家现象并不鲜见,但在元代特别突出,双语作家的产生与元代佛教播迁密切相关。元代双语作家不但存在而且具有一定数量,如果研究者不身处西北,没有对西北文献特别是敦煌文献的利用,这样的成果,难以取得。这是胡蓉对元代文学研究的一个贡献。

胡蓉这著作是在其博士论文基础上修订完善而成她的博士论文从选题的确定、中间的调整、预答辩到最后的答辩我都是参与者答辩后经修订完善又有很大提升如果现在要我再给她一些建议那么可以进一步关注色目家族的姻亲关系,以及汉人女性在家族文化提升中特殊而巨大的作用对于色目家族及其代表文人对理学的接受从伦理观念与心性学说两方面去考察他们接受的主要是理学中的伦理观念他们发扬和维护中原文化的贡献也主要在伦理观念及其实践方面。如此论述,会更客观和清晰。我也期待胡蓉对相关的研究继续推进,作出新的学术贡献。

查洪德2020年7月31日

后 记

新型冠状病毒肆虐全球的庚子年注定难忘,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到西北学习有六年了,岁月流走,砥砺琢磨,这本书终于要出版了。

上世纪二十年代,陈垣先生的《元西域人华化考》从宗教、文学、美术、礼俗、女学等各个方面论证了元代西域人在中原地区的发展情况,开启了学界对于元代西域作家群体这一课题的研究,近三十年来,萧启庆、杨镰等多位学者继续推进,筚路蓝缕。我对此课题的关注始于2014年,2016年依托邢台学院申报教育部项目,本书是2016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文学地理学视域下的元代色目作家群研究》(编号16YJA751007)的研究成果。

西北地区民族文化的研究与中原汉文化的研究是两条不同的脉络,西北文史的研究需要中原与西北两线作战。元代色目文人从西域东迁至中原各地,以西域、中亚视角进行研究,需要涉及史学、宗教学、文献学、语言学等学科,困于学力,每一步推进都需要艰辛的努力。 “观天下书未遍,不得妄下雌黄,不可偏信一隅也。”(《颜氏家训》)遍观天下书,不妄下雌黄,不偏信一端,不断完善修正自己的认识,是为学为人的最高境界了,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学海无涯,这本书虽然要出版了,但还有许多问题有待今后进一步探索,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为学必有师,如书中游学各地的西域人一样,当今学子的求学之路亦是无问西东,沾汲各地学术文化之灵气。吾生于辽阔之燕赵,少年求学燕赵的青葱岁月,历历在目;后求学于汤汤湘水之滨,麓山云树,湘江烟雨,湖南师大赵晓岚、蔡镇楚教授的训诫言犹在耳。复入西北民族大学向高人雄教授问学,得以跨入元代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之殿堂,在老师的指点下,吾对元代色目诗人之理解日益加深;杨富学先生对古代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研究有素,吾有幸从其学,多获教益。燕赵之学大气,潇湘灵秀,西北深厚,前辈先贤倾囊相授、悉心指导,他们的陪伴,使得这一路的艰辛变得温暖而充实。本书倘有些许微光,亦是站在老师们的肩膀之上,西北民族大学高人雄教授、南开大学查洪德教授、敦煌研究院的杨富学研究员、王志鹏研究员、兰州理工大学杨晓霭教授、西北民族大学多洛肯教授等无私指导了本书的写作,兰州大学苗冬博士、浙江大学马娟博士、邢台学院文学院王玉华院长,王燕来老师、翟珊珊同学,甘肃政法大学沈天炜院长、康建伟院长等诸多师友都热忱帮助了课题的研究和本书的出版,谨此一并致谢。

如书中所述东迁西域人家族一样,千百年来,一个个家庭对文化的渴求汇成了绵延不绝的中华文化。一个人的成长需要几代的努力,很多家庭秉持着再穷不能穷教育的理念。拿我家来说,无论日子多么艰难困窘,母亲从来不亏欠我们姐弟的教育。我小时侯家住在邢台市西郊农村,房子一下雨就漏,连温饱都是问题,我母亲在旁边的有色金属冶炼厂上班,她常常抱怨“一个月才挣二十九块五”,但是在得知学校没有英语老师,她竟然花了一百多块,托人从上海买来一台手摇电唱机和英语初级教程的唱片,也不知道这一百块是她通过多长时间省吃俭用才能攒下,那一年,是1981年,我上小学。在收入那样微薄的情况下,母亲还订购了好几种少儿杂志,是单位上订杂志最多的,那个绿色方形的手摇电唱机,那些五彩缤纷的少儿杂志,点亮了我们姐弟的少年时代。多年来,每于静夜思之,便会潸然泪下。“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谨以此书献给耄耋之年依然自强不息的母亲!

胡蓉

2020年12月1日


 

文章来源

本書為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劃基金項目“文學地理學視域下的元代色目作家群研究”(16YJA751007)的最終成果,亦為甘肅政法大學重點項目“'《述善集》多族士人圈’及其文化傾向”(2017XZDLW09)的研究成果,並得到甘肅政法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出版資助。

转自公众号“太史政”2021年09月27日,特此备注!感谢蓉姐赐作。


关注请长按二维码

微信号:西北学属地:金城编辑:鸿翾投稿邮箱:2441053148@qq.com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西北学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