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如何读懂三星堆“上新”?

张云龙 马淑欣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22-04-24

【编者按】


近日,三星堆祭祀坑的发掘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


有学者认为,三星堆的考古发现让人们第一次认识到,除了中原地区严整、规范的青铜“列鼎”所代表的礼仪制度之外,在广阔的中国大地上,还有着与欧亚大陆青铜时代相类似的表达社会权力、等级,表达人神之间的沟通,表达人们对宇宙世界崇拜信仰的另样方式,使传统的中国青铜时代文化的面貌有了巨大的改观。[1]


与之类似,在人类历史上,从古代中国的长城、古埃及的金字塔到今天中国的港珠澳大桥、美国的金门大桥,一个个令人目眩的巨型工程不断涌现。它们不仅以其具体的物化功能满足了人类社会的需要,而且因其宏大而持久的存在形式成为了不同民族和国家的文化符号。


巨型工程既是意识形态社会化的重要载体,又是传承主流意识形态的新型媒介。有关“巨型工程”,本刊2020年第42卷第9期刊发了《论巨型工程的意识形态功能及其实现——基于符号学的分析》。回顾此文,或许能对读懂三星堆“上新”有所启发。


三星堆博物馆(图源:三星堆博物馆官网)


论巨型工程的意识形态功能及其实现

——基于符号学的分析


一、巨型工程是物化的意识形态


纵观古今中外,古埃及的金字塔可以称得上是巨型工程的典型代表。中国古代的都江堰,同样是一项国家机器的杰作,但其产生的文化象征意义却与金字塔完全不同。前者象征着暴政和集权,后者则寄托着善治与艺术,它们不仅是一个民族苦难和荣光的艺术象征,而且是承载着政治意义的巨型符号。


从功能上看,巨型工程的社会功能固然是其吸引决策者和社会公众的重要原因,但是,社群自豪感(community pride)同样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因为巨型工程是一种成功的符号,可使特定的群体产生一种与众不同的自豪感。


进而言之,在巨型工程建设过程中,政府和政治家们可以借此“来大大增强他们对政治承诺、公众支持、巨额资金、行政裁量、组织能力等方面的影响能力”,从而实现公众对国家和政府的认同与拥护,巨型工程因此具有“深刻的政治意义”。


在这个意义上,完全有理由说,工程虽然不是观念系统,但它却具有更为有效的说服力,尤其是作为国家象征的巨型工程,更会以其具象的方式给公众带来震撼,深深地影响甚至改变公众的观念,发挥着意识形态的功能。就此而言,巨型工程是功能与观念或者意义的统一体,是能指与所指统一的具象符号。


从符号学角度看,作为公共物品的巨型工程,是结构性的符号体系,是能指与所指的统一。现实中,巨型工程作为一种传承、传播意识形态的重要载体,体现了国家意志,而作为权力综合体的国家,实质上是按照机器法则运行的“巨机器”。在这个意义上完全可以说,没有国家力量就没有巨型工程,巨型工程是国家意志的集中体现。


这充分表明,巨型工程不可避免地涉及到了公共权力。由于国家代表公共利益,故而,在建设一项巨型工程时应该更多考虑其带来的人民福祉、国家的整体发展战略以及其所产生的其他社会效益,而并不仅仅是巨型工程本身所产生的直接经济利益。


都江堰(图源:都江堰市人民政府官网)


二、巨型工程意识形态功能的证成


与传统的意识形态一样,巨型工程可能会因其所产生的巨大福祉而维护政治的合法性,同样,也可能会因其难以克服的负面效应导致政治合法性的危机。因此,如何真正实现巨型工程的意识形态功能,需要从理论实践两个层面进行必要的澄清工作。


随着“科学-技术-工程”三元论的提出,工程与科学技术的界限得到了澄清:科学的任务在于发现,技术重在设计与发明,工程的任务则是造物,因此,满足人类物质需要实际上是通过工程这一具体的造物活动实现的。在这个意义上,与其说科学技术是意识形态,不如说工程是意识形态。


具体到人类建造的巨型工程,它不仅以其具体的功能改变和提高了公众的生活环境和工作条件,而且以其壮观精巧的构造带给人们巨大的视觉冲击,人们在惊叹赞美工程建筑之余,必定会加深对公权力的崇拜与信服。其后果是,工程被意识形态化,它以一种隐藏的方式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这比传统意识形态自上而下的强制推行更不容易激起反抗,从而具有传统意识形态无法比拟的优势。


现实中,一项成功的巨型工程,一方面会满足公众的生活需要;另一方面,可能成为一个城市、一个地区乃至一个民族和国家的象征,从而为公众带来精神层面的自豪感。这意味着,利国利民的巨型工程会成为一个精神符号,实现对意识形态的“形象化”展现,发挥巨型工程在社会整合与社会教化方面的作用。


作为具象符号体系的巨型工程恰恰提供了意识形态的新形态,也就是说,通过提炼总结巨型工程蕴含的象征意义,并借助各种媒体的广泛宣传,从而“赋予”(given)巨型工程意识形态的内涵。通过这种方式,使意识形态从抽象的理论逻辑体系转换为新的形式呈现,即以其具象的、直观的视觉冲击对人产生震撼,使人在感叹巧夺天工的人造物的同时,更容易接受其背后的象征意义,避免了民众对于强行灌输的反感和抵制。


然而,一项工程若要成为象征符号,进而对人的思想产生影响,首要前提是这项工程是符合公众利益的“好”工程。一个“好”的工程并不是按照图纸按部就班地落实那么简单,需要有更加宽广的视野来考虑“非工程”因素,从而真正实现工程的意识形态功能。好的工程,就是抓住了“人本身”的工程,就是能使广大公众从中获益的工程,“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这句朴素简单的话语一语中的地揭示了优秀工程的标准,也为建造伟大的工程提供了努力的方向。


港珠澳大桥全景(图源:港珠澳大桥管理局官网)


三、巨型工程意识形态功能的实现


首先,观念层面的转变。巨型工程不仅仅是一种造物活动,而且是一种重要的意识形态实践。符号学理论恰恰统一了工程的物化功能与价值承载,这不仅从理论上发展了马克思的实践理论,而且更有利于人们理解工程的深邃内涵。


巨型工程作为人类的重要社会实践活动,既满足了人类的物质需求,也承担着意识形态的功能;唯有将巨型工程理解为意识形态的实践,才能从政治的高度领悟巨型工程的重要意义;唯有从政治顶层设计的角度审视巨型工程,才能设计出真正符合公众利益的巨型工程。


其次,坚持公共善的伦理观念。作为新型的意识形态,巨型工程只有符合公众利益或者公共善,使广大公众能够切身体验到巨型工程带来的安全、便利与利益,才能获得公众的认可与赞同。故而,对于巨型工程的主导者政府来说,任何时候都要将公众的利益放置首位,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公众的生命权和财产权。对于任何巨型工程来说,始终要坚守人的生命健康高于物质财产这一底线原则,在工程的任何环节,都要将生命健康摆在首位。


对于工程的主导者、参与者和管理者来说,除了严格遵守法律的相关规定之外,还要具有米切姆(C. Mitchum)所谓的“照顾周全”的道德义务,在工程论证、施工和监管等各个环节,充分辨别、评估这个工程所隐含的、潜在的风险,制订合理的风险处理机制和方案。


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倡“工匠精神”,强调良好的巨型工程,既需要大匠,也需要“匠心”;所谓“匠心”,就是造福公众、服务人民的精神。在这个意义上,一项成功的巨型工程,既是一个大写的具象符号,更是一部宣传片,它既能彰显国家的力量和形象,也可促进爱国精神和政治认同。


再次,制度的保障。巨型工程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关涉到各种复杂的利益,因此,单纯的道德和动机往往会事与愿违。从斯科特的研究以及现实中的大量案例来看,良好的巨型工程的实现,一方面需要善良的动机,另一方面则需要制度来保障。


大国工匠代表胡双钱(图源:央视网)


因此,一方面要审慎的建造巨型工程,从观念、伦理和制度等方面出发,不断追求形式与精神、实用功能与象征意义的完美结合,因为只有“有内涵”、“有深度”的工程才能得到社会成员的广泛认可和接受,其“符号”的“所指”才能深入人心;另一方面,要改变将意识形态看作纯粹理论、将工程视为单纯造物活动的传统观念,打破巨型工程与意识形态之间不可逾越的鸿沟,对巨型工程的“符号”所指予以积极引导,真正发挥巨型工程的意识形态功能。


END


本文选自《自然辩证法通讯》2020年第42卷第9期

编辑/思清


参考文献:
[1] 霍巍.《三星堆祭祀坑发掘的世界性意义》.《北京日报》2021年3月29日第11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