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第45卷第4期目次及摘要
投票 活动
1参与投票送杂志
请从本期目录中选出您最感兴趣的文章
2高票文章选入公众号投票最高的三篇文章入选公众号,近期将发表
3参与投票送杂志参与投票的前一百名可获当期杂志一本
(请邮件<jdn@ucas.ac.cn>或后台私信地址和联系方式)
后续还将有各种惊喜等着您哦
从化学键的本质到生命的本原
——鲍林与20世纪化学的
两次跨学科综合
李文靖(1)
中国近代中学化学教科书
知识体系的建构
何涓(9)
抗战时期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
对川盐提钡的研究与实践
王海燕 郭世荣(19)
从“以想行事”到“人工行动”
——脑机接口拓展“行动”新视野
肖峰(27)
直觉与论证新探
——来自实验哲学的启示
伍素(35)
数字治理对主体性的规训:
样态表征、诱因探寻及纠治路径
杨云霞 叶恒语(43)
经验与直观:
歌德的植物学研究方法
及其形而上学旨趣
李猛(52)
“悟性技术”与“理性技术”
——对轴心时期中国与西方技术特点的
比较分析
石琳(60)
科技进步与自由时间的获得性悖论
刘伟兵(70)
基于符号互动论的
人工智能价值分析方式
李阳 丛杭青(79)
《麻省理工科技评论》的
中国科技报道研究
黄楠 张增一(88)
“心”“脑”之辨的当代认知价值
王前(99)
食物环境伦理的科学主义误区
练新颜 谢玮璐(107)
田中耕一:
从小人物到诺奖获得者的自我救赎
沈楠 徐飞(116)
《自然辩证法通讯》2023年稿约
封三
专题:
20世纪的化学:前沿、传播与应用
编者按:
19世纪末,X射线、放射性与电子的发现,打开了原子的大门。20世纪初,量子力学创立。化学汲取了物理学革命的成果,摒弃了19 世纪“原子不可分”的信念,深入到原子的微观内部去探索物质的性质。现代结构化学和量子化学诞生,并应用于生物学领域,从分子层面解释生命现象。本专题的第一篇论文讲述了鲍林关于化学键本质和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展示了他凭借物理学与化学、化学与生物学的综合精神所作出的卓越科学贡献。20世纪西方化学的前沿动态由此可见一斑。作为科学的后发国家,中国在科研创新上虽然不能与西方相提并论,然而在20世纪中国科学举步艰难的初期,国人在学习和应用西方化学知识时,仍然表现出一定的难能可贵的创新精神。教科书作为转述科学知识的载体,传统意义上并没有多大创新。但是,在第二篇论文中,我们看到,为了更好地传播西方化学,少部分教科书作者突破其自身所接受的知识局限,在中学化学教科书知识体系的构建上竭力探索,创造出有一定新意的教科书。第三篇论文以民营科研机构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为例,探讨了抗战时期中国科学家如何利用所学化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了四川含钡井盐导致痹病的重大民生问题。本专题的三篇论文既让我们看到了20世纪中西方化学的差距,同时也看到了国人在科学教育和研究领域的奋起直追与砥砺耕耘,这也正是当今中国崛起之源头所在。
(专题策划:何涓)
从化学键的本质到生命的本原
——鲍林与20世纪化学的两次跨学科综合
李文靖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
摘 要:20世纪的化学在高度分化和专业化的同时,完成了两次重要的跨学科综合。在上半个世纪,化学吸收物理学革命的成果,衍生出量子化学和现代结构化学,在电子层面回答了基本物质以何种方式结合的学科基本问题;下半个世纪,化学应用于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发展起来,生命现象得以在分子层面得到说明。而莱纳斯·鲍林这位20世纪最杰出的化学家以一己之力直接参与并实际引领了这两次理论变革。本文考察了鲍林在化学键理论、早期分子生物学以及分子医学方面的工作,以此追溯和分析了暗含于两次基础学科综合的基本概念转折和方法论特征。关键词:学科综合 化学键 分子生物学 化学史 20世纪引用本文:李文靖. 从化学键的本质到生命的本原——鲍林与20世纪化学的两次跨学科综合[J].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23, 45(4): 1-8.
中国近代中学化学教科书
知识体系的建构
何涓
(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
摘 要:元素分类是西方近代化学教科书关注的重点问题。周期律虽在1890年代被普遍接受,但教科书大多并不以其作为组织原则。甲午战争后中国的中学化学教科书多论及周期律,但仅转译西方或日本的分类方法,并不讨论元素分类。王季烈《共和国教科书化学》和王兼善《民国新教科书化学》是与元素分类问题相关的少见案例。前者明确提出“略依周期表之分族”的组织原则。后者虽严格以周期律分类统领全书,但未公开申述原因。刘世楷、朱昊飞对王兼善的指责,是不多的关于周期律用于教学的评论。郑贞文据壬戌学制精神编写的《现代初中教科书化学》更不彰显周期律在教科书中的功用。中国的情况同样显示了严格按周期律来建构知识体系在教科书中并不普遍。
关键词:化学教科书 元素分类 周期律 王季烈 王兼善
引用本文:何涓. 中国近代中学化学教科书知识体系的建构[J].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23, 45(4): 9-18.
抗战时期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
对川盐提钡的研究与实践
王海燕1,2 郭世荣1(1. 内蒙古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史研究院;2. 内蒙古师范大学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摘 要:四川井盐部分含钡,钡盐有毒,食之超标,引发痹病。这一自然事实与疾病真相被揭示并得以解决,应始于1938年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迁入四川之时。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通过调查四川盐卤分布与成分,发现部分黄卤中含有钡质,并对盐卤中钡质的危害与工业用途给出客观评价,研究出了检测盐中钡量与提取盐中钡质的方法,积极配合政府实施提钡工作。这一进程彰显了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在原则上绝对相信科学,在精神上以能服务社会为最大光荣”的风范,更为重要的是,该社对钡盐问题的解决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关键词: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 川盐 钡盐 痹病
引用本文:王海燕、郭世荣. 抗战时期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对川盐提钡的研究与实践[J].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23, 45(4): 19-26.
科学技术哲学
从“以想行事”到“人工行动”
——脑机接口拓展“行动”新视野
肖峰
(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摘 要:基于运行想象的脑机接口具有恢复甚至增强人的行动能力之功能,并形成了脑机接口介导的“以想行事”这一行动新方式,这种行动是否属于传统意义上的“行动”或 “人的行动”,以及究竟如何界定和理解“行动”,成为行动哲学和认识论面临的新问题。可以提出“人工行动”的概念来刻画脑机接口介导的新型行动,以其揭示行动中所发生的“心灵行动”与“身体行动”之间关系的结构性变化,展现新的行动方式所蕴含的关于行动的新含义,这也是脑机接口时代为从哲学上理解和阐释行动所拓展的新视野。
关键词:脑机接口 行动 以想行事 人工行动
引用本文:肖峰. 从“以想行事”到“人工行动”——脑机接口拓展“行动”新视野[J].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23, 45(4): 27-34.
直觉与论证新探
——来自实验哲学的启示
伍素
(中山大学哲学系)
摘 要:实验哲学学者认为,直觉的多样性和敏感性对“把直觉作为证据”的传统哲学方法论构成了严重威胁。传统方法论捍卫者则指出,哲学研究同时依赖于直觉和论证,而论证能够为最终哲学判断的可靠性提供保证。最近一项实证研究发现,论证并不像后者所预期的那样能够对直觉产生影响。不过该实验在材料的选取和被试数据的收集上存在着两个明显不足。在改进了这两处不足的基础上进行的实证研究表明,论证是能够对哲学判断产生影响的,但论证发挥作用要以一定程度的哲学训练为前提。该结果为传统哲学方法论提供了新的辩护角度,也为哲学专家技能的讨论带来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思想实验 知识论 哲学教育 哲学方法论 哲学专家技能
引用本文:伍素. 直觉与论证新探——来自实验哲学的启示[J].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23, 45(4): 35-42.
数字治理对主体性的规训:
样态表征、诱因探寻及纠治路径
杨云霞 叶恒语(西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摘 要:当前,以数据为驱动因素推动治理现代化方兴未艾,数字治理已经广泛应用于供给服务、辅助决策、开放协同等各个方面。事实上,数字治理在引发治理革命的同时,也会遮蔽其触达群体的主体性,催生“技术难民”“屏幕官僚”“算数工人”等主体性异化困境。由此,基于马克思主义人的主体性理论审视数字治理引发的主体性异化困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研究发现数字治理本身内嵌着人的自为性衰减、能动性褪化、自主性偏离。因此,要从社会包容、素养提升和权利维护三个维度破解数字治理迷思中主体性异化难题,实现人的自由解放升越。
关键词:数字治理 主体性异化 自由
引用本文:杨云霞、叶恒语. 数字治理对主体性的规训:样态表征、诱因探寻及纠治路径 [J].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23, 45(4): 43-51.
科学技术史
经验与直观:
歌德的植物学研究方法
及其形而上学旨趣
李猛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
摘 要:歌德非常珍视自己作为自然研究者的身份,并在自然科学的诸多领域留下了研究成果。研究者们如果受限于他的诗人身份,抑或辉格式地去评价他的自然成就,就无法恰当理解歌德自然科学的合理性及重要价值。歌德作为后来浪漫派的理论先驱,对林奈植物学的日益技术化及其导向的机械论、还原论自然观提出了批评。为此,歌德提出替代性的精致经验主义,用观察经验现象、构造科学现象、直观纯粹现象的三步骤研究自然。歌德的精致经验主义研究方法映射出歌德式科学与牛顿式科学的深层甚至是根本性区别,即对物的规定和对自然的筹划之方式的差异。歌德的自然研究尤其是物理学等数理实验科学,多被同时代的科学家批评为“过时”“神秘”而遭拒绝;但就背后的形而上学和自然观来看,歌德的机体自然观更是“超前”而被后世所接受。
关键词:歌德 经验 直观 植物学
引用本文:李猛. 经验与直观:歌德的植物学研究方法及其形而上学旨趣[J].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23, 45(4): 52-59.
“悟性技术”与“理性技术”
——对轴心时期中国与西方技术特点的
比较分析
石琳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
摘 要:以轴心时期中西方经典技术文本的代表《考工记》与《建筑十书》为切入点,借助技术哲学的分析框架,发现中西方工匠技术主体虽然都是“人”(工匠),但中国工匠技术是在礼乐、阴阳等文化规训下,工匠凭借经验,依靠身体技术与工具技术,以实现制器造物的“悟性技术”,区别于古罗马在古希腊人文、神学等文化影响下,建筑师以“理性技术”制导工匠“悟性技术”,以实现科学化、标准化等造物的技术。
关键词:考工记 建筑十书 工匠技术 工具技术 社会技术
引用本文:石琳. “悟性技术”与“理性技术”——对轴心时期中国与西方技术特点的比较分析[J].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23, 45(4): 60-69.
科学技术与社会
科技进步与自由时间的获得性悖论
刘伟兵(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摘 要:当前以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为代表的科技进步,促进了生产效率的提升,压缩了人们的必要劳动时间。可是,节省下来的剩余劳动时间并没有转化成人们自由全面发展的自由时间,出现了自由时间获得性悖论的现象。究其根源,是由于资本具有生产出更多剩余劳动时间和将剩余劳动时间转化为剩余价值的内在张力。这一张力体现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总体生产环节对剩余劳动时间的窃取上。当前,只有创造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当代中国,既实现了剩余劳动时间的最大限度生产,还实现了剩余劳动时间最大限度的公平的分配,并为剩余劳动时间向自由时间转化提供自由全面发展的空间。关键词:科技进步 现代社会 资本 自由时间 剩余劳动时间
引用本文:刘伟兵. 科技进步与自由时间的获得性悖论[J].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23, 45(4): 70-78.基于符号互动论的人工智能价值分析方式 李阳 丛杭青(浙江大学哲学学院)摘 要:不同社会阶层和群体对人工智能的态度和价值判断大相径庭,而这种价值判断以及价值判断的来源缺少有效的分析。基于符号互动论,人工智能存在“社会符号”与“互动个体”两种形态、“利益”与“伤害”两种价值。以两种形态与两种价值对人工智能的价值形成进行分析,可得出不同个体或群体对人工智能的价值判断以及价值判断的来源。该分析方法聚焦于个体或群体对人工智能的态度和感知的形成机制,能够帮助理解人工智能伦理问题的成因,从而为人工智能设计、决策及治理提供一种微观新思路。关键词:人工智能 符号互动论 人工智能伦理 人工智能价值引用本文:李阳、丛杭青. 基于符号互动论的人工智能价值分析方式[J].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23, 45(4): 79-87.
《麻省理工科技评论》的中国科技报道研究黄楠 张增一(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
摘 要:本文基于框架分析与文本挖掘的方法,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深入研究了1968年至2022年间《麻省理工科技评论》报道中国科技议题的特点,深入挖掘了报道中呈现的中国科技形象。研究发现,中国在《麻省理工科技评论》的全球前沿科技议题中具有极高的关注度,并集中于互联网、人工智能、生物医药以及新能源等技术领域。在中国科技成果与进展、科技与经济、科技与政治、科技伦理等六个主题框架下呈现出我国作为科技大国与全球科技与经济领导者的正面形象,突出了我国科技自上而下的发展特点,发展速度快、国际影响力强,但也呈现出我国科技创新力不足、轻视科技伦理与风险的负面形象。
关键词:《 麻省理工科技评论》 中国 科技形象 文本挖掘引用本文:黄楠、张增一. 《麻省理工科技评论》的中国科技报道研究[J].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23, 45(4): 88-98.
科学技术文化研究
“心”“脑”之辨的当代认知价值
王前
(大连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部)
摘 要:“心”“脑”这两个概念混用,源于近代以来我国学术界用中国文化术语译介西方脑科学知识的特定表达方式,而后逐渐成为民众思维活动中的一种常见现象,其后果是容易造成人们“用心”思维能力弱化,很多应该“用心”解决的社会问题得不到及时处理。当代全球化趋势和人工智能广泛使用给社会生活带来深刻影响,彰显了“用心”思维作为不可替代的人类智能的特定价值。有必要从认知科学和哲学视角仔细辨析“心”“脑”之间的本质差异和联系,分析“心”“脑”概念混淆的缘由及影响,建构适应新时代需要的“心”“脑”协同关系,使中国传统的“心”的智慧转化为当代科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做出独特贡献。
关键词:“心”“脑”之辨 全球化 人工智能 认知价值
引用本文:王前. “心”“脑”之辨的当代认知价值[J].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23, 45(4): 99-106.
食物环境伦理的科学主义误区
练新颜1 谢玮璐2
(1. 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2. 广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摘 要:食物环境伦理是随着环境伦理的发展而被提出的,是食物伦理的新要求。为了应对食物生产、分配、消费所导致的环境问题,食物环境伦理提出“有机”“本土化和季节化”和“素食”的三个核心诉求,为构建环境友好型的食物环境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当前的食物环境伦理存在着科学主义误区:过度依赖科学作为基础,从而把伦理问题变成了科学问题,变成了用科学技术手段可以解决的问题。误区将会导致道德上的选择困难,解构目前的食物环境伦理以及降低人作为道德主体地位。为了走出误区,首先应该适当区分科学和伦理的不同论域;其次应更多地关注食物环境伦理所汇总的人文价值和社会问题;再次是将食物环境伦理建构在哲学、历史和社会学等更广泛基础上。
关键词:食物伦理 环境伦理 科学主义
引用本文:练新颜、谢玮璐. 食物环境伦理的科学主义误区[J].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23, 45(4): 107-115.
人物评传
田中耕一:
从小人物到诺奖获得者的自我救赎
沈楠1,2 徐飞2 (1. 安徽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2.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哲学系)摘 要:作为日本历史上最年轻的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田中耕一出身农村家庭贫寒,大学本科毕业后在日本岛津制作所工作。1985年2月,田中由于一次偶然的实验失误意外取得了重大科学发现,解决了生物大分子的质谱分析难题,并以本科学历和民企职员的身份荣膺诺贝尔奖。本文通过细述这位诺贝尔奖得主的传奇生涯以及他在化学领域做出的巨大贡献,呈现出企业研发在科研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关键词:田中耕一 诺贝尔奖 质谱分析
引用本文:沈楠、徐飞. 田中耕一:从小人物到诺奖获得者的自我救赎[J].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23, 45(4): 116-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