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第46卷第1期目次及摘要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投票 活动
1参与投票送杂志
请从本期目录中选出您最感兴趣的文章
2高票文章选入公众号投票最高的三篇文章入选公众号,近期将发表
3参与投票送杂志参与投票的前一百名可获当期杂志一本(请后台私信或邮箱留言:jdn@ucas.ac.cn)
后续还将有各种惊喜等着您哦
“飞机”一词的由来和概念变迁
王坤 原文杰(1)
我国大飞机适航标准的
早期探索与现实启示
顾天丽 黄庆桥(9)
天宫空间站:项目决策、
建设过程及未来展望
王晶金 李成智(20)
深部脑刺激中同一性
问题的混合定义路径
孙晓宇 吕凌峰 叶斌(29)
从“反运气”到“反风险”:
认识论的新转向
黄俊维(38)
知识归赋中风险效应之争探微
曹剑波 马春平(45)
20世纪60、70年代中国的
科技情报与国际交流
杨辰 姚大志(53)
关于动力方程的建立及其相关证明
之历史探析:从泊松到斯托克斯
穆蕊萍(64)
“实验室史”:一个理解科学活动
变迁的必要视角
鲁世林 李侠(75)
技术作为一种存在模式:
拉图尔的技术存在论
戴宇辰(83)
从国家科技奖透析
四十年中国纺织科技创新
张宁卉 杨小明(91)
互助:生物学家朱洗的进化思想
及社会主张
林梦月(101)
认识论、知识论与利益视野下的
“历史终结论”与“文明冲突论”
吕乃基(110)
中国农业伦理学的系统阐发与创新探究
——评《中国农业伦理学导论》
姜萍(119)
第十九届全国科技文化与
社会现代化学术研讨会述评
夏劲(125)
《自然辩证法通讯》2024年稿约
封三
专题:航空航天史
编者按:
像鸟儿一样飞上蓝天,甚至像嫦娥飞天一样直达云霄,自古以来就是人类各个文明的梦想之一。这个梦想在近代以来通过热气球、滑翔机等发明初步实现,然后又借助飞机、火箭等新技术的创造得以完成。本期专题收录三篇文章,首先通过对飞机概念的形成和在中国的传播,研究了中国航空事业起步的概况。其次是通过对中国民用大型飞机适航标准的历史过程研究,揭示了新中国早期制造大飞机的努力。最后,通过对“天宫空间站”项目的决策、建设过程的研究,展示了中国在航天技术方面的巨大发展、核心竞争力的增强和壮志凌云的决心。
(专题策划:王大明)
“飞机”一词的由来和概念变迁
王坤 原文杰
(中国民航大学外国语学院)
摘 要:“飞机”指有动力驱动、重于空气的固定翼航空器。然而这一术语中并没有表征“固定翼”等区别特征。如果顾名思义,容易把直升机等其他重于空气的航空器也归于“飞机”。从术语学来看,这是透明性较差的表现。因此,“飞机”一词的由来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通过考察晚清民国时期的航空史料,对照同时期国外航空术语,可以发现,“飞机”原本是英文flying machine的译名,曾用于指称包括直升机、滑翔机在内的所有重于空气的航空器。后来,随着固定翼航空器成为主流,“飞机”指称的概念发生了转变,所对应的英文也改为aeroplane/airplane。这一案例彰显了术语定名的科学性和约定俗成性之间的矛盾。
关键词:飞机 航空术语 翻译史 术语定名
引用本文:王坤、原文杰. “飞机”一词的由来和概念变迁[J].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24, 46(1): 1-8.
(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摘 要:作为一项贯穿民用航空器研制全程的系统性工程,自主进行适航标准和适航审定能力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20世纪七八十年代在自主研制运10大型客机的过程中,我国已经开始了大型客机适航标准的早期探索,突破了此前国内一直沿用苏联规范的局面,走上了与欧美适航标准体系接轨的道路。适航标准体系的研究贯穿整个运10工程的始终,这一开创性的工作诞生了中国第一部民航适航标准规章。回顾这段历史,对于当前我国大飞机适航标准工作具有重要启发意义。
关键词:适航标准 大型民用飞机 708工程
引用本文:顾天丽、黄庆桥. 我国大飞机适航标准的早期探索与现实启示[J].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24, 46(1): 9-19.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
摘 要:本文较为全面地介绍和探讨了中国天宫空间站的立项决策、总体方案设计、建行与初步运行的过程。主要内容包括天宫空间站总体方案设计、空间站关键分系统包括核心舱和实验舱简介、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以及空间站建造与初步运行情况。文章最后,展望了中国空间站的未来应用和国际合作前景。
关键词:天宫空间站 总体方案 关键技术验证 空间站建造 未来展望
引用本文:王晶金、李成智. 天宫空间站:项目决策、建设过程及未来展望[J].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24, 46(1): 20-28.
科学技术哲学
深部脑刺激中同一性问题的混合定义路径
孙晓宇1 吕凌峰1 叶斌2
(1.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哲学系;
2. 中山大学哲学系(珠海))
摘 要:近年来围绕深部脑刺激(DBS)是否会威胁个人同一性这一问题产生了诸多争论,其根源主要是针对同一性概念认知上的分歧,因而解决该问题的关键不仅需要重新审视DBS与个人同一性的关系,更需要规范同一性概念。现有的同一性概念多是采用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单一的定义方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且不适用于由DBS产生的问题。本文借助分析DBS在技术层面存在的问题,结合自上而下路径与自下而上路径,提出了解决DBS中同一性问题的混合式路径,即不仅要重新规范同一性定义,还要考虑到DBS技术的成熟性和安全性。
关键词:深部脑刺激 同一性 自上而下 自下而上 混合定义
引用本文:孙晓宇、吕凌峰、叶斌. 深部脑刺激中同一性问题的混合定义路径[J].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24, 46(1): 29-37.
从“反运气”到“反风险”:
认识论的新转向
黄俊维
(华侨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
摘 要:“知识与运气不相容”是当今的认识论共识,能否识别并排除认知运气成为鉴别一个知识理论是否可取的试金石。然而,回顾以排除认知运气为核心的知识理论,可以发现这一共识并不存在牢固的理论基础。此外,本文从“幸运知识”案例、风险概念的优先性和知识谱系学三个角度出发,试图表明,认识论学者一直以来所讨论的“反运气直觉”其实是“反风险直觉”,理解何谓知识的核心并非认知运气,而是认知风险。
关键词:反运气直觉 认知运气 认知风险 知识谱系学
引用本文:黄俊维. 从“反运气”到“反风险”:认识论的新转向[J].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24, 46(1): 38-44.
(厦门大学哲学系)
摘 要:知识归赋指对某人是否有知识的判断。知识归赋是否有风险效应,不仅是当代知识论研究中最核心的问题之一,而且是实验知识论和大众知识论争论中最激烈的问题。理智主义者认为,知识归赋只与真理因素有关,与风险等实践因素无涉;反理智主义者认为,知识归赋还受实践因素尤其是风险高低的影响。知识归赋中风险效应的批评者,由于在他们的实验中没有发现风险效应,因此提出了不存在批评;由于认为风险效应可还原为其他因素,因而提出了可还原批评;由于风险效应可能导致令人尴尬的反事实现象,因而提出了反事实批评。分析未发现风险效应的原因,以及反驳各种批评,可为知识归赋中的风险效应提供辩护,并捍卫主流的、反理智主义知识论的合理性。
关键词:知识归赋 风险效应 收回宣称设计 实验知识论
引用本文:曹剑波、马春平. 知识归赋中风险效应之争探微[J].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24, 46(1): 45-52.
科学技术史
(1.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2. 中国科学院大学)
摘 要:《出国参观考察报告》是反映中国国际科技交流与科技情报工作的重要原始资料。它由中国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编辑,自1961至1983年间,共计编辑出版六百余种。20世纪60年代恰逢中苏科技合作破裂,国际科技交流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作为全国科技情报中心,刚成立不久的中国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将每年出访的情况集结出版,形成了《出国参观考察报告》系列。通过对这些文献的初步分析,发现在20世纪60、70年代,中国国际科技情报的主要来源国为日本、英国、法国等,苏联和美国作为情报来源国的重要性此消彼长。作为特定社会环境下的产物,这些报告的内容还折射出中国学科发展状况与产业需求变化的特点。
关键词:《出国参观考察报告》 中国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国际科技交流 科技情报
引用本文:杨辰、姚大志. 20世纪60、70年代中国的科技情报与国际交流——以《出国参观考察报告》系列为例[J].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24, 46(1): 53-63.
关于动力方程的建立及其相关证明之
历史探析: 从泊松到斯托克斯
穆蕊萍
(西北大学科学史高等研究院)
摘 要:通过建立动力方程来描述流体运动状态,是早期流体动力学发展历史中的重要目标。在伯努利、达朗贝尔、欧拉、拉格朗日等人的流体静力学工作基础上,泊松、柯西、斯托克斯等人给出了流体动力学中 相对完整的方程,重要的是他们证明了动力方程在什么条件下是可积的重要定理。对欧拉给出的流体力学 基本方程进一步完善,这为19世纪英国以斯托克斯为中心的流体动力学研究奠定了基础。追溯泊松、柯西、斯托克斯三人的数学思想方法,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18世纪末到19世纪数学知识的认知和应用过程。
关键词:流体动力学 动力方程 重要定理 恰当方程
引用本文:穆蕊萍. 关于动力方程的建立及其相关证明之历史探析: 从泊松到斯托克斯[J].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24, 46(1): 64-74.
科学技术与社会
(1. 北京大学科学技术与医学史系;
2. 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
摘 要:实验室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可分为:“制造知识”阶段,十七世纪科学社团将实验带入新的科学共同体之中,实验室成为科学知识生产的重要场所;“应用科学”阶段,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及其在全球范围内寻求世界市场的需求是实验室扩散的重要原因,科学生产的普及化训练推动了实验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互动;“培育创新”阶段,二十世纪以来两次世界大战及美苏争霸促使实验室成为国家参与国际竞争的“秘密武器”,重大基础研究的成功与新科学的发展推动世界顶尖研究机构建设全球一流国家级实验室。基于实验室史,我国需要加大力度投资国家级实验室建设,完善实验室管理体制与科研评价机制,关注学生培养及科研训练。
关键词:原始创新 基础研究 实验室 实验
引用本文:鲁世林、李侠. “实验室史”:一个理解科学活动变迁的必要视角[J].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24, 46(1): 75-82.
戴宇辰
(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
摘 要:作为现代人认识论难题的技术二元论问题,一直出现在拉图尔的问题域中。在2012年晚近作品《诸存在模式探究》(AIME)中,拉图尔将技术问题置于了“经验形而上学”的框架之中,强调技术本身构成了一种特定的存在模式。而学者的任务恰恰在于使得长久以来隐蔽的技术存在变得可见。通过对技术“成真类型”的辨析,拉图尔给出了关于技术问题的存在论说明,也为自己STS时期的技术社会学提供了恰当的形而上学语言。因此我们可以认为,AIME时期的拉图尔已从早期“技科学”的一般社会学讨论进入到存在论层面,从而将技术理解为一个存在论范畴,它就是探索存在的一种独特方式。
关键词:拉图尔 存在模式 技术社会学 技术存在论
引用本文:戴宇辰. 技术作为一种存在模式:拉图尔的技术存在论[J].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24, 46(1): 83-90.
张宁卉 杨小明
(东华大学人文学院)
摘 要:本文以改革开放后1979-2020年获得国家科技奖的纺织项目为研究对象,以国家科技奖励制度的三个阶段为历史经线,以其在区域、研发主体、行业间的转移为现实纬线,应用图表统计和相关分析等方法,力图立体动态展示40年我国纺织科技创新的历史进程:第一,我国纺织科技创新是向着新材料、新产品、低碳环保和智能制造的方向整体迈进的,且历经从关心效益到注重原创的转型;第二,尽管在四大新兴方向的成就支撑了我国从纺织大国迈向纺织强国再到纺织强国前列的进程,但交叉特别是基础研究的不足甚至空白也严重制约了我国纺织业的未来;第三,创建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国家纺织科创中心具有现实性、必要性和紧迫性。
关键词:纺织科技 国家科技奖 上海 长三角 科技创新方向
引用本文:张宁卉、杨小明. 从国家科技奖透析四十年中国纺织科技创新[J].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24, 46(1): 91-100.
人物评传
互助:生物学家朱洗的进化思想及社会主张
林梦月
(复旦大学历史学系)
摘 要:生物学家朱洗因著作《生物的进化》被指摘反对达尔文学说及马克思主义,身后声名一度蒙尘。朱洗对达尔文的主要理论展开质疑,论据大量来自新拉马克学者德拉日及无政府主义先驱克鲁泡特金的《互助论》。考察朱洗早年著述及交友网络,他的确接受过无政府主义思想,但他在此书使用“互助”止步于进化论。受新拉马克学派、五四思潮及个人经历影响,朱洗将互助视为抗衡竞争的进化要素及人类道德秩序的基础。
关键词:朱洗 进化论 互助 无政府主义
引用本文:林梦月. 互助:生物学家朱洗的进化思想及社会主张[J].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24, 46(1): 101-109.
问题讨论
认识论、知识论与利益视野下的
“历史终结论”与“文明冲突论”
吕乃基
(东南大学人文学院)
摘 要:在认识论视角,“文明冲突论”与“历史终结论”是提出者各自对历史的认识过程“两条道路”之转折点,即“抽象的规定”。福山与亨廷顿在认识论有三点区别。在知识论视野,福山看到知识之树及其主干——普适性知识。亨廷顿看到在知识之林中,地方性知识彼此间以及地方性知识与普适性知识的冲突。国家等主体的利益,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和支配能力,不同的发展阶段和发展方式,在全球化中被“摊平”。不同文明类型,特别是主导国家的利益此消彼长,致使文明冲突显现。普适性知识是不同文明之间的最大公约数;对于人类命运的共识,是不同文明和国家之间的最小公倍数。随着人工智能等科技的发展,包括文明冲突在内的人类历史,将在另类意义上改写和终结。
关键词:历史终结 文明冲突 普适性知识 地方性知识 知识之树
引用本文:吕乃基. 认识论、知识论与利益视野下的“历史终结论”与“文明冲突论”[J].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24, 46(1): 110-118.
学术评论
中国农业伦理学的系统阐发与创新探究
——评《中国农业伦理学导论》
姜萍
(南京农业大学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
南京农业大学农业伦理研究中心)
摘 要:《中国农业伦理学导论》是第一本从伦理学角度对中国农业的发展进行深入思考和综合研究的学术专著,开创了国内系统研究中国农业伦理学的先河。同时本书又创新性地构建了颇具特色的“时、地、度、法”四维结构,提出了“伦理学容量”“界面伦理”“中度法则”和“农业层积之法”等新概念,既让人耳目一新,又能激发讨论、引人思考。使用文理交叉、模型与史料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使得本书读起来既不失严谨,又说理透彻。
关键词:农业伦理学 “时、地、度、法” 伦理学容量 界面伦理
引用本文:姜萍 . 中国农业伦理学的系统阐发与创新探究[J].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24, 46(1): 119-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