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古典音乐欣赏》| 体验期09:《月光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
体验期
是以有特点的曲式、代表性器乐、节奏、曲调、和声及音的形态表现与风格不同的曲目组成的部分。让孩子通过自身原有的体验来感受音乐魅力的一个阶段。“我们不会凭空得到世界,我们借持续的经验、分类、记忆、再连接来感知这个世界。”这正是一种元认知内省式的记忆训练课程。而通过这个课程孩子能轻松感受记忆的四个阶段提升:
A:内隐记忆无能:对记忆力根本无概念
B:外显记忆无能:知道自己该记住哪些确记不住
C:外显记忆胜任:有意识地运用记忆技巧迅速完成记忆
D:内隐记忆胜任:自动应用各种记忆技能。
09Beethoven,Ludwig van 贝多芬 Sonatafor piano No.14 op.27.2in C Sharp Minor(Moonlight)
《月光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
小朋友,你能想象出在平静的湖面上、皎洁的月光下荡漾小船的感觉吗?这首曲子就是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听,平静的湖面上,流动的水波,作者好像在船上一面沉思,一面喃喃细语地倾诉着内心的忧伤。多美的月光啊!
❂ 名称简介
《月光》的名字并不是贝多芬自己取的,这首原称为《升C小调钢琴幻想曲式奏鸣曲》,op.27, No.2(1810)因为H.F.L.雷尔斯塔勃(1799-1860)形容第一乐章“犹如在瑞士琉森湖月光闪耀的湖面上荡漾小舟”,因此被人们俗称为《月光奏鸣曲》,从而流传久远。
这支乐曲是呈现给朱丽叶妲-桂察蒂(Giulietta Guicciardi,1784-1856)。桂察蒂当时是贝多芬的学生,贝多芬对她十分喜爱。在这种情感的敦促下,为了表现对学生的爱心,贝多芬创作了这首分成三个乐章的奏鸣曲。这首乐曲之所以如此著名,固然是因为它给人带来的温柔、安静的美感,也因为它在奏鸣曲写作中的独具一格。一般来说,在奏鸣曲的第一个乐章都会用奏鸣曲式的曲式结构来写作,但在这首奏鸣曲中,贝多芬却出乎意料地使用了三段式来作为第一乐章的框架,使曲式能更好地表达出作曲家心中想要的音乐意境。
作品体裁奏鸣曲。现代人认为,奏鸣曲(SONATA)是在表演手段上限用于器乐独奏和二重奏的乐曲。在古典乐派与浪漫乐派时期,奏鸣曲一般以三乐章的形式出现——(1、奏鸣曲式快板;2、慢乐章;3、奏鸣曲式或回旋曲式的快板)。三段体,一种曲式结构,一般用A-B-A的公式来表示。其中,每一个字母代表一个段落。从公式中可看出,第三段是第一段的重复。它们可以是完全一样,或基本一样、有少许变化的。浪漫主义时期大多数短小的钢琴曲(如夜曲、进行曲、间奏曲或狂想曲等)都是用三段式写的。
第一乐章是建立在升c小调上的。这是一个持续的慢板。共分为三个部分。整个乐曲都由不断流出的三连音符来贯穿,使音乐有着无限的动感。一开始由一个小小的引子,在三连音的伴奏下,上方有几个和弦以预示乐曲的正式开始。A段的旋律较平缓,尤其是与三连音的频率相比,显得更加宽舒。慢慢地,稍微有了一些紧张感。B段与A段十分相似,只是伴奏的三连音不再仅限于分解和弦式的琶音,而开始有了一些“走动”,感觉上更像是一个副旋律。在B段逐渐膨胀的情绪中,A段再现。在结尾处,乐句不断地重复着,仿佛在对离开感到依依不舍。
1.《月光钢琴奏鸣曲》因何得名?
目的:音乐知识的拓宽和培养孩子好的欣赏习惯。
提示:深入学习一首乐曲,就需要对他的创作背景与原因有所了解,从现在做起,让孩子学会在欣赏音乐的同时,通过对其它资料的掌握,让听觉更加深化,能够感受到音符背后传递出的内容。
答案:详见“欣赏指导”。
2. 奏鸣曲的一般形式是什么?
目的:音乐知识增长和学习深层欣赏乐曲。
提示:掌握这些看起来很难,其实很简单的音乐理论知识,会使音乐欣赏变得更富于逻辑性和趣味性,同时,你离音乐本身的距离越来越近了。
3. 请你记住:1)“贝多芬”的原文拼写;2)“奏鸣曲”的原文拼写。
提示:所第1)题时,最好记忆全名,并让孩子将两个新的外文生词在作业本上多加抄写。
注意:学前儿童可免作此题。
▲经典音乐故事系列—57-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第14号“月光”》
▲贝多芬的一生
▲Andras_Schiff钢琴大师班贝多芬月光奏鸣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