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孩子成为你的“梦想继承人”
前几天,刷微博时看到一个视频,让人啼笑皆非。
儿子去春游,妈妈买了小时候做梦都想要的零食书包给他,本以为儿子会很开心,不料孩子不仅嫌弃书包的款型不合心意,而且扬言要趁妈妈不注意的时候,把书包偷偷仍掉。
看着小朋友斜着眼睛,一副极不情愿的可怜样,真的让人又好气又好笑。父母给孩子买东西,应该问下孩子的想法才对,怎么能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啊。
难怪有网友一针见血地说:是你小时候的梦寐以求,又不是孩子的梦寐以求。
生活中,这样的妈妈其实还有很多。
一个零食书包,折射的却是家庭教育问题,很多父母习惯性把自己没能实现的梦想,强加到孩子的身上:
小时候学不了钢琴的妈妈,童年不能踢球的爸爸,他们常常会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加入自己未能实现的梦想,让孩子替自己圆梦。
殊不知,这样对孩子来说不仅是沉重的负担,而且长大后容易缺少主见,他们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甚至会变得自卑、压抑,成为这个世界最孤独的人。
蔡康永曾说:爸妈对小孩来讲,最珍贵的是什么?是给他一个理想的环境,而不是变成我们要他变成的人。
从根本上说,就是要把孩子看作一个灵魂,即一个有思想、有个性、有独立人格的个体,而非被父母控制的“木偶”。
孩子,本就应该成为他自己。
背负父母梦想的孩子,内心其实很苦
《超级演说家》里,选手黄泗维曾做过一篇“不做梦想的继承者”的演讲,触动了许多人。
黄泗维五岁开始接触乒乓球,六岁便进入体校接受专业的训练,而这一切为的是完成父亲年轻时的乒乓球梦想。
然而,年幼的黄泗维并不喜欢打乒乓球,离开家的他感到孤单、寂寞,每天都会躲在被子里流眼泪,甚至想到要从体校逃离出去……
父亲每次来看他,他都会哀求父亲带他回去,可父亲并没有答应。直到有一天妈妈来了,几乎处于崩溃边缘的他对妈妈说:“我真的不想活了,我想回家,我不想再练乒乓球了。”父母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把他带回了家。
鲁迅提到养育时,曾说:“开宗第一,便是理解”。孩子的世界,与成人截然不同,倘不先行理解,一味蛮做,便会伤害孩子,很容易走向歧途。
正如黄泗维在演讲中所说:很多家长都会把自己未完成的梦想强加给孩子,他们觉得这是为孩子好,但是他们恰恰忘了,有一种梦想是不能够实现的,因为那不是我的梦想。
黄泗维是幸运的,父母最终放弃了把自己的人生遗憾加注到孩子身上,可生活中,还有很多孩子站在父母人生缺憾的阴影下哭泣。
我的一位亲戚,从小喜欢金融,便逼着儿子学金融,大学毕业后,又介绍儿子到金融公司做销售,希望儿子能出人头地,实现他当初未能实现的梦想。
可这个儿子并不喜欢金融,却在语言方面很有天赋。他英语流利,还自学了西班牙语,意大利语,一直梦想着做一名外交官,但每次提出反抗,都会被父亲驳回并给他扣上一顶“不孝”的帽子。
万般无奈,儿子只能逼着自己去金融公司上班,可上班的心情比上坟还沉重,几乎每天都能看到他在微信里写度日如年和晒出冶疗失眠的药物。最近一次,他的内容是“感觉人生真的没什么意思……”
无法想象这几年,这孩子到底经历了什么?如果父母真的了解他精神的抑郁,煎熬度日的生活和工作,是否还会坚持当初的选择?
心理学家说,爱孩子是一种本能,尊重孩子则是一种教养,如果没有教养,爱就会失去意义。
孩子需要爱和关怀,更需要被尊重与看见。父母真正成功的爱,不是让孩子背负自己的梦想,而是让孩子真真切切去感受这世界,一声一叹皆他欢喜,一花一草皆他所爱。
这才是活在当下,你付予生命最好的馈赠。
被尊重的人生,才是父母给予孩子最好的礼物
前段时间,陈坤在微博上晒出了写给17岁儿子的一封生日祝福信,引发了网友的热议。
在这篇生日寄语里,陈坤不仅称呼儿子为“先生”,还像朋友一般,在信中与他进行交流,最后的落款是:爱你并尊重你的爸爸。
很多网友为陈坤点赞,称这才是家长与孩子最好的相处方式。事实上,作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中国大使,陈坤的确一直用自身的行为,来履行自己的当时写下的话语:
“希望每一位孩子的父母都能用心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尊重孩子们的意见。”
可是,谁也不是天生就会当父亲,陈坤也是从十几年的带娃历程中,逐渐领悟到教育真谛的。
陈坤说,他常跟儿子玩“你是爸爸,我是儿子”交换身份游戏,为的就是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有一次,儿子在游戏中,让陈坤去弹钢琴。陈坤按照儿子的要求去做了,但弹了一段时间后,他感到了疲惫,因此就恳求儿子,不要再让自己弹了。
但儿子不允许,反而以大人的腔调说道:“你这不行啊,爸爸小时候没有完成的音乐梦想,你要帮爸爸完成!”
这语气,这腔调,感觉好熟悉……陈坤顿时心中一震,他不停地反问自己怎么能说出这样的话语,要求孩子去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
也就是从那刻起,陈坤开始反省自己,并不断地改进自己的教育方式,去选择尊重儿子内心最为真实的想法。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是启发,是认同,是理解与倾听,是对孩子人格修养的培养和身心的关怀,而非改造成你所希望的样子。
意大利幼儿教育专家蒙台梭利曾说,每个孩子一出生,天然就有一个精神胚胎。无论父母怎么“改造”,他最终还是想成为自己。
不强迫孩子做任何事,也不强加自己的梦想给孩子,让孩子做独一无二的自己,这才是父母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前苏联的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有一句话说得好:“对双亲来说,家庭教育首先是自我教育。”
换句话说,养育孩子,同时也是修炼自己。父母对待孩子不该是一味掌控和灌输,而是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发现自身的问题,并及时作出改变,不断地成长。
曾经微博上有一张长图很火,是韩国一档电视节目中的发言:
建议妈妈们放下对子女的一些执念,与其等上小学的孩子十年八年,逼他们一定要考上名牌大学,不如自己去考更快一些,反正你都学过一次有基础。
如果觉得自己不是这块料,那为什么一定要强加到孩子身上呢?一味逼迫他们做自己曾经没做到的事,甚至把自己的梦想强加于孩子,就是对孩子人生的霸占。
父母正确的做法是尊重界限,在孩子面前保持谦卑,告诉孩子:我不知道如何过得成功幸福,但我相信你可以聆听你内在的声音,尊重你的感觉,成为你自己。
有一期《少年说》中,一个叫闫佳宇的高一女孩,在勇气台上说的一番话特别让人心疼:
我想学画画,但是爸爸不支持,暑假在家画画被爸爸看见,直接把我最喜欢的画本撕掉,还烧了我的临摹书。
爸爸,我最大的梦想就是画画,请你给我一次学画画的机会好么?
教育专家孙云晓曾说:“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前提,是尊重孩子。”
真正的爱是让孩子变得越来越好,若爱让孩子的内心变得越来越压抑,那父母一定要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
只有尊重孩子的内心需求,并能在孩子不同的成长阶段加以引导与肯定,才能激发孩子的无限潜能。
最近,香港纪录片《没有起跑线》在朋友圈刷屏。
纪录片讲述了一群焦虑的妈妈为了孩子能赢在起跑线上,不仅拉着孩子四处上兴趣班、补习班,甚至对未出生的孩子,也提出了要赢在子宫里的想法,连什么时候受孕、什么时候出生,都做了精确计算,可谓无所不用其极。
然而,这是孩子们自己想要的结果么?
纪录片的最后,有位女士大胆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她觉得大家对孩子的起跑线有这么大压力,归根结底还是妈妈为了自己的面子而已。
说到底,父母把期望加到孩子身上,其实是在转嫁自己的焦虑,不过是想把自身未完成的梦想强加于孩子而已。
可我们恰恰忽略了,人生是一个长跑而不是短跑,任何时刻都会出现不同的起跑线,真正成功的人生需要的是毅力和耐力,还有强大的内心。
身为父母,我们常说养育孩子,不求大富大贵,只希望他幸福一生,可怎样才算“幸福一生”呢?
黄执中的一句话我觉得很对:“那就是在人生的时时刻刻,永远都尽可能地保有最多的选择权。”
聪明的父母,懂得让孩子自己用眼睛去发现这个世界,过自己想要的生活,不管父母认为自己的梦想有多美好,都不能成为羁绊子女的绳索。
因为只有这样,孩子才会站在迎着光的地方,活成自己想要的幸福模样。
文章部分图源网络,如侵删
✈
如果觉得说得有道理!
发给朋友看看吧~
✍
本文作者
罗云霞
多家平台签约作者,喜欢文字,坚信只要不断努力,最坏的结果不过是大器晚成。
❤
您可能还喜欢:
你欺负我女儿,我就杀了你!——面对校园欺凌,父母其实可以这样做...
11岁男孩追问巴菲特:未来10年,拥有这5种特质的孩子最有出息!
投稿、转载| Contact Us
发邮箱VCLASS@vipkid.com.cn
或在公众号内回复关键词投稿、转载
原创内容,未经联系禁止转载
Protected by copyright.
Copying without permission is forbidd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