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法华经讲记·安乐行品第十四(第四次修订版)36

法华论坛 2022-04-05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若有菩萨,于后恶世,无怖畏心,欲说是经。应入行处,及亲近处,

常离国王,及国王子,大臣官长,凶险戏者,及旃陀罗,外道梵志。

亦不亲近,増上慢人,贪著小乘,三藏学者,破戒比丘,名字罗汉。

及比丘尼,好戏笑者,深著五欲,求现灭度。诸优婆夷,皆勿亲近。

若是人等,以好心来,到菩萨所,为闻佛道。菩萨则以,无所畏心,

不怀希望,而为说法。寡女处女,及诸不男,皆勿亲近,以为亲厚。

亦莫亲近,屠儿魁脍,畋猎渔捕,为利杀害。贩肉自活,炫卖女色,

如是之人,皆勿亲近。凶险相扑,种种嬉戏,诸淫女等,尽勿亲近。

莫独屏处,为女说法,若说法时,无得戏笑。入里乞食,将一比丘,

若无比丘,一心念佛。是则名为,行处近处,以此二处,能安乐说

 

这段话特别体现出佛的慈悲心。初心菩萨你要想安隐说法,没有恐怖心,没有人来找你的烦恼,你要注意:从根本原则上来开智慧,把心安定下来,夹紧尾巴做人。这是特别保护初心菩萨,不至于才一开口就遭到许多人的围攻。为什么?有些法尽管你讲的是对的,尽管你问心无愧,但是别人不能接受。


贪著小乘,三藏学者:就是指三藏十二部经,乃至把大藏经全部通读个几十遍、几百遍,叫「贪著」。连佛法也不可以贪。你把「如来藏」道理搞明白了,什么经你都不想读,那是劳命伤财。你读它干啥呀?你自己讲的一切话都是经文,都是经典,你耳闻目睹,看到的一切万法都是三藏十二部经。


破戒比丘,名字罗汉,这都是些贡高我慢之人。你去教他,他比你学问还要高,你三句话没有讲完,他给你话把子堵住了,他炫耀他懂了什么、什么。所以特别是初心菩萨,这些人你不要惹他,打得赢就打,打不赢你就走。捡那些老实巴交的人。求现灭度:是指证阿罗汉果位。


诸优婆夷,皆勿亲近:「优婆夷」是指在家的女居士,男居士叫「优婆塞」。屠儿:屠夫,杀猪杀羊的人。「魁脍」也是杀猪宰羊的人。「魁」是大的意思,「脍」就是刽子手。畋猎渔捕,为利杀害。贩肉自活,炫卖女色。特别是初心人,不可以跟这些人接触,防止你被他们拉下水,也防止别人造口业。你有足够的道行,你可以去度他们。


诸淫女等:是指妓女,前面的「炫卖女色」一般地是指歌伎,卖艺不卖身。莫独屏处,为女说法:不要一男一女在一个地方。「屏处」就是说把门也关了,窗户也遮了。佛法里有严格的规定,实在有必要在一起,应该是亮门、亮窗。「为女说法」:为异性说法。如果女为女说法、男与男说法,没有这个规定。


入里乞食,将一比丘,若无比丘,一心念佛:出门必须两人以上。男的就带比丘,女的带比丘尼。不可以一男一女在路上走路,年龄悬殊的又当别论,有的一男一女,老人们你还要扶扶他;或者一大一小,小孩子你要牵着他。

 

又复不行,上中下法,有为无为,实不实法。亦不分别,是男是女,

不得诸法,不知不见。是则名为,菩萨行处,一切诸法,空无所有。

无有常住,亦无起灭,是名智者,所亲近处。颠倒分别,诸法有无,

是实非实,是生非生。在于闲处,修摄其心,安住不动,如须弥山。

观一切法,皆无所有,犹如虚空,无有坚固。不生不出,不动不退,

常住一相,是名近处

 

这里是讲在法门里种种的分别。不行:是不要去分别。上法,指别教;中法,是通教;下法,是藏教;而圆教包容万法,万法都是一个念。你如果不把这个道理讲清楚,你讲这个法不行,那个法不行——你是谤佛谤法!有为无为:所谓「有为法」,执著于事相而昧于理性;所谓「无为法」,执著于理性而昧于事相。佛以「性、相」方便引导,其实是一。实不实法:「实法」就是唯「一心三藏」;「不实法」就是权教法、方便法,我们既不能执著实法而轻慢权法——没有权法怎么能到达实法?又不能执著权法而不顾实法。权法是手段、是道路,不可作为宝所。


不得诸法:就是「无所有性」。一切万法跟剥芭蕉树一样,剥到最后都没有真实的实体,那怎么来的?是我们自性变现出来的。不知不见:这是讲初心菩萨想安乐传法的一个原则:保持清净心。「不见」就是视而不见,「不知」就是充耳不闻,要学会安定我们这个心。是则名为,菩萨行处:这都是一些基本原则问题。在这种前提之下行一切法,你能得到自在。


一切诸法,空无所有:有形有相最后归结到「空」。那么「空」有没有啊?为什么没有?因为它当下就是妙有。它不是「断灭空」——连「空」都没有了。「空」——真空当下就是妙有。我们是面对「有」来说「空」,然后对「空」再来说「空」,把「空」都空了,当下不就变成「有」了?


无有常住,亦无起灭:这两者是不是互遮互显呐?通过生灭,我们观照其不变之性。就是「通过起灭之相见常住之性,叫在相见性;通过常住之性见起灭之相,叫在性见相」。是名智者,所亲近处:应该常作以上观照。


颠倒分别,诸法有无,是实非实,是生非生:「颠倒分别」就是「以因缘有,从颠倒生」。《楞严经》说为,心显现出「业相、转相、现相」这三细,细相无明又生出「起业相、智相、相续相、名字相、执取相、业系苦相」这六粗,由「三细六粗」而显现出十法界一切的万法万相,叫「颠倒分别,诸法有无」。「诸法有无」就是生住异灭十法界。


「是实非实」:「是实」为「在相见性,随缘不变」——相由心随缘变出,相当下还是一念,它仍然「是实」,是真心本性。「非实」为「在性见相,在空见有」——「真空」随缘显现出十法界的有形有相的「妙有」。「是实」为「性、如、阿」;「非实」呢,为「相、是、弥陀」;「是实非实」就是「阿弥陀、如是我闻、如来」。「是生非生」:这是再一次帮助我们观照因缘万法。今天张家生了一个儿子,他生了没有?因为他没有生之前就在,仅仅是借张家因缘来示现一下。我们从无始劫以来从来没有生过,从来没有死过,都是无量寿。


在于闲处,修摄其心,安住不动,如须弥山:这是比喻定力。真正认准了万法都是唯我一念所现,此「法华三昧」,「楞严大定」,无论你在醒着、梦中、定中、中阴身期间,你根本都没有办法改变的,「须弥山」都不足以比喻你的定力。有些人怀疑:「那些东西那么傻,怎么一听就信了?」我们对他们也感到遗憾:「他们怎么就不信呢?」所以迷惑颠倒是不是也如「须弥山」呢?但是他到最后要动。而开智慧的人,永远不会动。


观一切法,皆无所有,犹如虚空,无有坚固:这是在重复说明破除我执。见道之人的我执已经破除了一半,即使我执现行,他有惭愧心,「戒坏见不坏」。


不生不出,不动不退,常住一相,是名近处:「不生」为无始;「不出」为「法外无心,心外无法」;「不生」,我们从来没有生过;「不出」,你往哪里出啊?孙悟空他本事再大,能不能飞出如来佛的手掌心啊?因为他就是佛手掌心。整个十法界万法都是「我」,它无穷无尽、无边无际,你往哪里出?这是成就我们的大慈悲心。


印广法师到扬州来,扬州有没有多一个印广法师啊?山西有没有少一个印广法师啊?任何人到任何地方都是不动而至,叫「不出」。「不动不退」:「不动」,不为生死所动,不为烦恼所动;「不退」,明心见性之人他没有理由退,他没有办法退,他想退都退不了。你退到哪里?「心外无法」,处处都是你。这就是明心见性的重要性,想不成佛都没有办法,因为你已经上了佛船。


「常住一相」:这就是《法华经》所讲一念授记。你知道万法就是「你」一个念。没有哪一法不是一个念,没有哪一法不是哪一法,没有哪几个法不是哪几个法,凡所有相,皆是实相。「常」为时时、事事、处处,耳闻、目睹、身受,都是一个自己。要常常提起这个念,不能说是在听经闻法的时候才想起这个念,否则我们在修持中还要走些弯路。

 


若有比丘,于我灭后,入是行处,及亲近处。说斯经时,无有怯弱。

菩萨有时,入于静室,以正忆念,随义观法。从禅定起,为诸国王,

王子臣民,婆罗门等,开化演畅,说斯经典。其心安隐,无有怯弱。

文殊师利,是名菩萨,安住初法,能于后世,说法华经

 

你走到哪里胆子很大,气势很壮,绝对不会为歪魔邪道所吓倒。真理就是真理,有佛的金口玉言,由我们自己的心来认可。这里的「入于静室」就是要有思想准备,能以不变而应付万变。


以上的长行和偈颂是第一个安乐行,叫「身安乐行」。你能如实做到,可避免遇到危险,避免别人算计。因为自古以来弘扬正法,「命若悬丝」,务必小心谨慎,做好自我防护措施。

 

又文殊师利,如来灭后,于末法中欲说是经,应住安乐行。若口宣说,若读经时,不乐说人及经典过,亦不轻慢诸余法师,不说他人好恶长短,于声闻人亦不称名说其过恶,亦不称名赞叹其美,又亦不生怨嫌之心。善修如是安乐心故,诸有听者不逆其意。有所难问,不以小乘法答,但以大乘而为解说,令得一切种智。

 

这段经文是「口安乐行」。有几种语言最敏感,要避免。一者,「不言人非经过」。人家是非好坏与我们没有关系,读什么经典与我们也没有关系。你讲了以后就变成是非,除了在我们讲经堂专门弘自己的法——按照佛门规矩,按照祖师大德遗训,修行必须一门深入,其它法门一律放下。这是保护修行人的清净心——否则你不可以论别人长短,不可以讲其它经典的过错。那么在对经讲经之时你没有办法装聋作哑,又当别论。


到禅宗道场你就要赞叹禅宗,到净土道场你就要赞叹净土。到禅宗道场你如果带经书的话他全部给你销毁,那个不叫「说经过」,他是一门深入。你到净土道场去修禅宗,他把你赶走。这个里面有界限,要分清楚。有些属于不明就里、乱打棍子。在禅宗道场,把有关的经典全部除了,他认为人家这是谤经典、赞自毁他,你这是不公道的。一门有一门的规矩。在本道场内是这样,相互之间不可以诋毁,可以沟通,可以交流。


亦不轻慢诸余法师:你不能为了赞叹自己的师父去轻慢别人。我们这个道场是开放的。我授权给所有的弟子,凡是发现有其他讲经说法的法师,你们都有权利代表师父邀请他到法华道场来讲经。但是如果涉及到法理法义的究竟与否,我们「论法不论人」。他这个法在这里讲得不对,不一定这个人就不是大菩萨,明白吗?因为我们没有研究他的全部著作。「论法不论人」。不能讲这就是赞自毁他,但是也要防止「断章取义」。


「断章取义」历来是邪门歪道诈骗佛门的一种手段。你说「不轻慢诸余法师」,佛讲那些不讲「第一义谛」的法师比强盗土匪还要坏无量倍,这叫不叫轻慢?佛一会说那些「邪师说法如恒河沙」,是不是轻慢那些邪师啊?一会又不准轻慢。佛怎么样讲都是对的。看你在什么时空点,怎样把握。你怕受委屈,你就要谨慎一点;胆大的人还是胆大。这是对胆小人的一种安慰。所以明白「如来藏」道理,你怎么样讲都是「如来藏」,都是「如是我闻」。不明白「如来藏」的道理,你讲得再庄严、再气派、再美好,也不得真实受用。


不说他人好恶长短:对一切人都不可以乱讲。不仅不可以讲短和恶,长与好都不可以讲。不搞人我是非,就是不讲人坏,也不讲人好。佛法不是讲善恶长短,是讲真实。


祖师大德讲的这四句话请记好:「自赞是贡高人」——自己称赞自己的,是贡高我慢之人;「自毁是妖好人」——我这个人可不行!我什么也不懂,我懂得一点供大家参考,等等等等。你是个妖怪,假装好人。没有这个本事就不要登上讲台。既不能贡高我慢,还不能假谦虚;「赞他是谄佞人」——谄佞人是小人;你这个人一定是心怀不轨来称赞人。你是心怀鬼胎,标榜自己就是好人。那我不赞他,我来毁他呢?「毁他是馋贼人」——你专门讲别人坏,这是贼人。


这可麻烦了。讲人家好也不行,不好也不行,那怎么办?没有必要讲那么多废话!开口就是宣传真理,讲天地日月、山河大地是怎么来的。但有时候这四种办法都要用,看你用心。比如说:「我懂的这个道理就是对的,大家听我讲,没有错」——这不叫自赞,是为了让人家生起信心。你没有金刚钻,怎么能揽瓷器活啊?有时候赞他毁己也是对的——「我有些什么毛病不好,大家不要跟我学。」有时候就要赞他——「某某人真好,他对人很慈悲」,给大家树立学习榜样。有时候就可以毁他——「这个人你可不能跟他在一起!你跟他在一起你完蛋了」——这是保护他人。大乘佛法论心不论事。不要执著于一端。


于声闻人亦不称名说其过恶,亦不称名赞叹其美:对修小法的人,你不要去说他不好,也不要去赞叹他修行真认真!防止造成一些宗教团体相互之间的矛盾。可以发慈悲心,但是要用智慧来引导。


又亦不生怨嫌之心。善修如是安乐心故:这是不怨嫌小根机之人。怨嫌他属于贡高我慢;发慈悲心是菩萨发心,要引导他,做众生的不请之友。「善修如是安乐心」。


诸有听者不逆其意。有所难问,不以小乘法答,但以大乘而为解说,令得一切种智:他虽然根机浅,如果来问你的话,你不能回答——你念阿弥陀佛就行了,读读《地藏经》就行了——不是的。凡是懂得「如来藏」道理的人,必须劝他读《法华经》。他来向你请法,你必须传大法;他没有请你传大法,你跟他沟通的时候要当心。你可以引导他,我最近在读《法华经》;否则你得吝法果报。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菩萨常乐,安隐说法。于清净地,而施床座。以油涂身,

澡浴尘秽,著新净衣,内外俱净。安处法座,随问为说

 

安隐说法:没有谁愿意去冒着风险说法。不仅自身难保,而且会给如来家业的传承造成障碍。所以要用智慧,要善于调理好周边环境,才能「安隐说法」。


于清净地,而施床座:「清净地」是讲清净心;有了清净心,才能定下来。「床座」是表定力。以油涂身:热带地区的人一般走路不穿鞋,脚底磨得很厚很厚的茧,尽管这样,脚上还要涂油,防止毒虫叮咬。实际上就是讲持戒,要守戒律。澡浴尘秽:洗澡就是去除恶习。著新净衣:通过四摄法等等自利利他。这个「内外俱净」,内「清净」是指意业清净,外「清净」是指口业和身业清净。


安处法座,随问为说:这两句话就是成就了。能做到口业清净,意业清净。「安处法座」就是「安隐说法」,能够满足求法者的需要,他问什么都能作答。

 

若有比丘,及比丘尼,诸优婆塞,及优婆夷,国王王子,

群臣士民,以微妙义,和颜为说。若有难问,随义而答。

因缘譬喻,敷演分别。以是方便,皆使发心。渐渐増益,

入于佛道。除懒惰意,及懈怠想,离诸忧恼,慈心说法

 

随义而答:这个「义」一定是真实义。你不要给他牵着鼻子转,你要能掌握主动权。有时候可以变成反过来问他。


因缘譬喻,敷演分别。以是方便,皆使发心:不管是善问还是难问,我们都要能够教化他。

 

昼夜常说,无上道教,以诸因缘,无量譬喻,

开示众生,咸令欢喜。衣服卧具,饮食医药,

而于其中,无所希望。但一心念,说法因缘。

愿成佛道,令众亦尔。是则大利,安乐供养

 

昼夜常说,无上道教「无上道」,这个一定是指「一心三藏」法理,非此不可以言「无上道」。「无上道」者,无前后、左右、上下、内外,无相无不相,万法归于一念。


有希望必有失望。修行人随遇而安,不管到哪里讲经说法,想到的只是供养众生,不提任何条件。没有饭吃,放几块红薯、带一点咸菜也能过;没有地方睡,大通铺也能挤。现在不需要坐到树底下了,这也已经是大福报了。这样我们才能得到「安隐说法」。

 

我灭度后,若有比丘,能演说斯,妙法华经。

心无嫉恚,诸恼障碍,亦无忧愁,及骂詈者。

又无怖畏,加刀杖等,亦无摈出,安住忍故。

智者如是,善修其心,能住安乐,如我上说。

其人功德,千万亿劫,算数譬喻,说不能尽

 

心无嫉恚:「嫉」是嫉妒,「恚」是嗔恚。诸恼障碍:各种烦恼习气是自己障碍自己。亦无忧愁:心无牵挂、心胸开阔。及骂詈者:不去骂人,别人也不会骂你。又无怖畏,加刀杖等:弘扬《妙法莲华经》,各种各样的风险因素都要顾及在内。亦无摈出,安住忍故:不可以随便地把道场里的信众赶走,即使强盗土匪我们都要招降纳叛。特别是负责道场的领导、居士、方丈、住持,你要明白这个道理。你断一个人受持《法华经》的慧命,其过在无间地狱。除非他是强盗土匪在那现形捣蛋,能教育的尽量教育,叫「安住忍故」。


智者如是,善修其心:这是讲第二,叫「口安乐行」。



又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于后末世,法欲灭时,受持读诵斯经典者,无怀嫉妒谄诳之心,亦勿轻骂学佛道者,求其长短。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求声闻者,求辟支佛者,求菩萨道者,无得恼之令其疑悔,语其人言:汝等去道甚远,终不能得一切种智。所以者何?汝是放逸之人,于道懈怠故。又亦不应戏论诸法,有所诤竞。当于一切众生起大悲想,于诸如来起慈父想,于诸菩萨起大师想,于十方诸大菩萨常应深心恭敬礼拜,于一切众生平等说法,以顺法故,不多不少,乃至深爱法者,亦不为多说。

 

这段经文往下是讲「意安乐行」。于后末世,末法时代有前末世、中末世、「后末世」。佛特别说明「法欲灭时」,也就是在一万年末法的后五千年,乃至后一千年,众生的心更加麻木不仁,心狠手辣。所以弘法之人需倍加小心。


怎么样做到「意安乐行」呢?一者,无怀嫉妒:「嫉妒」就是好占上风,不愿意看到别人超过自己。修出世间的法,是希望一切的人都比自己强。谄诳之心:「谄」就是阳奉阴违,当面一套,背后一套;「诳」是吹嘘自己,说大话来欺骗人。


亦勿轻骂学佛道者,求其长短:不可以轻慢人,侮辱人。许多人好为人师,总感到只有自己会修行。不懂装懂,误导别人。我经常听到一些修行人说「我认为」,我最头疼听这句话。「你认为」对的话,你还来修行干什么?


「求其长短」:有些人眼睛总是盯着别人的短处。修行是要想成佛,本身就是要克服自己的短处,你还老去看别人的短处,何苦来哉?越看别人的短,自己就会越来越短。你不要随便地指责人家。看到一切人都是恭敬合掌,甚至都可以向他们顶礼;哪怕是歪魔邪道你都要向他顶礼。


又亦不应戏论诸法,有所诤竞:有人不懂《法华经》《楞严经》,讲万法平等,这就是「戏论诸法」。见道之人你要善于分别诸法,这是菩萨的责任。当我们明白了「一心三藏」,才是万法平等。真正明白了万法平等,你才真正相信《法华经》是王。


当于一切众生起大悲想:「起大悲想」,对治「自私」;于诸如来起慈父想:众生、如来都是一体,也就是对一切众生都要「起慈父想」,对治「嫉妒谄诳」;于诸菩萨起大师想,是对治「恼乱」。


于十方诸大菩萨常应深心恭敬礼拜,于一切众生平等说法:这是对治上面的「诤竞」。这里众生也好,如来也好,十方诸大菩萨也好,我们观照为一切的人、事、物,种种的环境,以此来成就我们的慈悲心、平等心。


以顺法故,不多不少,乃至深爱法者,亦不为多说:讲经说法要有平等心。不能说喜欢的人我跟你多说几句,我不喜欢的人就跟你少说几句,这个心都不能有。凡有上门求法者,有问必答,你都要对众生负责任。这个是平等说法。不过有一条要强调,对于那些毛病习气特别重的人,应该多说法,你是出于公心;对那些发心特别大的人,也应该多说法,那是培养老师。

 

文殊师利,是菩萨摩诃萨于后末世,法欲灭时,有成就是第三安乐行者。说是法时,无能恼乱,得好同学,共读诵是经,亦得大众而来听受,听已能持,持已能诵,诵已能说,说已能书,若使人书,供养经卷,恭敬尊重赞叹。

 

如实按照佛的教诲,做好身口意三安乐行,就可以避免麻烦,也会促成许多爱好修行的人在一起共修。为人师表者,要尽可能圆满自己的教学方法。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若欲说是经,当舍嫉恚慢,谄诳邪伪心,常修质直行。

不轻蔑于人,亦不戏论法,不令他疑悔,云汝不得佛。

是佛子说法,常柔和能忍,慈悲于一切,不生懈怠心。

十方大菩萨,愍众故行道。应生恭敬心,是则我大师。

于诸佛世尊,生无上父想,破于憍慢心,说法无障碍。

第三法如是,智者应守护,一心安乐行,无量众所敬

 

嫉妒、嗔恚、我慢,叫「嫉恚慢」。谄诳邪伪心:「谄」是虚伪、伪装,专门讲好听的话;「诳」,狂妄自大。这个「邪伪」就是对「谄诳」的注解,是一个意思。常修质直行:这里的「质」是讲忠诚、老实;「直」是忠诚老实的外在表现,把自己的心交给众生。


不轻蔑于人:「轻」是轻慢,「蔑」是蔑视、看不起。亦不戏论法:所谓「戏论法」,你并不真正懂得诸法真实义,你却在狂妄地厚此薄彼。真正读懂了,一切经都是一部经,都是一个念。正法、邪法、大法、小法、有文字的法、没有文字的法,哪一法不是哪一法啊?不令他疑悔:讲法要让人家明白,不是把人家讲糊涂了。当然,同样一句话,你讲得很清楚,也可能有个别人听糊涂了,那与你无关。


云汝不得佛:这些话太伤人心。你不要讲:「你不能成佛。」你讲:「学了《法华经》,才能当下成佛。」实际上就暗示他不这样不能成佛。你别讲:「你这个小孩这么愚痴、这么笨!」你讲人家那个隔壁的小孙子多聪明啊、多勤劳啊、多有智慧啊!就是拿一根长绳子来比这个短绳子一样。「事实胜于雄辩」,用对比法。这是做人的智慧,也是教人的智慧。所以我们不讲你这部经怎么怎么短,我们只讲《法华经》怎么怎么好。


于诸佛世尊,生无上父想,破于憍慢心:「憍」是自己高傲的那种气氛,自己显得非常高傲。「慢」呢,是自己对别人显示的那种鄙夷不屑。修行人一定不能有这种心。修行人看一切人、事、法皆是佛、皆是老师、皆是菩萨,只有自己是凡夫。这是修行人的心态。


说法无障碍。第三法如是:「第三法」就是「意安乐行」之法。你这个心态始终是柔和、平等的。

 


又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于后末世,法欲灭时,有持是法华经者,于在家出家人中生大慈心,于非菩萨人中生大悲心,应作是念:如是之人,则为大失,如来方便,随宜说法,不闻不知,不觉不问,不信不解。其人虽不问不信不解是经,我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随在何地,以神通力、智慧力引之,令得住是法中。

 

这段经文往下是讲第四安乐行,叫「愿安乐行」。在行持之前先发愿,以慈悲心、以智慧力,观机逗教。


「在家出家」「非菩萨人」,不管他是修行人与否,我们都要发心度他们,要观察时机。有些人纵然不是居士,不是出家人,纵然不信佛、不懂佛,但人人皆有佛性。有些人一经引导,比那些老修行进步还要快。每一个人都是从大光明藏而来,当下就是大光明藏!


应作是念:如是之人,则为大失:怎么「大失」啊?遇不到佛法的人这是最大的苦报。我们看到车水马龙,心里就有怜悯心:「这些人一天到晚为生活在奔波忙碌,可是来世怎么办?」看那么多人在歌厅喜气洋洋,醉生梦死,这些人死到临头还不知道反悔啊!而不是在那幸灾乐祸。我们一些朋友聚会,有时候我叹一口气:「你们真可怜!」他们哈哈大笑:「你看他,他还可怜我们呢!」如果修行人贪图玩乐,放任自流,真是「倍可怜悯者」。


如来方便,随宜说法,不闻不知,不觉不问,不信不解:六个「不」显现出这些人的特征。「不闻不知不觉」,这是对修行人而言;「不问不信不解」是对非修行人而言。修行人是盲修瞎练,「不闻」,他不知道修行是什么意思,念佛拜佛,他连佛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不开悟也就是「不知」,「知」就是观照,他没有办法观照。「不觉」,不观照能不能照见啊?所以「不闻」就是不开悟;「不知」,他没有办法观照;「不觉」,他找不见,找不到。


「不问不信不解」:是指那些非修行人。他不信佛,问都懒得问;即使问了他也不信,不信当然不解了。有些人即使能信,他也不能解,但毕竟还能得人天福报。迷信者也能得人天福报,乃至能得三恶道中的福报。念佛、拜佛不会白念、白拜的。做人、做鬼、做畜生乃至下地狱,你念佛的福报不会少掉。即使下地狱,你都可以少受痛苦。


其人虽不问不信不解是经,我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随在何地,以神通力、智慧力引之,令得住是法中:行菩萨道,要做众生不请之友。不是像小乘法,不请法就不传法。大乘菩萨道还要去攀缘,还要去套近乎,跟小乘佛法高高在上不一样。但是首先你必须开智慧,不可以去盲目地做老师,不要「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素材 | 当门

审核 | 当开

校对 | 蓝天

编辑 | 当清


·END·

往期精彩回顾

自古“成佛的法华,开悟的楞严”,《法华论坛》是大力宣讲《大乘妙法莲华经》《大佛顶首楞严经》等经典的大型综合性佛教网站。网站致力于开佛法秘藏,示人生真谛,悟正信之教,证解脱之道,以法华楞严所诠如来藏之理,揭示宇宙万法的来龙去脉、相互关系,以令行人当下明心见性,了生脱死!


法华论坛官方微信公众平台微信号:fahualuntan1

网址:http://www.fahua123.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