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心经》要解辩证(中)

法华论坛 2022-04-05


《心经》要解辩证
《心经》讲课提纲



二、观自在菩萨。

即观世音菩萨,前彰菩萨果地受记名号,得大自在;后显菩萨因地修行法门,因声悟入。

(一)观者。又、见。二见也。一见由眼,见色、见相、见事、见情等种种诸相;二见由心,在相见性。哲学所谓,透过现象看本质。

(二)世者。一、一、一、丨、丨、丨。三横三竖,皆为直线,直线无端,表无穷尽。横竖正交成「十」,竖表纵观「三世」,横表横观「十」方。立体坐标恒沙法界。六笔结构内二十、外三十。内二「十」,表个体具「十」法义;外三「十」,表总体皆具「十」法义。二体不二,每方三世,每世十方。

(三)音者。立、日。立于日头,智耳慧眼,「从闻思修」,入「三摩地」。「返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楞严经·卷六》)

(四)菩萨。半梵语。全名菩提萨埵。菩提,觉义、悟义。薩埵,众生义。

1. 作名词解,众生觉悟就是菩萨。表菩萨自觉自悟自利功德。

2. 作动词解,菩萨应该弘法利生。表菩萨觉他悟他利他功德。

(五)自在。佛不度人,唯人自度。佛语真实,信者得度。自性自度,自度自在。

 

分述二

观世音菩萨明了「世」义,择法「音」声,反流入源,「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见《楞严经》第五、六两卷),得大自在。

既如此理,则名「观世光」「观世香」「观世人」「观世羊」……又何不可?是「真自在」也。

于此即因即果之法,笔者别开生面,二次比对前辈诸所论著,详其所略,略其所详。长他所短、短他所长。悉听读者辩证。

是名一座定盘星。

 

三、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一)行深。修行到了圆通之时。观音有号「圆通教主」。

(二)般若。智慧义,总为如来报身,分说三种:

1. 一切智。对应如来法身、无相实相、正因佛性、空如来藏。是通达事物总相、认知一切法空的智慧,亦名空智、根本智、无分别智、总相智。

2. 道种智。对应如来化身、缘因佛性、不空如来藏。是了解事物差别的智慧,亦名有智、差别智、后得智。

3. 一切种智。对应如来法身与化身、了因佛性、一心三藏。是前兩种智慧在最高程度上的完美融合。

(三)波罗蜜。到彼岸诸义。

(四)波罗蜜多。到彼岸之上,大成就义。

 

分述三

行持《心经》般若,这是直达佛土的大智慧法门!

于此明目张胆、一目了然之理,笔者全盘照搬前辈注释宣解,述而不作、照本宣章,欣与读者共遵、共勉。

是名一根定海神针。

 

四、照见五蕴皆空。

(一)照者。昭、灬。

1. 昭。昭彰天下,有目共睹,为昭、为看、为睹。

2. 灬。心也,昭彰于心,为照、为见、为闻。

 

(二)蕴者。艹、纟、日、皿。

1. 艹。见惑,亦名见障。俗称妄想。以草能遮日故障故惑故妄。属于见道过程。分说有身见、边见、见取见、戒取见、邪见等五利使。对应五蕴中「受想」二蕴。

2. 纟。思惑,亦名业障,俗称习气。以丝能缠能缚,故有习气,属于修道过程。分说为贪、嗔、痴、慢、疑等五钝使。对应「五蕴」中「行、识」二蕴。

3. 皿。浮尘身器,受报于见、思二惑,亦名报障,俗称报应(众生生死、轮转之相)。属于证道过程。对应「五蕴」中色蕴。

三障交互,障蔽日头,故成「蕴」障。

                                                                                             

(三)五蕴。

1. 色蕴。地水火风……情与无情一切色相。所谓物质、物质现象,归于色法。人天凡夫乃至权小教乘,以色相为无情,为他,为我所,曰色蕴。

2. 受蕴。眼等五种俱生意识。所谓一念直觉,归于心法。人天凡夫以身根肉团及其感受为身我,曰受蕴。

3. 想蕴。第六意识。所谓有情知觉、起念分别,归于心法。人天凡夫以第六意识心为神我,曰想蕴。

4. 行蕴。第七识。所谓单位灵体。在众生位无实体可言,方便说为真人。归于心法。小乘声闻、缘觉于个体位,妄执第七识神我为真我,曰行蕴。

5. 识蕴。第八识。所谓总体之灵。无量第七识共一第八识。归于心法。权教菩萨,执权为实,于共体位执第八识为法界大我、真我,曰识蕴。

 

(四)五蕴皆空。

空指真空(真心)、非指虚空。此空无形无相、无动无静、无有任何蛛丝马迹,却为一切万法所依、所靠、所摄、所包!

当知五蕴即空,空即五蕴。五蕴不异空,空不异五蕴。于此提前关照,名为「顾后」。

当知万法皆由真心所现,五蕴即是万法!真心即是能现,五蕴即是所现。能、所不二,互为表里,性相一如。

当知无分别不妨分别,是故能现之真如本性,为寂而常照;分别不妨无分别,是故所现之万法万相,为照而常寂。

当知一而不一,二而不二。非一非二,即一即二。双遮双照,遮照同时。不二法门,义穷于此。       

故于此句,圆顿教门应当解为:五蕴不蕴,真空不空。五蕴非空,五蕴即空。是真「五蕴皆空」。若执「空解」,显违圆教「不二法」义,亦违哲学「统一体」论。而入通教「一法门」义。鉴于古今学者每于宇宙本体诸多纠结,特以「五蕴皆空」作为主旋,试与各家对接:


1. 此中「空」义,佛家说为阿、如。

道家说为大道无形。

儒家说为天、理、心之体。

宗家说为圣父。

毛泽东《心之力》说为我心。

主席「我将无我」说为无我。

哲学说为客观。科学虽不承认却已实证现前空、无之相(无相之实相)。


2. 此中「受想行识」四蕴,佛家说为弥、是。

道家说为道生一、二、三。

儒家说为意之用。

宗家说为圣灵。

毛泽东《心之力》说为思维心力。

主席「我将无我」说为将无。

哲学说为精神、意识。

科学说为波、动。


3. 此中「色蕴」,佛家说为陀、我。

道家说为万法。

儒家说为物、生民、万世、社稷。

宗教说为圣子。

毛泽东《心之力》说为宇宙。

主席说为我、人民。

哲学说为物质、现象。

科学说为粒子、物质。


4. 「五蕴皆空」,佛家说为阿弥陀、如是我。

道家说为太极图、阴阳魚、道法自然、无为无不为。

儒家说为天人合一。

宗家说为三位一体。

毛泽东说为赵朴初即非赵朴初,是名赵朴初。

主席说为共同体。

哲学说为统一体。

科学波粒三象性(波、粒、空)、四象性(一体三相,非三非一,即三即一),本已「现前」,科学家却不敢认,真如、真真如性就在眼下,却不认账!概由科学立论前提,先错在初。徒知「物质不灭、空不能有」,而昧真空妙有,不知随缘显现。乃至真理现前,不敢相认!


5、明于此理,佛家曰佛、曰闻。

道家曰知常。

儒家曰良知。

宗家曰洗礼。

领袖曰觉悟。

哲学曰认识。

科学曰发明。

 

分述四

本来显而易见之理,却因人为推高圣境,而至幽深难达之际。

于此难置所措之际,笔者三次「夺人耳目」,比对前辈诸所论著,详其所略,略其所详。长他所短,短他所长。

是名一面照妖镜。

 

五、度一切苦厄。

(一)度者。得度、度化、超度之义。

(二)度一切苦厄。往小处讲,解脱、了生死、成就菩萨诸位。往大处说,成就究竟如来果位。

 

六、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两句衔接,二法之间,未见一丝半毫「劬劳」之苦!未闻一时半刻「肯綮」修证!真个是「发明便解脱……如幻三摩提,弹指超无学」!     

何其干言脆语!何其斩钉截铁!哪有拖泥带水!何曾含糊支吾!是谓「无修无证」圆顿教门!是谓「一步登天」了义大法!

可是,佛陀住世当年,宣讲此法,竟有五千亲传弟子当场退席。佛后数千年间,宣此法者,「命若悬丝」。当今世间,传布此法,亦非轻而易举。

 

分述五

无修无证,就是无修无证。非他空穴来风,乃佛金口宣疏!

于此振聋发聩之处,笔者四次提醒关注,比对前辈诸所论著,详其所略,略其所详。长他所短、短他所长。悉听读者辩证。

是名一块试金石。

 

七、舍利子。

长老舍利弗,佛陀大弟子。相当现时首座和尚、监院类。

 

八、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比照五蕴皆空之解,于此郑重提醒:

「不异」之说,「即是」之论,乃依「相异」「不是」为前提而作辩证。是故,当依《楞严经》一心三藏之旨,谨遵「是即非即」之理,对此「色空四句」,而作「辩证」之解。

1.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在相见性,分别不妨无分别,其相其用虽然千差万别,其性无异。否则,妄成执相昧性、哲学对立之偏,终成世间祸乱之根。

性空真色,昭然若揭,由你强辞「离异」?障人自性,谁复服哉!汝却因之枉蹈藏教劬劳、肯綮之苦。

2. 色必异空,空必异色。色不是空,空不是色。

在性见相,无分别不妨分别,其性虽然是一,其相其用千差万别。否则,妄成执性昧相、历史循回之偏,亦违世间情理。

色空二相,俨然现前,由你说他「不异」?夺人耳目,谁复信哉?汝却因之,落入禅家鬼屋、窠穴。

3. 以上两偏,作为人类认识世界的基础,若不辩证提升,易被情绪所转,遮盖事物本质。今从《楞严经》一心三藏法理,不难将之圆融、圆通。正合于辩证逻辑、螺旋法则。

当知,佛法与世法在宇宙本体认识论上,所遵循的规则是一致的。

依文解义,三世佛冤!此句若离《楞严经》义,任你使得浑身解数,说不过他铁嘴铜牙!若悖逻辑思维原理,又何说通非教人士!

如来深义,不二法门,直于此际,崭露头角!

譬如,舒拳为掌,眼见掌色,心见拳空。不应说言,此掌异拳,此拳异掌。此掌非拳,此拳非掌。世间情理难拂。

亦不说言,掌不异拳,拳不异掌。掌即是拳,拳即是掌。世间物理不合。

又,既可舒拳为掌,则为剪、为杆、为三、为四……又何不可?已知能舒之能是一,所舒之所无量。既曰能所不二,所所岂二?

是故,藉由「不异」之辩,依据「即是」之说,综合五蕴之实,比照拳掌之辩,「色、空四句」可以顺理成章地演绎为:彼不异此,此不异彼。彼即是此,此即是彼。大小、多少、高矮、胖瘦、风云、雨雾、水火、冷暖、自他……情与无情天地万法亦复如是。酷同数学等量代换,圆成华严「四无碍法界」。

《楞严经·卷四》说为「而如来藏,随为色空,周遍法界……离即离非,是即非即」。义成圆实教乘「一心三藏」,「圆中道」之理。规避藏、通「妄真同二妄」之偏。

 

分述六

藉此「色、空四句」,可将佛、道、儒、宗……世出世间、情无情界、天地万法,彻法源底、圆融圆通、毕竟一体,还其本来面目。

于此扑朔迷离之中,笔者悉心梳理,五次比对前辈论著、宣讲,详其所略,略其所详。长他所短,短他所长。悉听读者辩证。

是名「四根顶梁柱」。

 

九、是诸法空相。

1. 此句若作一切法皆是空相,无相,无所有之解,则旁入通禅教乘,显违色空四句辩证。

2. 依于上文解义,直入圆实教乘,依法变换为「是诸法蕴空不二」「是诸法空有不二」「是诸法空不空」「是诸法有不有」「是诸法即非即」「是诸法双遮双照」「是诸法彼此不二」。

 

十、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以无所得故。

这段经文,近百数字,是段敏感话题。

是名「百字结」。何以故?

 1. 上文「空即是色」,下文「空中无色」。既曰「空即是色」,岂不成了「空中无空」?空不是空?连空也无,更何说有?岂不成了外道断灭邪论?

既违圆实如来全身(法、报、化身)之理,亦悖通禅如来法身(清净法身)之义。

2. 上文「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下文成了「受想行识」全无,乃至般若智慧全无、圣贤果应乌有。当问,天地万法性具功德何存?岂不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能此理乎?有此事乎?

譬如,团压成饼,现饼为色,原团为空,终不说言,团中无饼!饼不是团!

再如,收掌为拳,现拳为色,原掌为空,终不说言,掌中无拳!拳不是掌!

3. 存疑。

鉴于印度古国,贝叶刻文,长长穿连,山堆海聚,岂能条条在理、一一无讹?

流转他国,搬弄运载,谁保无损无缺?

梵文汉译,佛理俗释,梵、汉、佛、儒,四缘和合,谁可尽善尽美?

再者,《楞严经》东传中国,时为公元705年,而译经年代公元402一413年的鸠摩罗什大师与公元649年的玄奘大师,二人生前均未读研楞严,一心三藏之义难臻圆通,无法「存疑」,无法决此难题,应该情理中事。

而译经年代公元827一835年的法成法师、公元980年的传法法师、公元1948年的贡噶呼图克图法师,各于所译《心经》译文,则有「无得,亦无不得」、「无所得,亦无无得」、「无智无得,亦无不得」等诸文样。应该说为此诸法师,得益《楞严经》义,而与此结,略有校正。虽未全校,却可作为后人重要考证。

由此可知,「百字结」说,应当依理成立,依事考究。何况回小向大,导权归实,本为佛子担当!所以,面对这种情况,遵照佛门「存疑」规则,依据本经主流气势,义从楞严法理,拟作两种调理:

(1)接上(九)、(十)「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之后,添加「当知,非生不生,不生即生。非灭不灭,灭即不灭。生不异灭,灭不异生。生即是灭,灭即是生。垢净增减,亦复如是」。再接下去,相应改成:「是故,空中无色非无色,性色真空,性空真色。受想行识……菩提功德亦复如是」。以之贯通全文。

(2)或且干脆删除此段。理由有二:

一者,这段经文,旁涉权、小教乘,其中名相,在权、小教典中广泛涉及。何必于此一字万金之「宪法大纲」,繁言复语!

二者,玄奘大师文风,删繁就简!连万经「三巨头」一一「如是我闻」、「一时」、「佛」皆予删除哇(查《心经》七种版本,除罗什、玄奘大师所译,余五皆有「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三巨头字样。「薄伽梵」乃佛十义之一),又何必拘泥于这些无关主题、要旨,乃至引起不确定因素的权、小教乘名相概念呢?

譬如世法,终不至于油盐柴米也要在宪法中明码标价,家长里短也要在宪法里约法三章。

若系观自在菩萨于会即性演说,无可厚非。事后编辑岂可事无巨细、精粗不分。否则,只可谓《心法讲记》,不可称《心经》。

(此二调理,必须遵守「存疑」规则:原经原封不动,谨于其后备注两种调理,权作行人自行、自性思维辩证,形成共识。试图化解千年谈玄说秘之嫌)

 

十一、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

(一)挂者。心苦,所谓七情六欲。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心理作用。眼耳鼻舌身意,六种生理需求。

(二)碍者。身苦,有说三苦(苦苦、坏苦、行苦),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五阴炽盛、求不得等诸苦)。

 

十二、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

(一)恐怖者,恐慌于现前之境,怖畏于未来之事。

(二)颠倒梦想者,颠为上,倒向下。凡夫着相,不辩是非。人生若梦,妄想造业,为颠倒。

(三)远离者,菩提即烦恼,生死即涅槃,造业即解脱。是非好坏长短,全系自家本具原材。譬如点心作业,原料本同,配方不一,味道自异。我人果报,亦复如是。远离诸恶,亲近众善,自成圣贤。断则不可,如来全性,一即一切,容你去断?你能断吗?远离即可。

 

十三、究竟涅槃。

涅槃有四:

1. 有余依涅槃。诸佛愿身下世,和光同尘,肉身布教。和佛界之光,同秽土之尘,教化众生。亦有说为菩萨涅槃,出分段生死,尚有变易生死未能全破。

2. 无余依涅槃。诸佛化缘已毕,示寂灭相,回归佛土。

3. 无住大涅槃。亦即究竟涅槃。三身如来,非空非有非中,即空即有即中。一无所住、无所不住、无住无不住。离一切相,即一切法。如《楞严经·卷四》说为「我以妙明不生不灭合如来藏,而如来藏唯妙觉明,圆照法界。是故于中,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小中现大,大中现小。不动道场遍十方界,身含十方无尽虚空……」

亦有说为菩萨行者,如诸如来,同具三种涅槃功德,化现十方法界,自在无碍。

4. 偏空涅槃。声闻缘觉,证人我空。亦有说为通禅行人,执于法我空,亦为偏空涅槃。


素材 | 法悟

审核 | 观自在

校对 | 右开

编辑 | 当扬


·END·

往期精彩回顾

自古“成佛的法华,开悟的楞严”,《法华论坛》是大力宣讲《大乘妙法莲华经》《大佛顶首楞严经》等经典的大型综合性佛教网站。网站致力于开佛法秘藏,示人生真谛,悟正信之教,证解脱之道,以法华楞严所诠如来藏之理,揭示宇宙万法的来龙去脉、相互关系,以令行人当下明心见性,了生脱死!


法华论坛官方微信公众平台微信号:fahualuntan1

网址:http://www.fahua123.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